天天看點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北京紅磚美術館新展“自由影像:親密關系(Video at Large – Intimacy)”昨天以雲開幕的形式舉行。此次展覽從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衆多影像收藏中甄選出16件作品,其中不乏威尼斯雙年展獲獎作品,從不同 度對“親密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探讨。這一展覽的開幕,也标志着第16屆中法文化之春的正式開啟。

這場由紅磚美術館與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呈現的展覽,“從籌備到落地雙方共同經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艱難、困苦而充滿想象力的‘親密關系’,在紅磚美術館建構了一個影像藝術的時空隧道,探索在沉浸式的空間中觀衆如何感覺影像、裝置作品構成的親密關系。”紅磚美術館館長闫士傑在新聞釋出會上說。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法布裡斯·赫爾戈特(左)、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傑西卡·卡斯特克斯(右)

法國巴黎現代博物館館長法布裡斯 赫爾戈特在随後的緻辭中表示,此次參展的作品是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15000件藏品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這次所選取的,讓北京的觀衆能夠看到的作品都是非常大膽、非常有藝術創作力的作品,它們通過不同的管道、不同表達的藝術手段,向大家展現各種不同的思考和主題。”

“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由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奧迪爾 布爾呂洛、傑西卡 卡斯特克斯擔綱策劃。開幕式上,兩位策展人從不同角度對“親密關系”這一主題展開探讨。“親密”一詞的詞根來自于拉丁語單詞“intimacy”,是每個人内心深處最私密的部分,包括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以及構成我們存在的所有關系。“但是,自從21世紀初真人秀和網絡出現以來,一個全新的變化正在形成,‘什麼是親密關系’這個概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甚至會與許多陌生人共享這種親密關系。”展覽“自由影像——親密關系”正是試圖捕捉這種變化,呈現各種關于親密關系的概念。

“根植于家庭和社群空間的隐私”

追本溯源,展覽首先呈現的是根植于家庭和社群空間的隐私,由安熱·萊恰(Ange Leccia)的《薩巴蒂娜》(Sabatina)引入,這件作品為觀衆打開了通向“親密關系” 的入口。影片在浴缸中拍攝,少女漂浮的面孔注視着我們,形成一幅藝術家女兒的私密肖像。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展覽現場,安熱·萊恰《薩巴蒂娜》,1996

展覽前半部分,通過浴缸(安熱·萊恰的《薩巴蒂娜》)、廚房(瑪利亞姆· 本納尼的《漸次王國》)或寵物貓狗(彼得·菲茨利和大衛·懷斯的《貓咪》、《狗》)等形式展現了個人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親密關系。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展覽現場,彼得·菲茨利和大衛·懷斯,《貓咪》2001、《狗》2003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展覽現場,瑪利亞姆·本納尼《漸次王國》2015-2016

親密關系既是個人的私藏,同時也是與他人之間的關聯、一種共同的經曆。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是最能将親密關系的普遍性概念化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時空之間》以生命的痕迹、個人和集體的記憶為基礎,展示了藝術家的一生。随着社交媒體和數字化的發展,親密關系被越來越廣泛地分享,而作品中幕布的運用使這種轉化變得具象。他的影像指涉了人生的所有階段,通過探索一種個人的内在畫像,改變了我們審視親密關系的尺度。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時空之間》,2003,布幕背投影像,2分12秒,黑白無聲 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展覽主題随着現場動線的深入由淺及深,觀衆随着作品會漸漸去思考媒體所帶來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下的個人隐私的保護。作為這種尺度變化探索的先驅,吉莉安·韋英于2000年創作的影片是最早一批公開展示親密關系的數字作品之一。在她的作品《創傷》中,韋英在小隔間裡上演了一場面對面的真人秀節目。八名受訪者被邀請在鏡頭前講述發生在他們童年時代的創傷性經曆。每個人都戴着一個模仿着悲傷孩子的面部特征的塑膠面具,以及一頂合成纖維假發。這種裝扮,作為一種近于可怖的嘲弄,滑稽又痛苦地喚起了一段想象中的童年,其中充滿了屬于個人的戲劇成分。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吉莉安·韋英《創傷》,2000,顯視器上影像,28分,彩色有聲,圖檔由倫敦莫琳·佩利畫廊提供 吉莉安·韋英

同時,人們在網上的多重形象導緻了身份的不斷複制。伴随着社交媒體的出現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特别強調由此所産生的焦慮感,這也使我們的親密關系通過社交媒體和多媒體的發展,在“地理”的圖景上延伸。瑞安·特雷卡丁的影片《I-Be域》呈現了一連串受情景喜劇和真人秀啟發的人物,誇張地諷刺了被當今新的溝通方式推到高潮的自我表達。這些看似即興而為的台詞都由藝術家丁親自創作,揭示了年輕人的刻闆印象,對從青春期到成年的過渡期中的身份探索進行再現。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瑞安·特雷卡丁《I-Be域》,2007,影像投影,108分,彩色有聲,圖檔由藝術家和柏林施布特-瑪格畫廊提供

“在隔離中,觸發對親密關系的反思與渴求”

數字時代帶來的轉折點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私密空間,對這種私密空間的反思在這個展覽當中的最佳展現是菲利普·帕雷諾和道格拉斯·戈登創作的《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這一影像裝置。

作為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影像收藏的代表作,影片《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對法國球星齊内丁·齊達内在 2005年的一場比賽進行了實時跟拍。這部時長90分鐘的電影以晃動的鏡頭,拍攝了這位足壇巨星的賽場行止,夾雜着許多莫名其妙的電視轉播畫面和“意識流”片段。由此提出了如下的質疑:當媒體和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傳播了關于親密關系的理念,并由此将一個人的生活完完全全展現在了所有人的眼前時,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雷諾《齊達内:21世紀的肖像》2006

對于展覽的表現形式,策展人傑西卡·卡斯特克斯表示:“正如這次展覽的标題,重點是對‘次元’、‘延伸’、‘尺度’這些概念進行思考,反映了當代影像裝置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其中有建築元素、雕塑、家具、多螢幕等各種媒體,共同建構了一個環境。這些集合創造了一種符号庫,同時又能夠生成叙事,使觀衆能夠沉浸式參與其中并且充分互動。”

策展人奧迪爾·布爾呂把這次跨越中法的展覽當成一個不斷更新自我的機會,“與紅磚美術館的合作也讓我們對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這些影像藏品提出新的問題與挑戰,對藏品所代表的主題重新思考,比如這次藝術家夏洛特·莫斯用中國的雕塑重新去構思她的視覺作品,與紅磚美術館的空間進行對話。”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夏洛特·莫斯《帶殼的女士,兩次:庫房》2017

影像裡的“親密關系”,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在京展出

展覽現場,夏洛特·莫斯《帶殼的女士,兩次:庫房》

線上上問答環節,紅磚美術館館長闫士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此刻也正在邢台隔離。“大家都處于實體隔離的階段,可以說整個地球都被隔離了。兩年前,面對疫情的突如其來,紅磚美術館舉辦了‘2020+’展覽,借助藝術家作品的叙事和表達,來思考這場疫情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随着疫情的反複,實際上人類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面對種種‘失序’,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甚至國家都在尋找一種全新的有效治理、有效溝通,或者是建構出一種新的秩序。”

“此次‘自由影像:親密關系’展覽某種意義上說,是通過網絡的連接配接突破了隔離,我們通過天上的衛星、海底的電纜建立了溝通。實際上隻有在隔離中,才更能觸發我們對親密關系的反思與渴求,以及它所帶來的更大的壓抑、更大的需求、更大的能量。” 闫士傑說。

展期将展至7月3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