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在直播的末尾,王邁回憶起2001年受策展人舒陽之約到西安參加行為藝術節,主辦方安排大家去參觀兵馬俑,他說:“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第二天他去了碑林。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藝術家王邁4月26日在actionmedia平台直播以34.6萬同時線上人數位居小紅書榜首。在長達一個小時的直播中,王邁借着自己的作品講述了他的創作經曆和藝術館觀,直播中穿插着一個女生用山東方言的提問,意外的聲效在藝術家半個小時的獨白之後重新調動了觀衆的興趣。繪畫藝術家如何面對鏡頭?王邁的直播“雲觀繪畫山”是個有意思的探索。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雲觀繪畫山

疫疠二歲餘,多所不定。

不知事之與限流,變為不定。

公衆漸空中分散為一孤島,而孤洲則虛空之中複連絡焉。邁曆三年創制,試假虛文以動新體。

百年以來,久視之形若抽,新世之雲動而棄之。若王君畫《野蠻》之狀:不可得而窮也。意者此覽由謀,亦造其始也。至不知為誰?請雲看“繪畫山”。

策展人:AI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網際網路無限膨脹,形成了一片資料的雲(cloud)。這與生活在雲端的使用者體驗一樣,無窮無盡的資訊在傳播和抵達每一塊手機螢幕的同時,也建構了一個語意複雜知識系統。王邁的線上展覽用AI寫作的方式生成了一篇策展人前言,“邁曆三年”叫人忍俊不禁,而結語“請雲看繪畫山”又恰如其分點明主題。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AI抓取網絡關鍵詞生成的大段文字無法連成語意通順的叙事,“僅供娛樂”的提示與“隔離、體面、尊嚴”的互文拉扯成巨大的時代張力。很難想象AI算法竟然能準确傳達王邁的略帶調侃的語調,我相信肯定不是王邁擁有高超的人工智能技術,而是AI在今天就是如此智能而通過人為給定的種子推測出人物自身的特質。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天鵝霜NO.1 2019-2021,布 混合媒介 ,238x323cm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好鵝 No.11 2021-2022,布 油畫,60x80cm

王邁是曆過圓明園時期中國當代藝術的早期參與者,他的創作關注世界格局,同時也表達鄉愁,從全球氣候變暖到時下的網紅直播。經曆了中國當代藝術原發而具有活力的時代,與今天科班出身的藝術家相比,他有一套樸素的話語系統。直播中的王邁語重心長地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同時又不乏平日裡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在小紅書的俊男美女中突圍至榜首。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繪畫山NO.3 2022,布 油畫,60x80cm

假虛文以動新體

前言中“虛假文以動新體”一句道出藝術家在新的媒體環境中的處境。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開辟了技術的新次元,而在接下來時間中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打破紀錄,并且這個效率至今還在快速更新。5G網速下短視訊平台的崛起和區塊鍊NFT的浪潮對藝術的影響不言而喻,網絡直播更是在今天走進了藝術家工作室。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文化鷹熊NO.2 2021-2022,布 油畫 ,130x98cm

不得不說技術的發展正在倒逼藝術家作出改變,不管是題材還是形式。王邁作品《直播》的畫面是幾個面目不清的人在時空錯亂的房間裡無所事事,意識模糊的畫面好比隔離生活的精神狀态,背後的直播燈,一個圓形的光環正好擺在中間人物的背後,祭壇畫樣式的人造光,映出身上時尚單品的破敗。不分晝夜,甚至沒有期待的隔離生活褪去往日對浮華的追求,返璞歸真為維系基本生活的米面糧油。

虛文實效,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錯位已然顯現出巨大的威力。同樣,當藝術家不得不面對技術帶來的沖擊,面對鏡頭,我們要做什麼?這無疑給絕大多數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直播NO.1 2022,布 油畫,98x130cm

電視上看過,就不去了

随着網際網路在新世紀20年來的發展,圖像、視訊資訊在UGC(使用者上傳内容)情境中的爆炸,網絡使用者幾乎可以看到任何一個關鍵詞所指向的視覺資料。如果說王邁當年在西安是受限于時間二選一的結果,對于今天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來說,在網際網路上搜尋是一個簡單高效的操作,甚至去影院之前也必須看看預告片。

媒體對藝術現場的沖擊是根本性的。顯然,脫離展示的場景,或者說場景被壓縮在螢幕的二維空間中,沒有辦法呈現作品的物質性特征,更不用說通過觸碰的方式感受材料的溫度與質地。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中寫道“我們需要一門藝術色情學。”視訊畫面提供的有限資訊和藝術家的作品之間壓縮掉了物質的體驗而剩下了最表層的視覺要素。圖像的叙事也在這種感官資訊缺失的情境中成為最核心的要素。

王邁|我在電視上看過了,就不去了

春姑娘NO.1 2021-2022,布 油畫,60x80cm

在直播的預告片中,歌手李健友情推薦。兩人1996年相識,李健2015年的同名專輯《李健》就用王邁給他的畫像作為唱片封面。王邁在直播中介紹了這張作品的緣起,燒烤攤的偶遇,李健身上為了找工作的西裝,以及見證老朋友二十年來的成功之路,直播現場的音畫同步甚至比展廳單獨呈現作品能更能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同時,在直播預設的開放人群中(相對畫廊、美術館相對專業的觀衆),脫離學院話語的介紹和對話也讓觀衆更加親近。這必然将在某種程度上介入藝術家的創作。

直播中,王邁不僅一次談到技術和創作者之間的關系。“AI可以做地很好,但它也隻能做到二流藝術家的水準,它沒有辦法超越真正的創作者。”王邁對技術的樂觀超越了很多技術從業者。技術能做的可能不是人的二流,而是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創作邏輯。讓我們期待有一天,技術的發展能代替真實的場景,“看過視訊了,就不用去現場了。”這會是王邁下一次直播的主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