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目前,全球高科技的主戰場是晶片,而晶片領域有兩大方向,一個是代表現在的光刻機,另一個則是代表未來的量子計算。
在量子計算的賽道上,中國科學家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國量子四巨頭”:郭光燦、潘建偉、杜江峰、金賢敏,而金賢敏則是四人中最年輕的。

初露鋒芒
上海交通大學實體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可以說是目前中國青年科學家的“頂流”。
無論是“80後、中科大博士、牛津博士後、上海交大教授”的标簽,還是“放棄綠卡、毅然回國、量子領域王者”的話題,都讓他成為了中國科學界矚目的焦點人物。
這位青年科學家在上海交通大學組建了光子內建與量子資訊實驗室,常年深耕于光量子內建晶片與量子通信的領域。
2010年,中國的十大科技進展,其中包括嫦娥二号探月工程、京滬高鐵全線鋪通等廣為人知的科技成就。
其中還有一項成就叫做16公裡自由空間量子态隐形傳輸,這項科研成果的第一作者當年還是一個博士生,他就是金賢敏。
為了這個課題,金賢敏在八達嶺長城的深山裡工作了三年。
在八達嶺長城工作的那三年,金賢敏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那時他還在中國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為了研究課題,他幾乎是隐居在深山裡,整天忙于工作,一個月也見不到幾個外人。于是刮胡子這件事兒就變得無關緊要了。最後,年紀輕輕的金賢敏留了一臉大胡子。
在北京的空氣條件下,水準的5到10千米,相當于從地面到衛星的大氣損耗。如果實驗可以在這個距離内成功,就證明從地面到衛星也可以開展量子通信。
金賢敏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16千米的量子信道,遠遠超過了規定數值,這就完美驗證了基于衛星開展量子通信的可行性。這個實驗也促使中國科學院堅定地啟動了量子科學衛星先導專項計劃。
這個成果給了勇于創新的金賢敏更多的靈感。既然從地面到衛星,有可能實作量子通信,那麼從地面到深海呢?
上天之後,金賢敏想試試入海,他的目光投向了其他學科。
在上海交通大學,有亞洲最大的拖曳水池,本來是測試船舶用的,但是水池的環境剛好模拟海洋。
就是在這種堅持下,他的小組在全球範圍内首次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金賢敏帶領着實驗室展示了量子通信技術上天入地下海的未來圖形。
領先世界
2014年,金賢敏從海外歸來,正式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老師。
當時,量子計算機還剛剛起步,牛津大學的副校長沃姆斯利提出了一項名為“量子技術項目”的計劃,以重振英國的尖端技術。沃姆斯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光量子晶片的研發小組,而金賢敏也是其中的一員。牛津的副校長很欣賞這位中國的青年,給了他最好的科研條件,隻要金賢敏同意,就可以獲得一張綠卡。
但最終,他還是沒有答應,而是選擇了回到國内,繼續發展自己的光量子技術。
得知金賢敏的決定後,牛津大學的副校長沃姆斯利說到,“金賢敏在量子領域研究中的作用,堪比核彈”。
回國這個決定,對金賢敏來說并不是個艱難的選擇。在他看來,回國發展和個人發展其實是互相契合的。
回國不再像老一輩人講,就是放棄洋房、高薪,中國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還有不斷改善的科學環境,都是促使金賢敏回國發展的因素。
金賢敏滿懷豪情地來到了上海交通大學。
想要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晶片平台,大到關鍵儀器小到最細微的零部件,都需要科研團隊自己解決。
在這段時間裡,有的人看不到希望,離開了團隊;也有的人看到了希望,選擇加入團隊。
2018年,金賢敏的實驗室制備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三維內建光量子計算內建晶片,被評為2018年十大光學産業技術。
2018年5月,他們的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的子刊上,全世界學術界都看到了他的實驗室裡出色的工作。
金賢敏的小組也正式跻身光量子領域的第一梯隊,他也與郭光燦、潘建偉、杜江峰,被網友稱為“中國量子四巨頭”。
造福國家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金賢敏研究的領域,或許離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比較遙遠,但是他的科研成果從來沒有躲進書齋。金賢敏一直在努力推動最前沿科技的産業化。
2022年,金賢敏創立了光量子晶片及光量子計算機公司圖靈量子,投資方包括:元禾原點、琥珀資本、濱湖國投、勢能資本、君聯資本等。半年時間,圖靈量子累計融資額已超5億元,是國内“罕見”創業1年就做到準獨角獸的初創企業。
在全球科技領域,中國科學家一直都想“改道超車”,在代表未來的量子計算領域,中國正與歐美賽跑。
金賢敏和他的圖靈量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選手。
在金賢敏看來,這種競賽充滿了參與感和成就感。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掌握的先進技術,當年都是從前沿科學到産業轉化慢慢疊代出來的。
是以,中國想要“改道超車”也需要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是一代人需要做的,特别是青年科學家,都有責任和使命。
金賢敏曾獲得過許多重量級的榮譽,但是放在他書架最中央的獎狀卻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們自發評選出的工作狂人獎。
夜以繼日地工作對金賢敏來說并不是枯燥的事,因為他始終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抱有最強烈的好奇。
科學研究特别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大陸科技事業取得的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仆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我們相信,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也将主動肩負起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