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在看待農村分田單幹這個問題上,存在着很大的意見分歧。一些堅持認為分田單幹好的人,基本上是衆口一詞,認為是分田單幹“吃飽了飯”。比如,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在文章裡這個人振振有詞,并且帶有嘲諷的口氣這樣寫道:“連‬自從‬實行‬大‬包‬幹‬後‬,就‬将‬糧食‬問題‬解決‬了這種‬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着的事。他們‬也‬視而不見‬,硬‬将‬功勞‬記‬在化肥‬、農藥‬、種子‬等‬上‬面‬,完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言論‬。我們‬先‬不‬說他‬的觀點‬正确‬與否‬。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真正‬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到底‬靠‬的是什麼‬。

順便先對“分田單幹”一詞做個解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從1982年開始的,它是以包産到戶,包幹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當時規定是交足國家的,留下集體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2005年,國家出台政策從2006年1月1日起全面減免農業稅,以後就叫包産到戶。也就是說包産到戶,農民沒有了上交提留的任務了,是以人們也就把它視同分田單幹。當然,分田單幹,土地所有權還是屬于集體所有,農民隻有使用權。有人争論“包産到戶”和“分田單幹”的叫法問題,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說到“分田單幹”,實際上就是以家庭為機關的生産經營模式。現在争論的焦點就是解決吃飽飯的問題是不是完全因為分田單幹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的原因。是不是與水利、化肥、農藥、種子以及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科技的應用有關。讓我們一起來解鎖這個密碼。

一‬、前‬後‬兩個‬“分田‬單‬幹‬”之‬比較‬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土地改革後的小農經濟

有人認為同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不能相比,我們就先撇開它不管。我們就看看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兩個時期的分田單幹的情況。這應該完全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因為新中國建立以後消滅了剝削制度,土地都是屬于國家和集體所有,農民是在同樣的社會主義制度下面從事勞動耕作。

新中國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1950年開始了全國範圍的土地改革,農民從地主手裡分得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實作了幾千年來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耕者有其田”。無疑,幾千年來農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無疑,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應該是發揮到極緻了吧。

但是,剛解放農村是個什麼樣子的情況呢?從1951年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改革,農民分得土地以後,一些窮人和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沒有耕種能力,逐漸出現了兩極分化。這樣,農民開始自發組織互助組,後來發展為農業合作社。1956年,國家根據當時的情況,開展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就是說1956年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标志着農村進入了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業合作化以前基本是一家一戶分散耕種。

再看當年的生産力條件。從農田水利來看,全國隻有大中小型水庫122座,總容量大約在200億立方米左右。1957年總計修建了1079座,年均修建135座。農田水利沒有可靠的保障。從種子方面來看,那個時候完全是傳統的種子。産量普遍很低。化肥農藥沒有,農民主要靠采集野草漚制農家肥與人糞尿以及豬牛糞作為農田的肥料來源。機械化、農業科技基本是零。是以,那時候還是以靠天吃飯為主。如同葉聖陶先生說的一樣,如果風調雨順,蟲子又不作梗,那就可以多收三五鬥。

從農村土地改革完成以後到進入集體化這幾年,還好,沒有遇上什麼大的自然災害,是以,這幾年全國的糧食在1949年的基礎上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全國糧食總産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增長加‬到‬1955年的18394萬噸。是‬1949年增長‬1.63倍‬,年‬均‬增長率‬為7.64%。這‬個時期‬全國‬糧食‬增長‬率‬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不‬過,這‬是屬于‬恢複性‬增長時期‬。一‬方面‬說明‬農民‬剛‬分‬得‬土地‬種田‬積極性‬充分‬得到‬發揮‬,另‬一方面‬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再‬就是‬因為‬是‬恢複性‬增長,是以‬相對‬要‬比例‬大‬點‬。但‬盡管‬這樣‬,全國‬糧食‬總産量也‬隻有‬18394萬噸。

再看看1982年全國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後的情況。1982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35450萬噸。比1955年的一家一戶的全國總産量增加了17056萬噸,增長了92.7%。差不多翻了一番。也就是說,在通過26年的集體化後增長了這麼多的糧食産量。

現在我們可以非常直覺地進行比較:即‬1955年全國‬糧食總‬産量是‬18394萬噸,1982年‬分田‬單幹的第一年‬全國‬糧食總産量是‬35450萬噸。結論‬是1982年的一家‬一‬戶‬經營‬比‬1955年的一家‬一戶‬經營‬全國‬糧食增加‬了17056萬噸。同樣‬是以‬單‬幹‬的形式,為什麼‬26年‬前全國‬糧食總産量那麼‬低‬,是‬那個‬時候的農民‬沒有‬生産‬積極性‬嗎?顯然‬是講‬不過去‬的。那麼‬我們就隻有‬從‬中‬找原因‬了‬。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1949年—2012年糧食産量一覽表

二‬、前‬後‬兩個一家‬一戶‬耕種‬模式,‬糧食‬産量的差距‬這麼‬大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這些原因正是農村集體化時期的20多年完成的農業基本建設所發揮的作用。具體說來,大緻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集體化時期,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況,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高潮。農村集體化時期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8.33萬座。年均修建水庫4230座。占改革前建立水庫的98%,年均修建水庫是小農經濟時期的34倍。還修建了塘壩640萬口,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裡,各類堤壩總長度16.5萬公裡,配套機井220萬眼,機電井209萬眼。這些水利設施,對農業增産發揮了不可否定的作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沒有水利設施隻能是靠天吃飯。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墾荒‬造田和‬改良‬土壤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六七十年代農民墾荒造田

據有關部門統計:1953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6.28億‬畝‬,1957年‬為‬16.77億‬畝‬,土改‬後‬的小‬農‬經濟時期‬增加‬土地‬4900萬‬畝,年‬均‬增長0.4%。此後‬到‬1980年,全國‬耕地‬面積增加‬到20.69億‬畝‬,年‬均‬增長0.9%,即‬集體化‬時期新‬增耕地‬面積占‬新‬中國‬成立‬後‬新‬開墾‬耕地‬的‬88.7%,集體‬經濟‬時期‬是小‬農經濟‬耕地‬增長‬速度‬的2.25倍‬。與此‬同時,集體化‬時期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大量‬的低‬産‬田‬改造‬成中、高‬産田‬。集體化‬時期耕地‬面積擴大‬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是‬實作‬糧食‬持續‬增長的基礎‬。

第‬三、集體化‬時期改良‬培育‬和‬逐漸‬推廣農‬作物‬品種‬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一粒種子改變中國人的命運”,1960年河南幾個高産小麥品種開發成功,并得到推廣。1979年李振聲的小麥雜交品種培育成功并得到迅速推廣;1979年李澄海的玉米雜交品種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廣;1973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并逐漸得到推廣。正是由于這些優良品種的研究成功,改變了中國人缺糧的局面。

第‬四、化肥‬農藥裝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

1950年代,中國基本上沒有化肥生産能力。文革開始後,開始發展小化肥生産;真正改變化肥生産條件是1972年,毛主席親自準許的“四三方案”,這一年從外國引進大型成套化肥生産裝置8套。1978年又引進13套化肥生産裝置,到上世紀80年代,這些化肥生産裝置正式投産使用。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農藥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産量的增長。

第‬五、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能力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新中國建立初期,農業生産使用的工具完全還是屬于原始的農耕工具,集體化時期,國家提出農業支援工業,工業反哺農業的大戰略,這樣到集體化後期開始部分使用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生産效率。

當然,除此之外,就是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業生産的正常管理,也是提高糧食産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結論‬:根據‬上‬述‬分析‬,新‬中國‬即使‬土地‬改革‬時期‬的小‬農‬經濟‬比‬中國‬曆史‬上‬的‬小‬農‬經濟‬時期‬,糧食‬産量的增長還是‬很‬明顯‬。至于‬以後‬的情況‬,之是以‬大陸‬的糧食‬産量一直‬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态(除‬少數‬年‬份‬有‬所‬下降‬),原因‬就是‬集體化‬時期,農村‬一直‬都在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努力‬地‬改造‬落後‬的‬生産力‬,改良‬農‬作物‬品種,進行‬農業‬科技‬的‬研究,以及‬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是以‬,新‬中國‬建國‬70多‬年來‬的‬糧食‬總‬産量‬基本‬是‬在不斷‬提高‬的‬。那些‬把‬提高‬糧食‬産量的原因‬單純‬歸功‬于分田‬單幹,單純‬歸功‬于調動‬農民‬積極性一個‬方面‬的人 ,這種‬認為‬顯然‬是非常片面‬的。從這裡‬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水利‬建設、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優良‬品種的開發‬應用‬,光‬個人‬的‬能動性‬還‬大‬,要‬想‬持續‬保持‬糧食‬的增長‬隻是‬一個‬笑話‬。至于‬那些‬打着‬改革‬旗号,隻要‬人‬家‬一提‬農業‬的‬基礎‬作用‬不可‬忽視‬時‬,就‬被‬扣‬上反對‬改革‬的‬言論這‬‬是‬十分‬卑鄙‬的,而以‬現在‬的情況‬‬‬否定‬前‬人‬的曆史‬貢獻‬做法‬更‬是‬非常‬可恥‬的。是‬典型‬的曆史‬虛無‬主義。其實‬,一個‬人‬隻要‬思維‬正常‬,就‬會‬明白‬糧食‬産量的提高‬并非‬是某‬一個方面的積極性‬所‬能達到‬的。‬

密碼解鎖:同樣的單幹,為什麼差距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