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神舟13号航天員成功傳回地面,中國空間站處于了“無人值守”的狀态,不過,天和核心艙和天舟3号繼續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掠過多個地區的上方,其中包括了遼闊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在國際空間站穩定運作23年後,人類迎來了嶄新的中國空間站,全世界還是非常看好的,已經有多個國家積極地加入了中國空間站項目,他們的航天員将在未來幾年内走進中國空間站,外國宇航員直言:入駐中國空間站是一種享受。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每當夜幕降臨後和黎明到來前,反射着強烈陽光的中國空間站就成為了夜空上最亮麗的風景線,是天空觀察者的主要觀測對象,中國空間站肉眼可見,即便是沒有專業的觀測裝置,憑肉眼也能清晰地看到一劃而過的中國空間站。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這不,羅馬天體學家拍攝4星伴月天象時,還拍到了中國空間站過境時同框“四星伴月”的曝光照片,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并從四星中間穿過

意大利當地時間2022年4月27日黎明時分,夜空出現了4星伴月天象,有4顆明亮的星星陪伴在一輪明月的左右,這是一輪尖銳的新月,看起來就像鐮刀一樣,但是這并沒有影響4星伴月天象的壯美景觀。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這4顆明亮的星星分别是,木星,金星,火星與土星,它們都是夜空中最為亮的幾顆星星,木星是8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土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行星,金星和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們号稱是地球的“姐妹行星”。

而就在此時,備受關注的中國空間站過境意大利上方,從四星伴月中間一劃而過,于是出現了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的非凡景觀,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一位天體學家特意拍下了曝光長達15分鐘的曝光照片。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根據照片顯示,木星,金星,火星與土星在東南地平線上一字排開,它下方就是一輪鐮刀狀的新月,中國空間站在夜空上留下長長的軌迹(照片曝光的原因),最後從四顆并排行星的中間斜着穿過去。

這還沒完,随後,羅馬天體學家捕捉到國際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的曝光照片,因為他知道國際空間站很快就要來了,國際空間站雖看起來比中國空間站明亮,但是國際空間站與四星伴月的距離較遠,并沒有從四星中間劃過去。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無人值守”中國空間站怎麼樣了?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繞行在400~500公裡的軌道上,繞行的速度達到每秒7.8公裡,地球赤道直徑12742公裡,周長約42522公裡,空間站繞地球一圈約需要90分鐘,是以每90分鐘會過境一次太平洋。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神舟13号航天員回來後,中國空間站進入“無人值守”狀态,天和核心艙怎麼樣了?根據heavens above網站資料,中國空間站繼續繞地飛行,隻不過稍微出現了變化,軌道高度變低了,近期應該會進行一次提升軌道高度的機動操作。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中國空間站的正常運作軌道高度是距離地面400~450公裡,跟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差不多,不過heavens above網站資料顯示,中國空間站軌道高度變低了,運作在378x395公裡的近地軌道上,軌道傾角為41.5°。

378公裡是近地點高度,395公裡遠地點高度,41.5°是空間站與地球赤道的夾角,41.5°傾角這也讓中國空間站正好過境意大利上方,這才有了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的曝光照片。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不要擔心,378x395公裡的軌道高度雖然有點偏低,但仍屬于在正常的範圍内,中國空間站可以通過機動操作來提升軌道,國際空間站也是一樣的,通過定期機動操作來控制軌道高度,前幾天,國際空間站上的俄羅斯艙段來了一次升軌機動。

最後

中國空間站“無人值守”不會存在太久,神舟14号飛船已經準備好了,神舟14号航天員已標明,預計在6月上旬發射,神舟13号航天員是4月中旬傳回的,中國空間站“空閑”的時間不過超過兩個月。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現在,最重要的航天任務是5月上中旬發射天舟4号貨運飛船,神舟14号進入中國空間站後,需要食物和生活物資,天舟4号貨運飛船就是要提前把這些物資送上中國空間站,不可能讓航天員餓着肚子幹活。

從四星中間穿過,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曝光15分鐘的照片來了

最後再說一句:中國空間站同框四星伴月的曝光照片來了,真的很壯美,如果你喜歡,就要把照片收藏起來。有趣有料的科學内容請關注唯一的微信公衆号:有趣探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