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喂孩子吃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些孩子還存在挑食的情況,是以家長就比較擔心,怕孩子缺乏成長所需的營養,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于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有些家長可能會想是不是孩子患了什麼疾病,由此導緻的。其實不然,有時候孩子沒食欲、不好好吃飯,可能僅僅是因為家長走入了以下四個誤區:
01
讓孩子覺得吃飯是負擔
當家長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如果孩子不乖乖吃的話,一些家長可能就會采取不恰當的方式。
比如對孩子進行一味地說教,或是拿孩子與别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甚至還可能會打罵孩子,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僅不會改善孩子不好好吃飯的現狀,還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讓孩子覺得吃飯是有壓力、有負擔的事情。
當孩子産生這種心理的時候,他們就更加不會好好吃飯了。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家長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吃飯環境,讓孩子有一個輕松快樂的心情,這樣他們才會願意乖乖吃飯,不再抵觸吃飯這件事。
02
飲食單一,缺乏變化
有些家長做到了重視營養,但是每天的食譜單一,缺乏變化。
如果是一天、兩天的話,孩子還不會吃膩,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孩子肯定就吃膩了,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有食欲,不願意好好吃飯了。
是以,家長除了要重視營養之外,還需要變着花樣給孩子做飯,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食欲,同時還能改善孩子挑食的壞習慣。
03
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
其實一歲以後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用手握住勺子将飯往自己嘴裡送了,但是由于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比較弱,是以時常發生将飯弄灑,或是弄到衣服上的情況,最後還得家長收拾,是以為了省心省力,家長就不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了,堅持要自己喂孩子吃。
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确的,因為這樣做的話,不僅不能讓孩子感受到吃飯的樂趣,同時還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是不利的。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學着自己去吃,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的話,可以準備兩套餐具,一套讓孩子自己用,另一套家長備用,然後讓孩子自己吃,家長同時喂。
04
沒有控制孩子的零食量
有些家長覺得零食是垃圾食品,是以是禁止孩子吃零食的,但是還有部分家長認為給孩子吃适量的零食是可以的。
其實,如果是健康零食的話,在不影響孩子正常吃飯的情況下,是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的,但是如果影響到孩子的飲食情況了,就需要家長重視了。
比如,孩子總是在餐前吃很多的零食,到該吃飯的時候,孩子就沒有什麼食欲了,說自己飽了。
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家長就需要控制孩子餐前吃零食的量,借此來改善孩子吃飯沒食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