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題讨論: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二)

話題讨論: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二)
話題讨論: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二)

書畫傳承與

數字化建設(二)

兩會期間,陳洪武、張繼、鄢福初等委員的提案都涉及到書畫藝術的“數字化轉化”和“數字化建設”問題,反映出目前書法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為此,《中國書法報》特以“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建設”為話題進行公開征稿,進一步深入探讨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相關議題,以期有效促進書畫等傳統藝術的數字化轉化。本期刊發部分來稿文章,以飨讀者。(編 者)

章之昊:書畫數字化建設的三個必要條件

在今年兩會期間,陳洪武委員提出的“中國傳統書畫數字全庫”(以下簡稱“全庫”)提案,如在未來能夠得到落實和完善,将對書畫傳承大有裨益。本文即以“全庫”建設為切入,刍議書畫數字化建設的三個必要條件。

首先,頂層規劃、自上而下的決心,是決定書畫數字化概念能否落實、如何發展、發展到何種程度的必要條件,也是下文中其他必要條件的先決條件。

目前,國家對于數字化建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就趨勢而言,兩者的結合也将是發展的必然。早在2021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就對文博工作者明确提出了“要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的要求,而書畫數字化建設顯然與頂層規劃中的“讓文物活起來”“文化出海”等初衷高度貼合。就此來看,書畫數字化建設的首個必要條件是較為成熟的,在自上而下的驅動下,政策的傾斜也将日趨顯著。

其次,各級參與者對數字化工作的認知程度和主觀能動性的提高,是該工作能否由表及裡提升品質的必要條件——除了涵蓋範圍廣,轉化品質也要高。以建設“全庫”為例,我們的目的并不是站在家門口告訴大家我們“有多少”,而是要把客人請進家門,向他們仔細展示我們“有什麼”。

在紙面資料上,大陸文博機構的藏品數字化采集工作,在之前的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已逐地逐級開展:以北京市文物局下屬某博物館為例,該館對外公布館藏品總計20餘萬件(套),在官方公布的數字化藏品庫中,有圖文資料可查的,為5.5萬餘件,雖然占比已達20%,但圖檔品質較差,說明文字極其簡略;以文旅部下屬某博物館為例,該館對外公布藏品數量近180萬件(套),文物影像47萬餘張,而目前于數字資料庫有圖文可查者,僅6.8萬餘件,雖然圖文品質較好,但數量占比較低,僅為總量的4%。

這裡提供一個參照系:“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近70萬件(套)藏品,已有92%完成了高品質的數字化轉化工作。

由此對比,可以引出第三個必要條件:成熟的技術。開展數字化轉化工作,不是“做與不做”的邏輯問題,而是“做到多好”的技術問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一些機構之前的數字化采集并不成功。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彼時政策傾斜與主觀重視程度不夠,導緻出現經費不足、專業人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進而使轉化工作流于形式。但映射在最終結果上,技術的不成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這裡更需要強調,如果沒有成熟、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即使前兩項必要條件都得到了滿足,“全庫”乃至書畫數字化建設在實操環節也将步履維艱,甚至在不久的将來,回看既有成果時,我們或許會尴尬地發現,由于技術的滞後,這已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不如不做”的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我們今日讨論的建設“全庫”和書畫數字化問題,與國際上的同行相比已經稍顯落後,但如果能在學習和研究成功模式後找到适合自己的“臨創轉換”之路,也不失為一條捷徑。時代将“元宇宙”“數字化”這些技術新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各位硯池“老革命”們也應積極面對,試着了解、應用新技術,将傳統文化以新的載體記錄并傳承下去,以便為“後之視今”和“今之視昔”時,在取法的“上”與“廣”間創造更多可能。

(作者機關:保利藝術研究院)

魯慶哲:書畫傳承與數字化“再創作”

在書畫藝術傳承的數字化轉化方式中,應該更多地将靜态的藝術作品轉化為動态的文化精神。在資訊技術手段的加持之下,現代設計、動畫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文藝創演形式為書畫作品“再創作”提供了多樣性。以書畫藝術為主題的數字化“再創作”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以書畫藝術風格特色為亮點,用動畫等數字化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早在1960年,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已經在此方面作出成功嘗試,《九色鹿》《山水情》等國産動畫作品更是深深地镌刻在了幾代人的童年印象中。近些年的新晉力作《大魚海棠》,憑借經典的神話故事和傳統的繪畫風格,再度點燃國産動畫的希望之光。動畫是具有啟蒙教育意義的藝術形式,動畫的觀衆早已不僅僅局限于兒童,讓書畫搭載動畫的快車,既能豐富動畫藝術的表現效果,又能增強觀衆對書畫藝術的熱愛。

二是以書畫藝術蘊含意境為表達,用虛拟現實技術等數字化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項聖谟《秋林讀書圖》,通過3D技術制作視訊,将豎軸的山水準鋪展開,既展現了“自山前而窺山後”的深遠意境,又達到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想追求。這樣的數字化“再創作”,既保留了傳統的筆墨語言,又兼具了現代的觀看方式,是否更貼合宗炳所言“澄懷觀道、卧以遊之”的山水畫初衷?有“當代徐霞客”之稱的地理學者湯國安教授《地理資訊之美學審視》,試圖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基于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将現代地圖生成山水畫效果。這樣的嘗試更是利用數字化手段将傳統藝術賦予了現代意義,而書畫藝術與數字化手段結合産生的效果應該更具吸引力。在藝術設計領域,剛剛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項目标志就是利用肖形印的篆刻手法衍生出來的标志設計,動态效果更能增強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再次将書畫藝術推向世界舞台。

三是以書畫藝術審美體驗為指導,編排現代歌舞劇等數字化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昔有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筆法,舞蹈亦可以觀筆墨而肖其身韻,所謂書舞同勢,在當今文藝作品中不乏成功的案例。雲門舞集創編舞蹈《行草》,舞者的一招一式都像極了在舞台上的筆走龍蛇,甚至與身後螢幕上行草書法的書寫節奏也十分契合。哈尼克孜表演的舞蹈《敦煌飛天》,吸納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展現了天宮伎樂的華美神韻。春晚舞台上的《隻此青綠》更是火遍全網,舞蹈演員窈窕、柔媚的身姿,與電子螢幕鋪展的青綠山水畫卷相映成趣,完美闡釋了古典韻味的中國風。

(作者機關: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楊潇宇:培養書畫藝術與

數字化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目前,書畫數字化建設雖取得了一些成果,卻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數字化資源在準确性與全面性上有所欠缺。所謂準确就是指書畫作品在數字化轉化過程中要注意在作品、作者、真僞、版本等方面盡量做到權威嚴謹,避免張冠李戴、魚龍混雜等問題的出現。全面則是指書畫數字化建設涉及的方面要廣,不僅包括曆代經典作品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書畫作品、流失海外的書畫名作,還要關注到書畫古籍著作。目前,對于書畫作品數字化建設的成果要高于相關方面古籍的建設,古籍資源的難以擷取給書畫研究者的理論研究帶來了諸多不便。此外,書畫作品的修複和還原也是數字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比如在二戰期間遭到毀壞的王羲之作品《遊目帖》,早年間通過數字技術重新複原,對于書法學習者和研究者來說意義非凡。隻有在數字化資源準确性和全面性的基礎上,書畫學的研究才能更進一步,開拓新的境界。

其次,一些相關企業自主開發的軟體數字化資源缺乏多樣性與豐富性。如一些書法軟體字庫不夠豐富,在集字創作時系統根據已有字庫來進行篩選,雖然較為友善快捷,但卻使得不同習書者在運用軟體進行集字創作時呈現出千篇一律的面貌。書法本是“人”的藝術,用以表現“人”的性情、學識和修養。書法藝術的千人一面甚至機械化複制和批量化生産,不僅削弱了書法的藝術性,更喪失了書法藝術本身的内涵。

最後,數字化資源在開放性與共享性上亟待深化。許多博物館不僅數字化資源匮乏,在進行線上展覽時還存在不及時、不充分的問題。圖書館的書畫古籍資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彌足珍貴,不随意對外開放。是以,各大博物館、圖書館要加快數字化資源的建設互動共享,廣泛面向社會群衆,隻有這樣,才能使研究者充分搜集和利用資源,發揮傳統書畫的價值。與此同時,書畫數字化資源廣泛面向群衆開放也能發揚其美育功能,提升大衆的審美素養,進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就是培養一批精通書畫藝術和數字化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這樣才能盡快完成“中國傳統書畫數字全庫”的建立。書畫數字化建設前景廣闊,卻也任重道遠,需要每一位相關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

(作者機關:山西師範大學)

劉松:首先需要一個總體的建設目标

新時代,伴随着數字化掃描的發展和資料庫容量的提高,我們有了新的儲存傳統書畫的手段——建設數字化藝術全庫。與前代書畫作品通過收藏家遞藏的方式相比,儲存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都會得到顯著的提高。如何建設一個數字化藝術全庫以及該庫的目标和前景都是值得大家讨論與展望的。

建設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有一個總體的目标,我認為數字化藝術全庫的建設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一、全面而系統。全面展現在數字化藝術全庫中的“全”字,要搜集海内外流傳下來的古代書法、繪畫作品(包括金石遺迹的拓本、簡牍帛書的實物圖,以及刻或畫在牆壁上和其他載體上的作品)。這些都需要全國的博物館、高校、收藏家,以及海外團體、個人的通力合作,使用相對統一的标準對目标作品進行細緻的考察,建立數字化資訊檔案,并且随着未來古迹的發掘而不斷更新,逐漸增加數字化藝術全庫所包含作品的存量。系統則是在全面的基礎之上,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角度來排序,讓使用者更友善快捷地搜尋到所需作品。

二、多功能。單純地将海量作品錄入到一個資料庫中,這種簡單的載體變化并不會為藝術研究帶來質變。這就要求藝術全庫建設者還要通過文本資訊、相關索引、語音導入等方式,增加與作品相關的曆史淵源、研究成果等,讓細心的研究者找到那些被人忽視的曆史關聯,進而促進相關專業研究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建立一個對比的功能,将不同作品或整體或局部地放在一起,觀察其中某個相同的細節、局部,這樣就可以通過對比,多角度、多層次地提供新穎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三、高品質。掃描并輸入到資料庫的作品要有極高的清晰度和辨識度,讓使用者在觀賞作品時,可以發現在一般書畫碑帖裡難以察覺到的細節,比如紙張的褶皺紋路、拓本因捶拓産生的痕迹、織物上墨迹的脫落等,還可以引入VR等新技術,讓使用者身臨其境,用“自己”的眼和手來連接配接,對于作品的生成方式和其随時間而産生的變化有更加清晰地感覺和體悟,進而提高對其本來面目和成因的認識。

數字化藝術全庫如果可以達成以上目标,則前景相當廣闊。該庫可以讓廣大群衆在網際網路上以簡便快捷的方式,欣賞到古代書畫作品的形貌并了解其相關的曆史脈絡,展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豐富大衆的娛樂方式,提高其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促進曆史文化等相關知識的傳播,營造重視文化環境的氛圍,助力全民美育。對于本行業的專業研究者,使其能夠根據高清的圖檔,發現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中被忽視的新元素與細節,有利于個人風格、作品形式的多樣化,為新時代中國書法、繪畫創作的發展提供動能,進一步挖掘古代先賢們的智慧和才華,以滿足社會對書法、繪畫藝術的個性需求。

建設數字化藝術全庫需要多個行業團體和個人的努力,是新時代對促進國民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所需要實作的目标。

(作者機關:首都師範大學)

黃延彬:“四化”建設的挑戰與對策

今年兩會期間,書畫界代表積極送出議案、提案,為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的未來建言獻策,書畫藝術的數字化一時成為了熱點話題。本文針對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存在的阻礙和難點,提出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面臨的“四化”挑戰與對策:标準化、專業化、智能化和普及化。

一是标準化。當下,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建設與轉型已成為趨勢。在書畫藝術領域,也有不少企業及機構進行了數字化建設的探索實踐。以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為例,多數已經建立起面向公衆的線上、線下數字化展示管道,但多數管道的建設标準參差不齊,存在着資源互不共享、使用者體驗不佳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頂層設計和行業标準,導緻了系統的重複建設和資訊孤島,既造成資源浪費,又無法有效傳播書畫藝術。

标準先行,已經成為衆多傳統行業數字化建設的共識,也是書畫藝術數字化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事實上,很多傳統行業在數字化建設中也經曆了從混亂到标準化的過程,并積累了較為成熟的标準化建設經驗,如:金融、電信、政務等行業。是以,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可以借鑒這些行業的成功經驗,避免走彎路。與此同時,應有主管部門牽頭制定統一的行業數字化标準,而不是分散建設,各自為政。

二是專業化。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不少企業、機構,甚至個人紛紛推出書畫藝術數字平台,為人民群衆學習、欣賞傳統書畫藝術帶來了不少便利。但當下的書畫數字化建設中卻時常出現一些急功近利現象,追求大而全,卻忽略了書畫本身的專業性和嚴謹性問題。以書法為例,常見文字注釋錯誤,作品鑒賞生搬硬套,收錄圖檔模糊,充斥大量低品質内容,不僅有損漢字之美,而且可能誤導人民群衆的審美取向。

對傳統書畫的梳理、解讀與鑒賞需要一定專業背景知識。以上問題反映了目前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的專業化程度仍然不高。從長遠考慮,書畫藝術的數字化需要培養“既懂書畫文博專業又精通現代化數字技術的複合型人才”,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并非一蹴而就。而目前更為現實的途徑是推動數字化技術人才與書畫專業人才通力協作,共同建構專業化的書畫藝術數字平台。

三是智能化。進入智能化時代,書畫藝術的數字化建設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數字化書畫平台普遍存在技術平台落後,無法跨平台相容,使用者體驗單調乏味等問題,這也是阻礙目前書畫藝術有效傳播的重要因素。

書畫藝術的數字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先進科學技術,尤其是智能化技術的作用,廣泛吸收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成果,實作科技與藝術的有效、深度融合。例如:使用人工智能自動收集、篩選、評估書畫作品,使用大資料進行書畫數字倉庫的智能分類、快速存取,使用VR、AR、全息技術為人民群衆提供沉浸式的書畫藝術學習和鑒賞體驗。通過智能化技術,可以将分散、靜态、平面、無聲的書畫藝術作品轉換為集中、動态、立體、有聲的狀态,真正使書畫藝術品動起來、活起來。

四是普及化。書畫藝術數字化最大的難點并不在于建設一個集中的檔案資料庫,更大的挑戰是在于如何将這些資源進行有效地轉化,使之成為一項公共的基礎設施,在人民群衆中應用和普及,使之真正成為人民群衆日常的精神糧食。

就目前行業現狀而言,書畫藝術的數字化應用場景仍然缺失,需要更進一步探索多樣化的應用場景。例如:走進課堂的教育場景,融入日常的娛樂場景,納入鄉村振興的生活場景等。今年的春晚依托數字化技術,将古代經典名畫《富春山居圖》搬上舞台的案例,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在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過程中,如何增加更多的趣味性、互動性,通過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将成為書畫藝術數字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作者機關:廣州美術學院)

羅白東:建構包含有全面

高品質的數字化系統

目前,數字化技術多用于書畫相關的展覽、文保、教育等領域,例如數字化博物館。對于當代書畫而言,在智能終端普及的今天,數字化的app、網站平台、數字全庫成了滿足人們高品質資訊傳播需求的重要工具,如我們熟知的各級各地博物館建構的數字化博物館網站平台、app,還有智能終端供應商研發的數字化書畫全庫app等,都在不斷優化提升客戶使用的體驗和感受。但目前書畫數字化系統建構其實并不理想,存在着很多的問題,就拿書畫數字化app來說,如中華珍寶館、以觀書法、墨池、不厭書法等書畫數字化app,普遍的問題就是其所列書畫資料并不全面,書畫圖檔品質與本身價值參差不齊,或是商業氣息太重等。那建構高端全面的書畫資料字化共享系統就變得極為迫切和重要了。那這樣的系統如何建構呢?

建構包含有全面高品質的書畫數字化系統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共同建構。全面高端書畫數字化系統建設首先需要國家專業的資訊技術部門進行數字化系統搭建;其次還需要政府部門協調組織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收集整理全面的書畫資源;再次需要專業的攝影、書畫人員對收集的書畫資源進行梳理;最後将這些全面高品質的書畫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整合,從視訊、音頻到文字圖檔,等等。經過處理後的書畫資料庫需要與先進的新媒體資訊技術融合。那如何實作融合呢?

在筆者看來,全面高端的書畫數字化系統并不是單一的書畫浏覽系統,而應是沉浸式多元的數字化體驗感受系統,從作品惟妙惟肖的數字仿真,到視、聽、觸數字化場景呈現設定,再到多元度的觀衆體驗分析和回報系統建構,都需要精心的設計。是以要建構全面高端的書畫數字化系統,從系統的搭建到作品的攝影篩選,再到作品體驗形式設計還需要融入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感官設計和互動設計,同時将當代高端的資訊技術融入書畫資料呈現之中,如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書畫作品進行數字仿真、數字複原、數字再現、數字合成,最後以AR和VR智能技術真實的場景呈現,全面而高品質的提升書畫數字化系統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在融媒體時代資訊數字化的今天,書畫數字化讓傳統書畫的傳播有了全新發展的可能性。

(作者機關:雲南師範大學)

張志遠:書畫藝術科技化的可能性

書畫藝術數字化也可以叫作“書畫藝術科技化”,科技的應用是實作數字轉化的根本。目前我們所知的數字內建技術,數字觸屏技術,4D、5D技術,AR技術,數字色彩影印技術等,都可以為傳統藝術所用。其中運用數字內建技術可以建立一個藝術智庫;通過4D、5D、AR技術建立藝術體驗館,制造虛拟場景,實作現代人和古代書畫家的直接“對話”。當然這些隻是我本人目前所知的科技,但還有哪些科技我們沒有利用起來或者關注到,還值得書畫界的同道去探索實踐。

公共文化服務是需要載體來實作的,這個載體有很多。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電視機、智能手機,等等,尤其是電視機、手機具有打破時空限制和閱聽人面廣的優勢。是以以中央廣播電視台為代表的公共文化系統可以設立一個“書畫藝術走進千萬家”的項目。通過跨界合作,運用多樣态節目形式,講好“書畫故事”,傳播“書畫聲音”。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就是非常好的執行個體,這個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和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故事,真正使中華優秀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使全國的文化氛圍得到了本質提升。

另外,公共文化服務并非僅限于此,基礎的數字化建設才是重中之重,大力推進數字美術館、數字書法館、數字藝術文獻館的建設,為人民群衆提供更豐富更便捷的線上文化服務。

(作者機關:中國藝術研究院)

監制:楊超 朱中原

編輯:于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