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氏宗祠

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這樣一件事,說的是她翻閱《韶山毛氏族譜·世系表》(竹溪支)齒錄卷十五時,找到關于毛氏族譜對外公第一次婚姻的最為權威記載:

“原配羅氏,清光緒十五年己醜九月二十六醜時生,宣統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時殁,葬韶山南岸土地沖楠竹,酉山卯向。”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羅氏是毛主席原配。羅氏,全名羅一秀,生于1889年,病逝于1910年正月初二,年僅21歲。另外,族譜中把楊開慧列為“繼室”,把賀子珍列為“再娶”。那麼,羅一秀是如何跟毛主席結為夫婦的?毛主席對羅一秀又是什麼态度?

長久以來,世人對毛主席原配并不了解,本文将給大家詳細介紹羅一秀不為人知的故事。事實上,毛主席對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并不滿意,他也不願意承認,因為這段婚姻是他父親毛贻昌一手包辦的。一句話,毛主席和羅一秀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和美國記者斯諾

1936年7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陝北保安采訪,期間他多次跟毛主席交談。毛主席對斯諾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詳細回顧了自己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時代的經曆。如今大家總能聽到關于韶山沖的美麗傳說,其實毛主席出生時,這裡的情況跟舊中國各地閉塞的農村一樣,沒有任何不同。

因為閉塞,當時韶山沖的村民靠着種地為生,遇到饑荒年還要外出乞讨。毛主席祖父毛翼臣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因家境窘迫,不得已把僅有的一些田産典當出去。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中的唯一男孩,毛贻昌從17歲時就開始為父母分擔家務。

因生活實在很困難,毛贻昌被迫離家在湘軍裡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還積累了一些錢财。返鄉後,毛贻昌先是贖回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産,不久又購買了一些。在舊中國的農村,依靠自我奮鬥擺脫貧困的農民,絕大多數都頗為精明,毛贻昌也是如此。

家中田地多了,毛贻昌将多餘的糧食運到湘潭的米市販賣。到後來,毛贻昌又集中精力經營稻谷和豬牛的生意,甚至還發行了一種叫“毛義順堂”的股票,把鄰裡鄉親們的餘錢收集起來以期增值,結果在當地非常搶手。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父親毛贻昌

毛主席對斯諾是這樣描述自己出生的家庭情況: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我父親叫毛順生(毛贻昌,字順生),我母親在娘家的名甯叫文其美。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隻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十五畝田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擔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二十五擔剩餘。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餘,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七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那時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擔谷。當我十歲家中隻有十五畝地的時候,一家五口人是:我父親、母親、祖父、弟弟和我。我們又買了七畝地以後,祖父去世了,但又添了一個弟弟。可是我們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擔谷的剩餘,我的父親就靠此漸漸富裕起來。”

由此可見,毛主席出生後他的家庭還是頗為富裕的。然而,毛贻昌試圖按照自己經曆去培養兒子,于是讓他從6歲就開始幹農活,比如到田地裡拔草、放牛、拾糞、砍柴等。毛贻昌想法很簡單,不求兒子大富大貴,隻要能把自己這份家業經營好就可以了。

能識字後,毛主席每天又多了一項任務,幫父親記賬。毛主席回憶說:“我剛識了幾個字,父親就讓我開始給家裡記賬。他要我學珠算。既然我父親堅持,我就在晚上記起賬來。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着;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一文錢也不給我們,給我們吃的又是最差的。”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青年毛主席

從識字開始,毛主席就癡迷讀書,這讓父子倆産生了沖突。毛主席換了幾個私塾讀書,從13歲到15歲這兩年,他直接休學在家,一有空就在房間裡看書,這讓毛贻昌很不滿。1906年的一天,毛主席和父親之間的沖突徹底激化。

這天毛贻昌在家中宴請生意場的幾位朋友,吩咐13歲的毛主席幫忙招待,結果他在房間裡看書入迷忘記出來。父子倆在衆人面前大吵起來,毛主席沖出家門跑到一個池塘前,威脅毛贻昌如果再逼迫他做不喜歡的事情,就跳下去。

這件事的結果是這樣的,毛主席向父親磕頭認錯,毛贻昌則同意以後不再打罵兒子。經曆此事後,毛贻昌意識到如果能給兒子安排一門親事,或許能改變他的想法,或許就能拴住兒子的心。在這樣的背景下,羅一秀進入毛贻昌的視野。

羅一秀,1889年10月20日出生于湘潭縣楊林鄉赤衛村爐門前。羅家和毛家頗有淵源,羅一秀祖母是毛詠堂的長女,她跟毛主席祖父毛翼臣是堂兄妹。不僅如此,毛贻昌跟毛詠堂的四個兒子(毛恩芸、毛恩曜、毛恩恍、毛恩顯)關系也非常密切。

羅一秀的父親羅鶴樓是一位通文墨、有田産的農民,家境頗為殷實。羅一秀是長女,又稱“大秀”,受父親的影響,她是一位善于持家的女孩。毛贻昌對羅一秀非常滿意,兩家商議後便将這門親事定了下來。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文七妹和三個兒子合影

1907年的一個黃道吉日,18歲的羅一秀和14歲的毛主席正式結為了夫婦。然而,毛主席對此很不滿,他認為這樁婚事是父親強行加在自己身上的,完全沒有尊重他的想法。毛主席對斯諾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說:

“我十四歲的時候,父母給我娶了一個二十歲(應為18歲,可能記載錯誤)的女子,可是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恬過——後來也沒有。我并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這時也沒有想到她。”

羅一秀嫁到毛主席家後,果然是一位持家能手,她生性溫順善良,孝敬公婆。婆婆文七妹身體不太好,羅一秀就幫忙将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中,可他内心實在無法接受自己已經結婚的事實,整日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看書,兩人沒有住在一起。

在外人看來,羅一秀是毛家長媳,何況毛家在韶山沖還是一個富農家庭。這種無形的壓力,讓羅一秀内心頗為難受,可她無法改變什麼,這是舊社會封建禮教造成的。随着閱讀的書籍增多,毛主席越發渴望離開閉塞的韶山沖。

毛主席對羅一秀的态度被毛贻昌看在眼中,可他又無法逼迫兒子做些什麼。1910年大年初二黎明時分,羅一秀因病去世,年僅21歲。嫁到毛家3年就病逝了,這給毛主席很大的刺激。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民國時期包辦婚姻現場

事實上,毛主席對羅一秀并不讨厭,很同情她,讨厭的是父母包辦婚姻,讨厭的是當時封建禮教的“吃人。”舉個例子,1919年11月14日,長沙發生了趙五貞不滿父母包辦婚姻,結果婚前選擇自殺的事件。毛主席非常憤怒,連續在《大公報》、《女界鐘》等報刊上發表文章,深刻剖析趙五貞自殺的社會原因,揭露黑暗的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舊禮教、舊道德,一度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羅一秀雖然病逝,可毛主席沒有忘記她,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展現了這一點,他跟嶽父家的情誼延續數十年。1911年春,毛主席準備去長沙讀書,當時正值插秧季節,他專門去嶽父家幫忙。

1925年春節期間,毛主席回到家鄉,他一邊養病,一邊開展農民運動,期間他多次來羅家,還吃過幾次飯。從這點可以看出,毛主席把嶽父家當親人一樣,沒有因為羅一秀不在了,就跟嶽父家疏遠。

1950年1月,毛主席意外收到一封署名黃譜臣的來信,當時黃譜臣在廣西柳州鐵路部門工作。從兩人的關系來看,黃譜臣要喊毛主席一聲“姐夫”。原來,羅一秀有個妹妹嫁給了黃譜臣,但這個妹妹也是英年早逝。

黃譜臣此時寫信給毛主席,就是抱着試一試的态度,希望“姐夫”幫忙将自己調回湖南工作,這樣距離家鄉湘鄉市金石鎮關王村杉樹塘近一點。毛主席認為新中國剛成立,黃譜臣目前的工作還算可以,就沒有答應。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

毛主席在回信中寫道:“一月二十四日來信收到,很高興。隻在廣西鐵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繼續努力此項工作,不必往别處,也不必回鄉。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羅鶴樓先生的次女,如是,請替我向她緻問候之意。”

寫完這封信後,毛主席想到嶽母向振熙老太太馬上八十大壽,自己一時又走不開,便派毛岸英回長沙一趟。毛岸英這次回長沙除了給外婆祝壽、母親掃墓外,還有個任務就是回韶山沖走親訪友,看看親人生活情況。

毛岸英出發前,毛主席專門把兒子叫到面前,對他說:“岸英,現在全國解放了,我們的家鄉也解放了。你現在不僅是我毛澤東的兒子,也是一名幹部。你還年輕,沒有什麼社會經驗。這次回湖南,一定要謙虛謹慎……你這次回湖南的重點,去老家韶山看看,代我問鄉親們好。”

當時從湘潭到韶山沖還是小路,出行主要靠騎馬。毛主席要求毛岸英騎馬到銀田寺鎮時就要下馬,再步行回韶山沖,這是對鄉親們最起碼的尊重。對于毛岸英回故鄉後,看哪些人、送什麼禮物、說什麼話等,毛主席都一一做了細緻的安排。

毛主席還特意叮囑毛岸英,千萬不要忘記去羅石泉家裡看看,這時羅鶴樓早已去世多年。那麼,羅石泉是什麼人呢?羅石泉是羅一秀的胞兄。當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沖動員鄉親們參加革命時,羅石泉也積極參與,後被反動派抓捕關入監獄,直到1941年才被營救出獄。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和毛岸英

羅石泉出獄時,一貧如洗,遠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後,專門給他寄了一筆錢,這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此後,羅石泉無時無刻不期待毛主席能回家鄉看看,是以毛岸英剛回到韶山沖,他便主動來了。

在毛氏宗祠裡,毛岸英跟鄉親們熱烈交談,一旁羅石泉則緊緊握着他的手。毛岸英詳細了解了羅石泉的情況,分别時還送給他一盒茶葉和現金500萬元舊币(相當于500塊錢),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款項。

毛岸英回到北京後,毛主席又詳細向他了解羅石泉的情況,結果又寄去了500萬元舊币。羅石泉收到錢後,他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信中他希望能去北京看看。毛主席向來不搞特殊,即便是親人也不行。

毛主席對封建社會“一人得勢,雞犬升天”的裙帶關系堅決反對。在韶山毛主席紀念館裡,陳列着一封毛主席外婆家15位親人請求解決工作、求學、生活困難的信件。信件頁眉處有一句毛主席批示:“許多人介紹工作,不能辦,人們會說話的。”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在故居前跟鄉親們交談

毛主席曾對身邊秘書說:“凡是要求到北京來看我的,現在一律不準來。來了也不見。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謝絕,我這裡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如今羅一秀的胞兄要來北京,毛主席将如何回應呢?

那一刻,毛主席一定想起40年前的羅一秀。毛主席破例同意了,當即回信一封:“石泉兄,信收悉,很想念你,承蒙關注,甚為感謝!”沒多久,羅石泉就去了北京,毛主席如同接待一位親人一樣,妥善安排了他在北京的生活,還陪着他在中南海散步。

不難想象,毛主席如此關心羅家人,除了他們對革命所做出的貢獻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年那位自己從沒有承認過、充滿愧疚的原配羅一秀。

毛主席原配羅一秀:婚後3年病逝,主席愧疚同情,建國後為她破例

毛主席給父母掃墓

1959年6月,毛主席闊别32年回到韶山沖。因年代久遠,加上當年反動派破壞,毛主席在給父母掃墓時,沒能找到羅一秀的墓地。不過,毛主席對羅家如此關心,如果羅一秀九泉之下有知,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