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英才】胡冠九:踏實做事的“最美環保人”

作者:江蘇省科協

從一名普通的分析人員成長為監測分析的頂尖專家,江蘇省太湖水質監測中心站站長、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黨委副書記胡冠九在環境監測領域深耕近30年,曾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環保系統先進個人”“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2019年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衆多榮譽稱号。

“其實我是最普通的一個人,做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我覺得踏實做好本職工作,能為生态文明作出貢獻就可以了。”雖然載譽滿身,但她謙遜低調,始終以專心、專注、專業的精神做着自己的“老本行”。近日,記者在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見到了這位“最美環保人”。

【科技英才】胡冠九:踏實做事的“最美環保人”

“我的資料經得起檢驗”

胡冠九身材瘦削,個頭不高,說起話來幹脆利落,總是帶着微笑。看起來文弱的外表下卻蘊藏着大大的能量。

1993年,胡冠九從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便紮根省環境監測中心,從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逐漸成長為全國環境監測領域的專家。

“環境監測說白了就是搞化驗,化驗各種環境媒體,比如水、空氣、土壤樣品,分析裡面有什麼污染物、濃度多少、危害是什麼,如果超過限值,就要提醒有關部門采取相關手段去減排或是源頭治理等。”胡冠九告訴記者,環境監測職業是一個出資料的職業,得出的資料用于政府的環境管理決策,資料不能造假。“虛假的資料比沒有資料更可怕。”她表示,資料必須真實、準确、全面,同時還要快和新,這是基本要求。

“哪怕再着急,樣品檢測必須分毫不差地按照國家标準方法做,我一直跟工作室的年輕人說,做準資料是為了自己的職業尊嚴,你要有底氣說:我的資料經得起檢驗。”胡冠九告訴記者,被人質疑其實是常有的事情,但認真對待每項工作,就不會有問題。“我們常說做人要自信,其實做事也一樣。環境監測這一行要有充分的自信,而你的自信也來源于你的知識。”

專業自信的環保“偵探”

以這樣的職業自信,胡冠九還幫助公安機關破獲了一起非法傾倒污染物案件。“我們有時候也像偵探,要從蛛絲馬迹中找出污染‘真兇’。”2014年,新通揚運河河水出現異味,百萬人飲用水告急。執法部門懷疑有工廠排放苯胺類物質,經多方檢測胡冠九認定污染“元兇”是二乙基二硫醚。當地人都認為她“肯定弄錯了,附近工廠就沒這東西”。但胡冠九對檢測資料非常自信。公安機關以此為線索介入調查,果然在運河上一艘可疑船隻隐匿的船艙夾層内,發現了一種氣味刺鼻的無色液體,經檢測正是二乙基二硫醚。

當然,自信的背後是不懈的努力與付出。一路走來,胡冠九從未放松對環境監測科學專業技術的學習和鑽研,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重大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科研獎勵10餘項;由她主持編寫的多本學術專著成為該領域的全國藍本;在她的帶領下,省環境監測中心2003年率先在全國形成了地表水109項全分析能力;2011年建成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有機監測分析水準進入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前列,為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在專業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針對惡臭擾民,胡冠九帶領團隊綜合發展人工嗅辨、精密儀器分析等技術,精準判别惡臭的性質和來源,為加強管控提供技術支撐;團隊還圍繞新污染物,開展了江蘇省環境中新污染物監測調查、污染溯源等研究。“新污染物不是一類固定的物質,在不同的時代它的範疇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也在不停地探索,讓更多的污染物能夠被監測。”胡冠九說。

沖鋒一線卻平淡踏實

排查出污染事件的“元兇”,需要的不僅是專業,更要耐得住寂寞,加班加點地守候在實驗台旁。但胡冠九卻樂在其中,“能分析準,我覺得就是挺有意思的事了。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做科研性、前瞻性的檢測,探究不同的東西也很有意思。”

近幾年,在大陸每一次重大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幾乎都有胡冠九的身影。

松花江發生水污染事件,她率領團隊,奔赴千裡冰封的松花江畔,日夜扼守“國門”;汶川地震,她率領團隊,挺進抗震救災一線,讓災區人民“喝上幹淨水”;當長江幹流鎮江段,突被苯酚污染物侵襲,導緻鎮江居民飲用水出現危機,又是她率領應急小組,迅速鎖定“肇事元兇”。

“怕嗎?”“其實到了現場反倒不怕了,事情太多太急,心中更多的是責任。”胡冠九表示,應急事故的現場采樣有時候挺複雜的,首先要保護自己,然後要把樣品測準,同時廢液不能造成污染,“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資料準确地報出去,因為後續環境污染處置都在等資料,一旦出錯,可能影響成千上萬人的生活。”

胡冠九告訴記者,汶川地震時,應急監測車開了幾天才抵達四川德陽。德陽餘震不斷,他們就住在露天體育場的帳篷裡,實驗室也在帳篷裡。正午時的溫度高達四五十度,有時候溶劑萃取的味道很大,需要通風就隻能在帳篷外的烈日下做實驗。為了不給當地人添麻煩,團隊基本天天都在吃帶過去的友善面和八寶粥。令他們記憶猶新的是,當地一位撿礦泉水瓶的大爺知道他們是為災區服務的,一天清晨在監測隊帳篷外偷偷放了一大兜饅頭。“當時好多店是不開門的,很有可能是他自己做的,心裡特别感動。”胡冠九說。

在一般人看來,這些都是艱辛又危險的事情,胡冠九卻覺得這一切都很平凡,她笑稱自己是“阿Q精神”。剛工作時要學習很多東西,她為學到更多知識而開心;疫情期間不讓坐公共交通,她就騎半小時車去上班,當作鍛煉。工作起來一絲不苟的她,好像可以把其他事情都歸于平淡。

“這也是人生的财富,你不經曆這些都不會體會到那種情況下的人生,災區的當地人到該插秧的時候還是在插秧,我就覺得其實人的生存适應能力很強。珍惜眼下可以平淡的機會,在和平年代就好好做自己的工作,我覺得這樣挺好。”胡冠九說。(葛思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