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瞧,雲上那張臉

你瞧,雲上那張臉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Cloud Face

雲是風在蒼穹之上的塗鴉。

它們卷曲着、翻湧着,揮毫着冰粒與微塵,幻化成千百種姿态。

人們可以在雲裡看到人物、動物、面孔,機器也是如此。“雲臉(Cloud Face)”是一種可以識别人臉的雲圖像AI系統。它的鏡頭一直注視着空中的雲,根據人臉檢測算法,在雲卷雲舒中,辨識類似雲臉的圖像。

你瞧,雲上那張臉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Cloud Face

這是藝術家組合Shinseungback &Kimyonghun偶然發現的人工智能的錯誤結果。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是首爾的藝術雙人組合,由工程師 Shin Seung Back 和藝術家 Kim Yong Hun 組成。機器判别這些圖像為“人臉”,但人的肉眼看來,它們并非真正具有人的面部特征。

你瞧,雲上那張臉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Cloud Face

機器的錯誤,加上人類的想象力,造成了這些雲端的面孔。

當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每被判定為人臉的雲,似乎在表達某種情緒。

雲的臉上有迷茫、有憂愁、有不知所措、有呆若木雞。

你瞧,雲上那張臉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Cloud Face

當一個人在面對巨大的、必須要做的任務時,會像雲上的人臉一樣,陷入一種瞬間的失重。

這種失重是對無從下手的一團亂麻的恐懼,是對壓力的消極避讓,是明知“必須為卻不想為”的任性。

例如,寫一封電子郵件:它有很多小的組成部分:你和收件人的關系,觸發電子郵件的需求。這些細枝末節的重點,在某種意義上,你召喚它,又放掉它;它出現,又消失。

這個郵件,這個任務,和其他任務的連結,像兩團偶然相遇的雲一樣,界限模糊。從根本上說,電子郵件是一種過程,是一個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組成一團任務,就像一朵雲團,它由大量的蒸汽和微塵的小碎片組成,這些碎片聚集了一段時間,随着風變換着模樣。

你瞧,雲上那張臉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Cloud Face

一朵雲團看起來龐大,但你的手卻可以穿過它。當人們以看待雲的視角看待任務時,感覺立刻會好很多:任務變成了流動體,就像我正在進入的溪流或漩渦:

它沒有那麼沉重,沒有那麼惰性;

沒有那麼抗拒,沒有那麼壓迫;

相反,我在流動。

與雲一般的事情打交道,任務開始變得有趣,更輕快。

你經驗中的一切和宇宙中“外面”的一切都是雲:每一個感覺、思想、物體、身體、工作、事業、活動、關系、岩石、雨滴、行星、星系和時刻。

這并不意味着雲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是說雲沒有後果。事實上,當你以這種方式與世界聯系時,你會覺得自己與世界的聯系更緊密,成為世界的一部分,對世界更溫柔,也更有責任感。

在自然界中尋找情緒的共鳴,是人類感覺同類與自我存在的一種方式。

南韓當代藝術家金承榮(Kim Seung Young)曾在甯靜的佛寺偶然遇到了一朵空中的雲。

你瞧,雲上那張臉

▲金承榮,《雲》

他在看似日常的事物中發現了生命統一存在的尊嚴和形式感。這種渺小的偉大也存在于昆蟲的每秒的振翅中,植物觸碰到清晨第一縷晨曦的露水裡。

像文物一樣,金承榮的《雲》喚起人類生活的痕迹,以及文化記憶的重量和意義。

▲金承榮,《雲》

當我們擡頭看雲,這一尋常的舉動,仿佛是在尋求與遠古的祖先對話的機遇。此時,智慧與理性為想象力讓步,從工業時代誕生的滾滾蒸汽和煤渣鋼爐中,從資訊社會無所不在的碎片新聞與媒體危言聳聽的焦慮中,人類得以返璞歸真,回到最初的本性。

你瞧,雲上那張臉

▲金承榮,《雲》

這種日常事物中蘊含的普遍美好與真理,具有神奇的力量來恢複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它讓我們從風鈴懸挂在屋檐下聽到風的聲音,在屋檐與草木的低處嗅到雨的氣息。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微信号|治愈美術館

小紅書|@治愈美術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