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敏感、脆弱的“玻璃心”煩惱,擔心這種特質會影響他的成長和人生發展。

家長的憂慮不無道理。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挑戰,如果心理過于脆弱,就很容易被這些困難打倒,無法發揮出自我的潛力。

生活中,孩子的“玻璃心”通常表現為:

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評價,聽不得批評,還沒說幾句就生氣、哭鬧;

心理脆弱,接受不了失敗,玩遊戲、參加比賽,隻能赢不能輸;

抗挫折能力低,懼怕挑戰,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放棄,自我否定。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焦慮、抑郁、自殺,這些字眼刺痛着家長的心,也給家長敲響了警鐘: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孩子的“玻璃心”?

01

天生的性格特質

我們需要了解到,有一部分孩子的“玻璃心”是天性使然,屬于“高敏感兒童”的一種性格特質。

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萊恩 艾倫博士指出:高敏感一族容易被外界環境刺激,放大自身感受,并且這是一種先天的個性,一群人中,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孩子都有相似情況。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他在《發掘敏感孩子的力量》一書中總結了高敏感兒童的四個特質:

(1) 深度處理

最明顯的特征——「想太多」,即便是尋常不起眼的小事,也會比别人想得多,想得深,想得遠,是以他們看起來總是更膽小、更慢熱、更拘謹。

(2)過度反應

玻璃心、情緒化是他們的代名詞。對任何一種情緒的感受都更強烈,容易興奮過度、暴跳如雷或号啕大哭。

(3)高情緒回報

多愁善感、同理心強,别人的一句評價、一個眼神,都可能在他心底刮起一陣飓風,引起情緒波動。

(4)細節敏感

細節控,善于察言觀色,常能注意到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時常對某事某物有強迫症。

對于這類由于天生“高敏感”的性格特質而導緻“玻璃心”的孩子,家長不用過度憂慮,最重要的是用積極的态度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揮獨特的性格優勢。

他們對萬事萬物充滿敏銳的感受力,情感細膩豐富,同理心強,有愛心,他們通常更加謹慎、深思熟慮,比同齡孩子成熟。

撫養這類孩子,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愛和耐心,對他們的情緒給予及時的關注和疏導,給他們多一些時間去适應環境,不催促、逼迫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02

除了天生如此,大部分“玻璃心”的孩子,是後天錯誤的養育方式造就的。而這,也正是需要家長重點關注的部分。

(1)過度表揚,孩子患上“表揚依賴症”

在許多家庭裡,孩子是衆星捧月般的存在,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大人們的關注和稱贊。

當賞識教育深入人心之後,家長們更是不吝給予孩子表揚,“聰明”、“真棒”、“真不錯”常挂嘴邊。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習慣聽好話,對自己的認知也會走入誤區: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厲害的人。

這樣一來,當他們聽到說自己不好的話,就會難以接受,脆弱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傷。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曾聽一位家長說,孩子大班的時候,有一次背了新書包上學,一個小朋友說了句“書包上的這個小女孩不好看”,孩子回家就氣呼呼的,怪媽媽給她買了這個書包,并且再也不願意背這個書包上學了。

表揚固然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但誇大事實、過量的表揚也是不可取的,會讓孩子依賴上表揚,聽不到誇獎就沒有動力做事,不能正确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

當他走出家庭,在真實世界中探索,和更多的人接觸,發現自己能力有限,并非父母所“吹捧”的那麼好,就容易陷入自卑和沮喪的情緒中。

是以,家長在平時的養育中,要注意表揚的用法和用量,過猶不及。

表揚的内容也有講究,最好少用“棒”、“厲害”這種簡單、籠統的字眼,多用一些具體的語言來描述,讓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裡好。

其次,少誇孩子天賦型的特征,比如“漂亮”、“聰明”,多誇孩子努力、認真、堅強、勇敢等可以後天培養的品質;少誇結果,多看重過程。

這樣的表揚,才能幫助孩子正确認識自己,塑造成長型思維,注重自己的努力和過程,不會對結果患得患失。

(2)經常朝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

有些家長情緒管理能力差,動不動就朝孩子發脾氣、甩臉子、大吼大叫。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情緒決定着他整個世界的陰晴和溫度。

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對孩子生氣,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棄,對他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對6歲前的孩子經常性的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負面的人格,變得自卑、内向、脆弱。

這樣的孩子,通常表現得小心謹慎,生怕自己會惹别人不高興,憂思過多,聽不得重話,心理極其容易受傷。

為人父母,不是一個簡單的身份,而是要真正對孩子負責,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不斷改正缺點,完善自我。

學會控制情緒,掌握科學的方法,多一點耐心去引導孩子,有話好好說,不要讓弱小無助的孩子去承受自己的壞脾氣,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3)打擊式教育,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大多數“玻璃心”孩子,本質上是對自己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低。

因為從心底裡不認可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是以容易被别人的評價影響,一遇到挫折、失敗,就開始否定自己,想要退縮、放棄,缺少勇氣和動力迎難而上。

而這種性格特點的形成,和家庭教育脫不了幹系。

在孩子成長早期,父母是離他們最近、相處最多的陪伴者、教育者,也是他們心中最信任和依賴的“重要他人”,每個孩子都會通過父母對待自己的态度和評價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許多家長,對孩子要求高、标準嚴,總是一個勁地提醒孩子哪裡還不好、不行,督促孩子變得更完美,對孩子缺少肯定和欣賞。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不斷懷疑自己的能力,陷入“我不行”的負面情緒中,内心始終認為“我很差勁,我不配被愛”。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12-13歲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那些從未或很少被父母視為“驕傲”的孩子,産生自殺想法的機率會高出常人的5倍,嘗試自殺的機率則高出常人的7倍。

被愛、被肯定的底氣,是孩子穩固的自信、強大的内心的來源,而這份底氣,最初一定來自于父母。

家長“為孩子好”的心都能了解,希望孩子能夠一直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但請不要忘記,孩子也需要你的認可和欣賞,讓他能夠确認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

在幫助孩子成長進步的同時,也請家長們看見眼前這個孩子,用接納和欣賞的眼光看他,善于發現他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孩子做得好、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父母的認可和欣賞,會幫助孩子形成積極思維,更自信樂觀地前行。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4)孩子承受的期望過高、壓力太大

常聽一些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一點小事就心理崩潰,沉溺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

卻忽視了,現在的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和期待。

比起以前多子女家庭,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對父母加上幾個老人,共同撫養一個孩子,他們把孩子看做兩方家族的希望和未來。

孩子一方面接受着來自四面八方的愛,一方面也承受着過高的關注和期望,要考高分、上名校、上興趣班,全面發展······

關注多了,控制、幹預、包辦也接踵而來,孩子的自由生長空間不足,精神壓力其實很大。

當心裡的那根弦崩得過緊,孩子便不敢放松,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大人們失望的神情,于是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影響到他們脆弱的神經,牽一發而動全身。

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但家長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過高的要求和期待,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和束縛,讓孩子無法呼吸、自由生長。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應結合實際,貼合孩子的實際能力或興趣愛好,不要過度苛求孩子,拿孩子和别人盲目攀比。

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即便犯錯、失敗、表現不好的時候,也給他始終如一的關愛,一步一個腳印地陪孩子成長。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才能“輕裝上陣”,身心舒展、自由地做自己,不必背負沉重的精神壓力。

家長的這5種行為,正在養出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孩子

(5)孩子經曆太少,缺乏挫折體驗

“玻璃心”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扛不住事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曆得太少,缺乏挫折體驗。

家長們無微不至地呵護、保護着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吃虧,總是用已有的經驗去指導孩子,不希望孩子走彎路。

比如,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麼給什麼,見不得孩子難過;玩遊戲故意輸給孩子;對孩子的行為限制很多,怕他受傷······

所謂成長,離不開經曆。孩子從切身的感受和實踐中明白的道理,往往比家長傳授的要深刻得多。

從各種經曆中,孩子會産生思考、調整行為,收獲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獲得認知和人格上真正的成熟,磨練出強大、堅韌的内心。

而對于那些經曆得少,很少體驗到挫折的孩子,在旁人看來很小的小事,在他那裡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沒有能力承受。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曾說:

“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曆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了解甚至難以接受”。

對家長來說,與其阻止孩子做“有風險”的事,保護他不被外界所傷,不如适當放手,讓孩子經曆真實的生活,體驗大大小小的挫折。

在這個過程中,給他支援和鼓勵,幫助他積極地看待挫折和失敗,從中學習、鍛煉能力,增強自信心。

經曆得多了,經驗豐富,孩子内心充滿力量,面對各種問題時自然會更加從容、淡定。

想要培養一個自信堅強、内心強大的孩子,家長們務必要避免以上五種教育誤區,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總而言之,每個“玻璃心”孩子,都應該被溫柔對待。愛和支援,是治愈孩子心靈的最好“藥方”。

文末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END

本文編輯|小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