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贊曆代張天師:第二十八代張敦複·二十九代張景端·三十代張繼先

轉載自嗣漢天師府

第二十八代天師張敦複 字延之,拱辰長子

少儒服,有聲場屋,後以嫡子承正一二十八世,丕闡祖風,四方宗之,宋熙甯(1068-1077)間,神宗嘗召赴阙,命設醮于内殿。賜号〝葆光先生〞,年五十三而化。

宋神宗有制曰:漢天師二十八代孫張敦複,世傳祖印,早悟真诠〞。

元至正十三年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

棘圍戰罷笑歸來,

一寸功名心已灰。

白鶴何年歸洞府,

夕陽影裡野猿哀。

贊曆代張天師:第二十八代張敦複·二十九代張景端·三十代張繼先

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 字子仁,乃二十四代之後,名迪第五子也

好道承襲真人之教,年三十一歲(一雲五十二歲)卒,後宋徽宗曾為其作制,特贈〝葆真先生〞。

元至正十三年贈〝太極清虛慈妙真君〞。

當年仙去鶴巢空,

萬壑千崖夕照紅。

人在丹丘玄圃外,

潇潇松桂夜來風。

贊曆代張天師:第二十八代張敦複·二十九代張景端·三十代張繼先

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字嘉聞,一字遵正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号翛然子。其父張處仁曾任臨川知縣,因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無子,故收繼先為嗣。九歲嗣教,宋崇甯三年(1104)應诏赴阙,适逢澥州鹽池水溢,民罹其害,徽宗命張繼先治之,繼先乃“書鐵符投池中,怒霆磔蛟死,鹽課複常”(見婁近恒《龍虎山志》)。在回答徽宗詢問時又奏曰“臣所役者關羽”,故有宋徽宗追封關羽為“崇甯真君”之事,後各地關帝廟亦稱關羽為“崇甯真君”,蓋出于此。關于這一段記載,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但張繼先究竟以何法治理好鹽池水溢,史書未見明載。

次年(1105)五月,複應诏入朝,徽宗賜座,問道法同異。張繼先說:“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道,體也;法,用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無立,二者強名,何異同之有?”其言談深含道家辯證哲理。

同年七月,徽宗在天祥殿向張繼先詢問時政,張繼先又一次婉勸徽宗:“陛下宏建皇極,無偏無黨,以蒼生為念,天下幸甚。”

張繼先除常進言治國之道外,且以符法鎮災,以醫道救民,徽宗對其亦很器重,自崇甯四年(1105)起,先後撥銀遷建上清正一觀并改名為上清正一宮,賜建天師符第于上清鎮關門口,修建道觀五座并賜金鑄老子及天師像。是年,贈“虛靖先生”。對龍虎山天師道在全國的進一步弘揚,張繼先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宋徽宗迷戀方術,寵信林靈素。林靈素亦以書招張繼先,張不與同流,并緻書勸其自重:“飄笠無情,雲煙奚取?金門紅霧,漫為天上之遊;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萬象有殺有生,春花秋落;一氣互消互息,夜露朝唏”。後林靈素果敗。

張繼先雖居深山,仍然深憂國事。一日與石白芳,王文卿同遊,忽在翛然亭上題詩二句:“赤帝禦龍行未伏,姮娥分月入深山”,人皆不解其意。迨至“靖康之變”其言始驗。

張繼先著有《虛靖真君詞》一卷,《全宋詩》收錄了52首。他有《明真破妄章頌》傳世,其中影響尤以《心說》、《大道歌》、《虛空歌》為著。張繼先的心學理論,對陸九淵有很大的影響。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宋欽宗與“太上皇”(徽宗),思張繼先曾早有“赤馬紅羊之兆”(國家将有災禍)的密奏,遣使亟召,張繼先深知回天無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縣東北,今江蘇宿遷市東南)天慶觀時,作頌而化;時年36歲,而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

後200年,施耐庵作《水浒》,其中“神童天師”即以張繼先為原型。

元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贊曆代張天師:第二十八代張敦複·二十九代張景端·三十代張繼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