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訊:作家鄧九剛“趕時髦” 用新媒體口述一座城的曆史與“鄉愁”

通訊:作家鄧九剛“趕時髦” 用新媒體口述一座城的曆史與“鄉愁”

圖為鄧九剛。 本人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26日電題:作家鄧九剛“趕時髦” 用新媒體口述一座城的曆史與“鄉愁”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滿臉絡腮胡子的鄧九剛,已經74歲了,但他依然覺得自己“年輕”,因為他喜歡上了新媒體。

在名為“作家鄧九剛”的視訊号上,他斷斷續續地錄了35集關于家鄉呼和浩特2000多年曆史發展的小視訊,這些視訊長則7分鐘,短則5分鐘。

“粉絲1000多人,流量20萬。”盡管與時下所言的“網紅”難以比肩,但這位有着國家一級作家、萬裡茶道協作體(中國)副主席、2013年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等榮譽的知名人士趕新媒體的時髦,外界還是充滿好奇。

4月26日,鄧九剛為記者揭開了謎面,一切皆為讓更多群眾記住這座城市的曆史與“鄉愁”,更想為文化傳播略盡綿薄之力。

一頓燒賣引發的“靈感”

鄧九剛起心動念做視訊号這件事,居然是因為一頓燒賣(呼和浩特小吃)。說起這一略顯幽默的段子,鄧九剛哈哈大笑。

鄧九剛育有兩女,均在北京上班。去年冬天鄧九剛去北京和女兒團聚,在一次吃燒賣的過程中,兩位姑爺不僅請教了鄧九剛燒賣的曆史,順帶着還談及了呼和浩特的曆史。其中在媒體工作的一名女兒靈機一動,“這些素材爸爸可以錄視訊。”

聞聽此言,鄧九剛覺得“不失為好主意”,但也有疑惑,自己對新媒體可是一竅不通,但女兒打消了他的顧慮:“我們懂,剩下的事不用管了。”

“講家鄉曆史,我原本是要寫本書的,但年齡大了,寫不動了。”鄧九剛說,對于女兒的動議,他開始配合,采用的方式是口述曆史。

口述曆史也需要“備課”

作為本鄉本土的呼和浩特人,在過去40多年,鄧九剛寫作的《大盛魁商号》《走西口》《茶葉之路》等作品,均與這座城市有關。

某種意義上,這座城市的曆史鄧九剛可以張嘴就來,但為了保險起見,他在錄制前仍然在一張紙上列了人名、地名、年代等關鍵資訊,為的是“不誤導觀衆”。

甚至為了适應新媒體的需要,他還在開講之初列了提綱,為了能讓更多人接受,他用了“我的故鄉我的城”這個通俗易懂的欄目。

在第一期的錄制中,鄧九剛深情地說,“從今天起,我将在這個系列短視訊中和大家聊聊呼和浩特的那些事……”“由于我個人的經曆和認知有限,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沒想到大家很接受這種方式”

如果不是鄧九剛在視訊号上的講述,甚少有人知道呼和浩特有過5座古城的曆史變遷,以及這座城市很早即是一座國際範兒的都市。

“雲中城2000多年,盛樂城1500多年,豐州城800多年,歸化城440多年,綏遠城200多年。”26日,鄧九剛為記者“科普”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的曆史時表示,很多聽了視訊号的當地群眾,也說是第一次才知道。

在鄧九剛口述曆史中,對當地的一些街巷、廟宇、橋梁、菜市場、商旅、小吃等内容,亦通過小故事予以穿插,許多群眾說,“聽了鄧老師的口述曆史,才真正明白呼和浩特真的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園。”

讓鄧九剛興奮的是,他的視訊吸引很多來自美國、日本、南韓、蒙古國等的國際友人的關注。

鄧九剛還接到了一名美國友人的問候,并對他的這一傳播文化形式給予點贊,這位美國友人很喜歡聽他講的“呼和浩特與俄羅斯、蒙古國國際商貿的交流”話題。

“記住鄉愁”之外更想做好文化傳播

傳播本土文化,讓更多人記住呼和浩特作為萬裡茶道一部分的曆史故事,這是鄧九剛作為萬裡茶道協作體(中國)副主席自我設定的“使命”。

在過去數年間,他無論在寫作還是講座以及參加各種與“茶葉之路”有關的會議,皆“三句話不離本行”。

鄧九剛坦言,在這次的新媒體視訊講述中,他依然用更多時間,講述與“茶葉之路”有關的曆史,因為這是一個具有國際性的話題,意義不一般。

事實上,幾年前,他曾就“一帶一路”“茶葉之路”等話題,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期望并呼籲社會各界對呼和浩特給予關注。

但現在,他說,在新媒體的加持下,自己對做好傳播呼和浩特文化很有信心,自己還很“年輕”,必須與時俱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現在錄了35集,總共要錄142集。”鄧九剛說,作為一個世居呼和浩特的人,隻想為家鄉做點事,為後輩留個念想。(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