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冠知識60問(6)

51.配好的消毒液有效期是幾天?

常用的需配制的消毒劑主要指含氯(溴)消毒劑如84消毒劑,一般均為現配現用。建議配好後留存不要超過24小時,盡早使用,随着時間推移有效成分會揮發,消毒效果下降。

52.外出、測核酸回家後如何消毒?

将外套輕輕脫下,挂在通風位置;摘下口罩,如需再次使用,應懸挂于幹燥通風處;及時用“肥皂/洗手液+流動水”,清潔雙手。脫下的鞋子放在門口,鞋面可用消毒濕巾擦拭。手機、鑰匙等随身物品,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濕巾擦拭消毒。有條件的可在家中區分“污染區”和“清潔區”,将外出回來的衣服鞋子留在“污染區”。

53.樓裡的鄰居“陽”了,我們在家裡應該如何消毒?

病毒感染是有條件的,引起機體感染肯定要接觸到一定的病毒數量。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空氣中的病毒在濃度很低的情況下會引起感染。如果同一棟樓的鄰居确診感染了,我們在家裡保持房間幹淨、整潔和通風是最重要的,不讓病毒有藏身之處。

消毒首選實體消毒,可選擇衣被暴曬、餐具煮沸和自然通風等方式。如需開展化學消毒,主要是針對從外面帶入家裡的物品,外包裝可以用低濃度消毒劑(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噴灑,包裝内物品可以放置通風處30分鐘後再處理。家庭内其他物品如用消毒劑消毒,在達到30分鐘作用時間後用清水擦拭後使用

54.每次用完抽水馬桶需要消毒嗎?

家庭裡一般不需要。馬桶沖水産生的氣溶膠正常來說不會跨樓層播散,不太可能擴散病毒。不過出于衛生考量,建議市民用完馬桶後,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人體排洩物中含有不少病原體,蓋上馬桶蓋可以避免在沖水的時候病原體被水流形成的氣壓裹挾噴濺到空氣中,污染衛生間環境,引起人體疾病。

55.樓裡的鄰居确診感染了新冠,病毒會順着下水道到我家嗎?

隻要居民樓鄰居之間下水道的氣流是不相通的,通過下水道傳播的風險就極低。是以建議大家檢查家中所有下水管道,例如廚房洗菜池、衛生間台盆、洗衣機排水管、陽台台盆等,如果排水管道(尤其是軟管)和地漏之間是不密封的,可使用矽膠等材料将其密封,如無矽膠也可用膠帶。給馬桶附近(非淋浴房)的地漏定期(3-7天)加水。台盆每次使用完後将翻蓋式下水蓋蓋住,抽拉式保持關閉狀态,可在台盆中留少量水。

56.怎樣做到科學鍛煉?

一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二要全面發展,讓身體各部位都參與運動;三要注意安全,避免發生運動損傷。同時要保證一定的運動量(持續時間)強度和頻率:兒童青少年(5-17歲)每天至少進行30-6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的鍛煉,包括有氧運動力量和協調性訓練等三方面;成年人(18-64歲)每次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或中等和較大強度2-3種方式的運動組合;老年人(65歲及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每周進行3-7次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或2-3種方式的運動組合,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一些提高身體平衡能力、預防摔倒的身體活動,如太極拳、扶牆踮腳尖等。

57.如何居家鍛煉?

居家鍛煉要結合自身情況,量力而行,采取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以心跳加快、微微出汗為宜。兒童以靈敏、柔韌、協調和平衡練習為主青少年可加入速度、小力量(如自身體重),還有心肺耐力練習;身體素質較好的、平常有鍛煉習慣的成年人可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每周2-3次,20-30分鐘/次動力和靜力相結合的力量訓練等;缺乏體育鍛煉的成年人及老年人則以功能性練習和柔韌、平衡能力提升的練習為主,針對肩、頸、腰、背等關鍵部位的肌肉和關節進行靜力性拉伸和轉體類的練習。

58.居家鍛煉有哪些注意事項?

要注意選擇空氣流通、溫度适宜的空間和合适的時間進行運動,注意周圍家具位置,避免動作過大導緻磕碰。着寬松舒服有彈性的運動鞋服,及時擦汗或更換内衣,運動結束後穿上外套,注意保暖。高強度運動應在飯前或飯後兩小時進行,以免在鍛煉過程中産生不适運動前有熱身,運動後要放松。運動前後可用75%的酒精棉球或消毒濕巾對所用器械、用品進行擦拭消毒:運動過程中不要觸摸眼、口、鼻;運動後要及時洗手。

59.市民如何做好心理調适?

記住四個“有”。一是“有盼頭”,了解防控要求,心裡有底,就可大大減輕焦慮情緒;必要時,可撥打心理熱線或通過網絡咨詢尋求專業幫助。二是“有放下”,與其抱怨抵觸,不如順勢而為,給生活做個減法,可以發展個人興趣愛好、降低需求、延遲滿足。創造新的生活場景、新的玩法。三是“有自律”,不要在形象方面太過潦草,保持規律作息,維系神清氣爽的狀态,同時遵守防控相關要求,不找事、不添亂。四是“有念想”,把每天作為蓄積力量的機會,為美好末來做好準備:通過網絡、電話與親友保持聯系,借助互動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援。學會自我心理調适,做“四有”好市民。

60.居家網課期間,孩子和家長應當怎麼開展心理疏導?

讓“加減乘除”口訣來幫助大家。一是“保持節奏做加法”,每天制定學習計劃,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保持學習儀式感,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二是“順應變化做減法”,家長多包容,少急躁,少指責,幫助孩子調整适應。三是“親子互動做乘法”,增加親子良性互動,與孩子共同營造樂觀、積極、有腔調的生活和學習氛圍。四是“提升效率做除法”,家長減少負面情緒,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并和學校老師配合對孩子加以引導,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