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作者:大胡說理

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是建成于1959年8月,

每年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都在此召開,

也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

然而在1959年建國十周年宴會的當天,

卻有50名身着棉襖的黑衣人潛伏在天花闆之上?

這些人是誰?他們又是出于什麼目的?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要解釋開頭提到的這個“怪異行為”,

還要将時間往回撥動到1956年底,

當時新中國剛剛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首都人民群衆的生活和精神風貌得到了極大地提到,

然而當時的北京卻一直沒有一個可以容納許多人的大型議會場所,

很多時候國務院和黨中央的會議都是分批召開,

往往不利于中央傳達訓示和地方各級來京議事,

修建一個萬人級别的大禮堂就成為了毛主席和周總理考慮的一件重要之事。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1958年7月,北京市規劃局前往莫斯科考察,

目标就是在1959年建國十周年之際,

為黨和國家、人民建構起一個萬人大禮堂,

時間來到9月份有關大禮堂的設計方案,逐漸清晰,

在周總理的訓示下,

許多青年建築設計師參與其中,

經過近一個月的讨論和更改,

共計八套方案出爐,而最終在呈遞周總理後,

與當時在此的人充分交換意見,

最終選擇了北京市規劃局的方案。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當時總理提出的設計靈感,

而現今的大會堂擁有淨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間,

尤其是大家熟知的萬人大禮堂,

采用無立柱結構,擁有三層座椅,

頂部的巨大紅色五角星燈更成為人民大會堂内部的标志。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但從1958年10月26日定稿拓土開始,

為了在建國十周年前完工,留給首都建築者的時間不多了,

然而隻用了大概280天,

在建築勞工和人民群衆緊密配合下,

就完成主體工程,

最高峰的時候有近1.5萬人參與現場的施工。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1959年9月9号,在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副市長的萬裡

和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長張鴻舜的陪同下,

毛主席來到大會堂内部視察,

被問及這座禮堂該取什麼名字時,

說道:“許多同志不為名,不為利,這樣努力工作......那就叫人民大會堂吧”

随着1959年十一國慶的臨近,

屆時将有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來到北京參加十周年的宴會,

人民大會堂内部裝修的收尾工作也正在進行,

終于在9月24日正式傳遞使用,

而9月30日晚上的國宴也随即确定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然而就在這時,負責這次國宴的總負責人鄭連福,

卻收到了一則讓他震驚的消息。

鄭連福主要負責當晚的場景布置和菜品呈送等工作,

但他卻未曾想到,剛剛裝潢完畢的人民大會堂卻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1959年9月30日下午,

來北京參加這次建國十周年晚宴的各國來賓、海外華僑等,

準備前往人民大會堂,

就連剛剛前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的蘇聯最高上司人赫魯曉夫的專機也已抵達北京,

萬事俱備,隻等晚宴開始。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鄭連福突然收到北京市警察局的訓示,

叫他過去一趟,鄭連福起初十分疑惑,

但當他到了警察局,

被北京市局警察同志的提問給吓了一跳,

北京市局的提議竟是“國宴可以換一個地方召開嗎?”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而之是以提出這樣的建議,

是因為在公安部當天的安全評估中,

認為宴會吊頂采用了過多的木質結構,

裡面還有複雜的電路排布,非常容易引發火災事故,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為了這次建國宴會能夠安全舉行,

是以才提出了轉移地點的請求。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鄭連福聽到後,看着手腕上的時間,

這時距離晚上的宴會已經不到6個小時了,

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時再更改宴會位址已經不可能了,

但北京市警察局的考慮也有道理,

必須保證宴會的安全。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這一消息也傳達到了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

他随即聯系了北京建築設計院的沈勃,

而正在吃午飯的沈勃也匆匆來到劉書記的辦公室,

劉書記開門見山就質問沈勃,

為什麼人民大會堂不安全。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沈勃聽到後,直接懵了,

随後這才了解了北京市局的安全報告。

沈勃闡明了吊頂設計的細節,

雖然是木質結構,但裡面的火源、電線都穿了鐵管,

并在鐵管周圍采取了消防措施。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但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沈勃和他的上司張鴻舜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沈渤與張鴻舜仔細商量着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

以及應對措施,

他們認為最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是電線接頭處,

可以采用“人工”監視的方式,

安排經驗豐富的勞工,守在宴會廳西北角三層廳,

并安排他們帶着棉襖前往,

為的就是如果遭遇電火意外,

可以立即上面捂滅,減少危險的擴大,

并通知供電處進行拉閘斷電,

而為了布控整個宴會廳的吊頂,

在晚宴總負責人鄭連福的組織下,

緊急找來了50位勞工,

他們将負責整個晚宴最為重要的“安保工作”,

這就有了開頭一幕,我們提到了衆多黑衣人出現在建國十周年晚宴的吊頂之上。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随着夜幕降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50名帶着棉襖的勞工集結完畢,

為了不引人注意,他們統一換上了黑色衣服,

這些勞工中許多人都沒吃上一口晚飯,

得知了任務就馬上趕到宴會廳,

而沈渤與張鴻舜以及鄭連福則一直待在宴會廳負責觀察,頭頂上的情況。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時間來到7點,随着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上司人,

以及各國參與宴會的嘉賓到場,

建國十周年的晚宴也正式開始,

而就在這時還有一個小插曲,讓沈渤幾人更為警惕吊頂上方的情況。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就在上司人和來賓進場前,

一位服務人員不慎摔倒,手裡的餐具摔碎在地上,

索性宴會尚未正式開始,

這個小插曲并未影響到當晚熱鬧非凡的氣氛。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就在周總理發表緻辭和蘇聯上司人赫魯曉夫講話期間,

沈渤與張鴻舜還顧着觀察頭頂上的情況,

他們甚至壓根就沒聽到台上說了什麼。

1959年,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闆上藏着50人,他們到底是誰?

圖檔來源于網絡

當晚的宴會非常順利,所擔心的問題也并未出現,

直到大廳人流散去,

負責這次“棉衣保衛戰”的所有人才送了一口氣。

人民大會堂後續也從未出現過任何一次大的安全事故,

廣大的勞動群衆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

鑄就這座對中國人民有着非凡意義的大禮堂,

它也承載着人民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