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作者:大胡说理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建成于1959年8月,

每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都在此召开,

也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宴会的当天,

却有50名身着棉袄的黑衣人潜伏在天花板之上?

这些人是谁?他们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要解释开头提到的这个“怪异行为”,

还要将时间往回拨动到1956年底,

当时新中国刚刚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首都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了极大地提到,

然而当时的北京却一直没有一个可以容纳许多人的大型议会场所,

很多时候国务院和党中央的会议都是分批召开,

往往不利于中央传达指示和地方各级来京议事,

修建一个万人级别的大礼堂就成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考虑的一件重要之事。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前往莫斯科考察,

目标就是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

为党和国家、人民构建起一个万人大礼堂,

时间来到9月份有关大礼堂的设计方案,逐渐清晰,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

许多青年建筑设计师参与其中,

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和更改,

共计八套方案出炉,而最终在呈递周总理后,

与当时在此的人充分交换意见,

最终选择了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当时总理提出的设计灵感,

而现今的大会堂拥有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

尤其是大家熟知的万人大礼堂,

采用无立柱结构,拥有三层座椅,

顶部的巨大红色五角星灯更成为人民大会堂内部的标志。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但从1958年10月26日定稿拓土开始,

为了在建国十周年前完工,留给首都建筑者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只用了大概280天,

在建筑工人和人民群众紧密配合下,

就完成主体工程,

最高峰的时候有近1.5万人参与现场的施工。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1959年9月9号,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的万里

和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长张鸿舜的陪同下,

毛主席来到大会堂内部视察,

被问及这座礼堂该取什么名字时,

说道:“许多同志不为名,不为利,这样努力工作......那就叫人民大会堂吧”

随着1959年十一国庆的临近,

届时将有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来到北京参加十周年的宴会,

人民大会堂内部装修的收尾工作也正在进行,

终于在9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

而9月30日晚上的国宴也随即确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然而就在这时,负责这次国宴的总负责人郑连福,

却收到了一则让他震惊的消息。

郑连福主要负责当晚的场景布置和菜品呈送等工作,

但他却未曾想到,刚刚装潢完毕的人民大会堂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1959年9月30日下午,

来北京参加这次建国十周年晚宴的各国来宾、海外华侨等,

准备前往人民大会堂,

就连刚刚前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专机也已抵达北京,

万事俱备,只等晚宴开始。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郑连福突然收到北京市公安局的指示,

叫他过去一趟,郑连福起初十分疑惑,

但当他到了公安局,

被北京市局警察同志的提问给吓了一跳,

北京市局的提议竟是“国宴可以换一个地方召开吗?”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

是因为在公安部当天的安全评估中,

认为宴会吊顶采用了过多的木质结构,

里面还有复杂的电路排布,非常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这次建国宴会能够安全举行,

所以才提出了转移地点的请求。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郑连福听到后,看着手腕上的时间,

这时距离晚上的宴会已经不到6个小时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再更改宴会地址已经不可能了,

但北京市公安局的考虑也有道理,

必须保证宴会的安全。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这一消息也传达到了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

他随即联系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沈勃,

而正在吃午饭的沈勃也匆匆来到刘书记的办公室,

刘书记开门见山就质问沈勃,

为什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勃听到后,直接懵了,

随后这才了解了北京市局的安全报告。

沈勃阐明了吊顶设计的细节,

虽然是木质结构,但里面的火源、电线都穿了铁管,

并在铁管周围采取了消防措施。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沈勃和他的领导张鸿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沈渤与张鸿舜仔细商量着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

以及应对措施,

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是电线接头处,

可以采用“人工”监视的方式,

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人,守在宴会厅西北角三层厅,

并安排他们带着棉袄前往,

为的就是如果遭遇电火意外,

可以立即上面捂灭,减少危险的扩大,

并通知供电处进行拉闸断电,

而为了布控整个宴会厅的吊顶,

在晚宴总负责人郑连福的组织下,

紧急找来了50位工人,

他们将负责整个晚宴最为重要的“安保工作”,

这就有了开头一幕,我们提到了众多黑衣人出现在建国十周年晚宴的吊顶之上。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随着夜幕降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50名带着棉袄的工人集结完毕,

为了不引人注意,他们统一换上了黑色衣服,

这些工人中许多人都没吃上一口晚饭,

得知了任务就马上赶到宴会厅,

而沈渤与张鸿舜以及郑连福则一直待在宴会厅负责观察,头顶上的情况。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来到7点,随着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以及各国参与宴会的嘉宾到场,

建国十周年的晚宴也正式开始,

而就在这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让沈渤几人更为警惕吊顶上方的情况。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就在领导人和来宾进场前,

一位服务人员不慎摔倒,手里的餐具摔碎在地上,

索性宴会尚未正式开始,

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到当晚热闹非凡的气氛。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就在周总理发表致辞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讲话期间,

沈渤与张鸿舜还顾着观察头顶上的情况,

他们甚至压根就没听到台上说了什么。

1959年,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板上藏着50人,他们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晚的宴会非常顺利,所担心的问题也并未出现,

直到大厅人流散去,

负责这次“棉衣保卫战”的所有人才送了一口气。

人民大会堂后续也从未出现过任何一次大的安全事故,

广大的劳动群众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铸就这座对中国人民有着非凡意义的大礼堂,

它也承载着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