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我們往往把孩子的某些特性,當成必須解決的“問題”。

而我最近看的兩部紀錄片,颠覆了長久以來存在于我腦海中的認知。

那些我們原來認為的“問題”,可能不是問題。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有一個小男孩,是很多人眼中的“問題兒童”。

他會對老師或同學說:“别胡說,不然我把你打成肉泥。”

有些孩子被他欺負,哭着要打110。他說:“如果我掐死你,你就不能打110。”

幼稚園的所有家長坐在一起,要求老師勸退這個“暴力的孩子”。

這些情節來自紀錄片《零零後》。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裡面那個不安分的小男孩叫池亦洋,讓中國父母瑟瑟發抖,我問了很多媽媽關于這個孩子的行為,大多數媽媽的回答是:“謝天謝地,他不是我的兒子!!!”

“如果是呢?”“會被他爸爸打死”“我帶回家自己教”“被别的孩子打一頓就好了”……

成長環境不同,孩子就不同。

好在池亦洋很幸運,他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70後,受過高等教育,他們重視教育,願意接受新思想,也有經濟能力把孩子送到尊重天性的芭學園。

芭學園的大李老師花了一年時間跟在池亦洋後面,幫他建立規則:

打人的時候讓他檢討4分鐘;當他搶别人的棍子時,堅定地告訴他,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是沒有出息的...

她對要求池亦洋退學的家長說:“我不會放棄一個孩子。”

慢慢地,池亦洋成了孩子王,他居然學會了當老師的樣子幫同學調解沖突;

他愛穿着傻乎乎的紅鬥篷,領着一群孩子敬禮、唱國歌……

大李老師猜想,這樣可以滿足他的英雄夢。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十年後,池亦洋就像傳統教育中的籠中物,他神經發達,個子高,但是上課聽不懂,作業寫不完,被老師批評...

那個一次次痛哭失聲的小男孩,似乎已經忘記了童年的英雄夢。

他的父母也很焦慮,很痛苦。但他們并沒有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而是反複讨論:

如何給他更多的機會?如何豐富他的經曆?如何讓他做出适合自己的選擇?

直到遇到橄榄球,激情、熱血、競争,這個14歲的小男子漢,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揮灑汗水和能量的地方。

15歲入選中國隊,代表國家參加世界青年橄榄球賽,站在賽場上的池亦洋,再次唱起了國歌。

這個曾經被視為“問題孩子”的孩子,現在已經不是問題了。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那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大李老師和他的父母努力給了池亦洋珍貴的尊重、開放、平等、支援。

他們看到孩子的感受,接受他的感受,最終保護了孩子的内在動力。

内在動力是孩子天生向上的動力。

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有一萬種可能,有内在動力是最好的一種。

也許即使在今天,池亦洋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

如果他沒有這麼開明的父母,沒有這麼好的老師,也許他會被壓抑、被否定、被懷疑、失去最珍貴的東西,也許真的會成為“問題孩子”...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王朔說,孩子生下來都是天使,大人把他們教育成“人”。

80、90後的人沒有零零後的人幸運,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人格被抹殺的痛苦。

我們被告知:适應這個社會就是磨去我們的棱角,不要顯得太與衆不同。

前段時間看美劇《小謝爾頓》,讓我想起了國中時候的同桌,一個冷漠且好勝的男生,上課經常睡覺,考試卻能輕松拿到全年級前五名。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他唯一感興趣的是實體和航天,不知道哪裡找的那麼多書和外國的期刊,通常是夾在課本中間,在課堂上和課後都看。

他讀書很快,經常看到他半天就看完一本書,他還向我炫耀他的快速記憶,他隻看幾眼就能複述一頁。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不是一個天才少年,而是一個智商很高的青年才俊。

然而,在我們當時在縣城的國中,班主任對他的好成績隻是視而不見,因為他沒有交作業,上課溜号,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事實上,他是經常在挑戰老師的權威,其他老師的脾氣都不太好...

他當堂怼老師的情節,就是《小謝爾頓》中國縣城版:

質疑班主任的能力,指出國文老師的錯誤,質疑數學老師的講課風格,評論應試教育...老師們也紛紛氣得到校長辦公室吐槽,強烈要求他轉學。

在他們眼中,他是一個大大的“問題孩子”。

而他也沒有謝爾頓和池亦洋那麼幸運,他的父母也視他為“問題孩子”。

後來我們才知道,他的父母剛剛下崗,正在為生計苦苦掙紮。

每次被老師找去談話,回家都是一頓打罵,繼續上學的結果就是和老師的對抗越來越嚴重。

漸漸地,他不再看課外書,甚至考試的時候交上了白卷……

最後一次,我們聽到他媽媽在校長辦公室哭着對他喊:你聽話懂事能死嗎?你知道你爸媽有多難嗎?我們都是為了你呀!

學校開除了這個孩子,理由是他應該接受“特殊”教育。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後來有同學看到他和父母一起開了家小商鋪,泯然衆人。

由于大家都懷疑和否定他的天賦,他終于失去了信心和堅持下去的動力。

他也不再是個“問題”了。

後來同學聚會,大家偶爾會提到他,會感歎幾句,想起當時父母對我們說的話:

我今天不教育你,将來社會會教育你。

你這裡錯了,下次還犯嗎?能不能改?

看什麼閑書,考試考嗎?

畫畫不學了,太耽誤學習,你看你成績都下滑了。

……

在我們成為“成年人”的那一天,我們終于習慣了用工作、房子、存款、車子等外在因素作為生活的“動力”。

發自内心去做一件事情的快樂,幾乎再也想不起來。

我們的内在動力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我們的孩子會重蹈覆轍嗎?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在美國心理學家Ryan 和 Deci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裡,每個人生來就有着自發的動力,也就是内驅力,去努力成長、變得更好。

可惜大部分人一生成長,内驅力不斷被破壞,逐漸變成外驅力。

在很多家長的潛意識語言裡,可能正在摧毀孩子的内驅力:

陪孩子做作業,給孩子定時間,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

為了給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力,給他們制定一個獎懲機制,考試不及格,沒收他們的遊戲,考得好,給他們一個好的獎勵;

孩子不配合,喜歡用帶控制的話,比如“我數到三,再不上床,我就讓爸爸/媽媽教訓你”;

孩子天生對各種事物都有好奇心和興趣,但當我們以控制、懲罰和獎勵的方式幹預孩子的學習行為時,本該自發做的事情就變成了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做的事情。

就這樣,自然地内驅力慢慢被外驅力取代。

其實對于很多父母來說,培養孩子的内驅力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時刻注意不要破壞孩子的内驅力。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寫到這裡,也許你會忍不住跳起來。

“你說起來容易,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培養的,不管的話,他們都不會努力學習。”

我能了解這種思維背後的焦慮,因為我們接受的就是這種教育模式——學習靠管理。

但其實我們還有第二種選擇,不強迫不催促,不管控,而是從孩子的天性和優點出發,激發孩子的内驅力,讓學習成為孩子想做的事情。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也是育兒專家。我接觸過無數有育兒問題的家長和孩子。

在我眼裡,大部分孩子是可以通過内驅力主動學習的,而對于家長來說,這顯然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就拿孩子寫作業不專心,愛磨蹭來說吧。

有個媽媽專門來找我,擔心兒子是不是多動症,每次寫作業時,他的手停不下來,拿起旁邊的橡皮擦東戳戳、西紮紮,寫了好久也沒寫幾個字。

顯然媽媽再怎麼盯着、怎麼催也沒用,這才跑來做咨詢了。

我和孩子聊天,很快就發現了他的特點,好奇心強,喜歡新事物和新體驗,在書房呆了一小會兒,他幾乎把所有的書都翻了一遍。

這樣的孩子對新知識充滿興趣,知識面廣,但缺點是怕無聊,愛分心。

他做不好作業的原因不是他讨厭作業本身,而是他讨厭做作業的感覺,單科作業太長,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巨無聊又難以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了。

這時候家長的催促和盯着,隻是在強化孩子做作業的痛苦感。

我給這位媽媽的解決方案很簡單:

既然孩子好奇,喜歡新鮮事物,那就要符合他的特點,把作業“切分”,國文、數學、英語依次做,滿足他對新體驗的需求。

看似隻是對做作業的方式做了簡單的調整,但背後的思維模式卻從強迫孩子做作業的外驅力變成了讓孩子根據自身特點學習的内驅力。

所謂的特性,就是孩子的優點。是一個人對外界穩定的感受、反應和模式。

怎樣教育大家眼中的“問題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将孩子的優勢分為五類。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孩子,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他屬于探索力優勢。

除此之外,還有四個優勢類型:分析力、引領力、社交力、進取力。

根據孩子的不同優勢,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方式會有所不同。

任何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讓孩子學習的方法,不管是催促、盯着、強迫,還是懲罰獎勵,都是徒勞的,隻會适得其反,讓孩子完全不喜歡你讓Ta做的事情。

隻有順應孩子的優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發孩子内在的驅動力,讓Ta主動去學習,而這份用心,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是一勞永逸的。

最好的教育是知道如何教孩子走自己的路,且隻有我們的父母能做到這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