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我们往往把孩子的某些特性,当成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我最近看的两部纪录片,颠覆了长久以来存在于我脑海中的认知。

那些我们原来认为的“问题”,可能不是问题。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有一个小男孩,是很多人眼中的“问题儿童”。

他会对老师或同学说:“别胡说,不然我把你打成肉泥。”

有些孩子被他欺负,哭着要打110。他说:“如果我掐死你,你就不能打110。”

幼儿园的所有家长坐在一起,要求老师劝退这个“暴力的孩子”。

这些情节来自纪录片《零零后》。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里面那个不安分的小男孩叫池亦洋,让中国父母瑟瑟发抖,我问了很多妈妈关于这个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妈妈的回答是:“谢天谢地,他不是我的儿子!!!”

“如果是呢?”“会被他爸爸打死”“我带回家自己教”“被别的孩子打一顿就好了”……

成长环境不同,孩子就不同。

好在池亦洋很幸运,他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70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重视教育,愿意接受新思想,也有经济能力把孩子送到尊重天性的芭学园。

芭学园的大李老师花了一年时间跟在池亦洋后面,帮他建立规则:

打人的时候让他反省4分钟;当他抢别人的棍子时,坚定地告诉他,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她对要求池亦洋退学的家长说:“我不会放弃一个孩子。”

慢慢地,池亦洋成了孩子王,他居然学会了当老师的样子帮同学调解矛盾;

他爱穿着傻乎乎的红斗篷,领着一群孩子敬礼、唱国歌……

大李老师猜想,这样可以满足他的英雄梦。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十年后,池亦洋就像传统教育中的笼中物,他神经发达,个子高,但是上课听不懂,作业写不完,被老师批评...

那个一次次痛哭失声的小男孩,似乎已经忘记了童年的英雄梦。

他的父母也很焦虑,很痛苦。但他们并没有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反复讨论:

如何给他更多的机会?如何丰富他的经历?如何让他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直到遇到橄榄球,激情、热血、竞争,这个14岁的小男子汉,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挥洒汗水和能量的地方。

15岁入选中国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青年橄榄球赛,站在赛场上的池亦洋,再次唱起了国歌。

这个曾经被视为“问题孩子”的孩子,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那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大李老师和他的父母努力给了池亦洋珍贵的尊重、开放、平等、支持。

他们看到孩子的感受,接受他的感受,最终保护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是孩子天生向上的动力。

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一万种可能,有内在动力是最好的一种。

也许即使在今天,池亦洋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如果他没有这么开明的父母,没有这么好的老师,也许他会被压抑、被否定、被怀疑、失去最珍贵的东西,也许真的会成为“问题孩子”...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王朔说,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大人把他们教育成“人”。

80、90后的人没有零零后的人幸运,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人格被抹杀的痛苦。

我们被告知:适应这个社会就是磨去我们的棱角,不要显得太与众不同。

前段时间看美剧《小谢尔顿》,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的同桌,一个冷漠且好胜的男生,上课经常睡觉,考试却能轻松拿到全年级前五名。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物理和航天,不知道哪里找的那么多书和外国的期刊,通常是夹在课本中间,在课堂上和课后都看。

他读书很快,经常看到他半天就看完一本书,他还向我炫耀他的快速记忆,他只看几眼就能复述一页。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是一个天才少年,而是一个智商很高的青年才俊。

然而,在我们当时在县城的初中,班主任对他的好成绩只是视而不见,因为他没有交作业,上课溜号,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事实上,他是经常在挑战老师的权威,其他老师的脾气都不太好...

他当堂怼老师的情节,就是《小谢尔顿》中国县城版:

质疑班主任的能力,指出语文老师的错误,质疑数学老师的讲课风格,评论应试教育...老师们也纷纷气得到校长办公室吐槽,强烈要求他转学。

在他们眼中,他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孩子”。

而他也没有谢尔顿和池亦洋那么幸运,他的父母也视他为“问题孩子”。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父母刚刚下岗,正在为生计苦苦挣扎。

每次被老师找去谈话,回家都是一顿打骂,继续上学的结果就是和老师的对抗越来越严重。

渐渐地,他不再看课外书,甚至考试的时候交上了白卷……

最后一次,我们听到他妈妈在校长办公室哭着对他喊:你听话懂事能死吗?你知道你爸妈有多难吗?我们都是为了你呀!

学校开除了这个孩子,理由是他应该接受“特殊”教育。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后来有同学看到他和父母一起开了家小商铺,泯然众人。

由于大家都怀疑和否定他的天赋,他终于失去了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也不再是个“问题”了。

后来同学聚会,大家偶尔会提到他,会感叹几句,想起当时父母对我们说的话:

我今天不教育你,将来社会会教育你。

你这里错了,下次还犯吗?能不能改?

看什么闲书,考试考吗?

画画不学了,太耽误学习,你看你成绩都下滑了。

……

在我们成为“成年人”的那一天,我们终于习惯了用工作、房子、存款、车子等外在因素作为生活的“动力”。

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情的快乐,几乎再也想不起来。

我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们的孩子会重蹈覆辙吗?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在美国心理学家Ryan 和 Deci 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里,每个人生来就有着自发的动力,也就是内驱力,去努力成长、变得更好。

可惜大部分人一生成长,内驱力不断被破坏,逐渐变成外驱力。

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语言里,可能正在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陪孩子做作业,给孩子定时间,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

为了给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制定一个奖惩机制,考试不及格,没收他们的游戏,考得好,给他们一个好的奖励;

孩子不配合,喜欢用带控制的话,比如“我数到三,再不上床,我就让爸爸/妈妈教训你”;

孩子天生对各种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兴趣,但当我们以控制、惩罚和奖励的方式干预孩子的学习行为时,本该自发做的事情就变成了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做的事情。

就这样,自然地内驱力慢慢被外驱力取代。

其实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时刻注意不要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写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不住跳起来。

“你说起来容易,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培养的,不管的话,他们都不会努力学习。”

我能理解这种思维背后的焦虑,因为我们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模式——学习靠管理。

但其实我们还有第二种选择,不强迫不催促,不管控,而是从孩子的天性和优点出发,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学习成为孩子想做的事情。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是育儿专家。我接触过无数有育儿问题的家长和孩子。

在我眼里,大部分孩子是可以通过内驱力主动学习的,而对于家长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就拿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磨蹭来说吧。

有个妈妈专门来找我,担心儿子是不是多动症,每次写作业时,他的手停不下来,拿起旁边的橡皮擦东戳戳、西扎扎,写了好久也没写几个字。

显然妈妈再怎么盯着、怎么催也没用,这才跑来做咨询了。

我和孩子聊天,很快就发现了他的特点,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和新体验,在书房呆了一小会儿,他几乎把所有的书都翻了一遍。

这样的孩子对新知识充满兴趣,知识面广,但缺点是怕无聊,爱分心。

他做不好作业的原因不是他讨厌作业本身,而是他讨厌做作业的感觉,单科作业太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巨无聊又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了。

这时候家长的催促和盯着,只是在强化孩子做作业的痛苦感。

我给这位妈妈的解决方案很简单:

既然孩子好奇,喜欢新鲜事物,那就要符合他的特点,把作业“切分”,语文、数学、英语依次做,满足他对新体验的需求。

看似只是对做作业的方式做了简单的调整,但背后的思维模式却从强迫孩子做作业的外驱力变成了让孩子根据自身特点学习的内驱力。

所谓的特性,就是孩子的优点。是一个人对外界稳定的感受、反应和模式。

怎样教育大家眼中的“问题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将孩子的优势分为五类。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他属于探索力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四个优势类型:分析力、引领力、社交力、进取力。

根据孩子的不同优势,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任何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让孩子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催促、盯着、强迫,还是惩罚奖励,都是徒劳的,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完全不喜欢你让Ta做的事情。

只有顺应孩子的优势,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Ta主动去学习,而这份用心,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劳永逸的。

最好的教育是知道如何教孩子走自己的路,且只有我们的父母能做到这一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