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動駕駛企業首獲計程車經營許可: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多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廣州報道

自動駕駛商業化程序迎來重大突破。

4月24日,廣州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小馬智行”)宣布中标廣州市南沙區2022年計程車運力名額,獲準在廣州南沙投入100輛自動駕駛汽車提供計程車服務,期限為5年。

這是國内首個頒發給自動駕駛企業的計程車經營許可。中标通知明确,允許符合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示範營運安全技術要求的自動駕駛車輛提供計程車經營服務。

這意味着自動駕駛車輛正式納入一般車輛的運輸經營與管理範疇内,采用國家統一計程車規範化管理。這是小馬智行推動自動駕駛商業化程序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廣州從去年7月正式啟動自動駕駛混行試點以來的重大政策創新突破。

5月起開始收費營運

小馬智行将從5月份開始,在南沙全域803平方公裡的範圍内開啟收費營運,并随着業務逐漸擴大服務至廣州市其他地區。乘客可以通過 PonyPilot+ App使用服務并完成支付,服務時段為8:30至22:30,收費标準則按照廣州市計程車統一定價标準。

小馬智行副總裁、廣深研發中心負責人莫璐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馬智行在滿足公開招标流程後,通過了兩方面檢驗:一是自動駕駛車輛需要滿足相關的安全技術名額,二是自動駕駛公司的營運管理流程,也需要滿足一般車輛計程車營運企業相關的要求。

據了解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技術标準包含多項國家強制性标準和汽車行業推薦性标準,而這批通過檢測的車輛搭載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軟硬體系統Pony Alpha X。

自動駕駛企業首獲計程車經營許可: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多遠?

此次中标,小馬智行成為國内首個獲得計程車經營許可的自動駕駛公司,也是首個在北京和廣州均獲準落地商業化Robotaxi服務的公司。

去年11月,小馬智行獲得北京市智能網際網路汽車政策先行區首批“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許可”,營運範圍僅限北京市經開區,面積約60平方公裡。彼時,小馬智行的乘用車業務從技術常态化測試邁入商業化模式驗證階段。

不過莫璐怡表示,去年在北京獲得的商業化試點許可是在測試車輛範疇之内,此次廣州計程車經營許可跳出了測試車輛的範疇,是首次針對正式營運車輛所頒發的一個許可。

小馬智行方面表示,計劃2023年前在其他一線城市落地自動駕駛出行商業化服務,2025年之前将服務拓展至更多城市,預計初期每年營收可達數百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馬智行外,目前百度Apollo、文遠知行等國内企業均獲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的資格,但商業化模式有所不同。與小馬智行自行投标擷取計程車營運資格不同,文遠知行采用了與計程車公司合作的模式。

文遠知行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8年文遠知行和白雲出租集團組建合資公司——文遠粵行,由這家公司來營運Robotaxi服務。所有營運的Robotaxi都是合規的白雲計程車,有相關的資質,車上安裝有咪表,可以列印發票;車上的安全員同時也是合規的計程車司機,都已經考取了相關的證照。

“文遠知行在2019年11月開始的全對外開放營運的Robotaxi服務是中國首個商業化營運的服務,收費标準和廣州的計程車一樣,起步價12元,每公裡2.6元。”上述負責人表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文遠知行營運兩周年共安全完成30.73萬次出行,服務使用者數超18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駕駛場景落地需要自動駕駛政策及國際環境的加持、技術的成熟、基礎設施的完善、汽車生态的建設以及全新商業模式的建構等多方面的支撐。

去年7月,廣州市釋出了《關于逐漸分區域先行先試不同混行環境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範營運政策的意見》《在不同混行環境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範營運的工作方案》兩個政策檔案,将在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現行發展基礎上啟動自動駕駛混行試點。

此次小馬智行獲得自動駕駛車輛計程車營運許可,是首次從政策層面賦予自動駕駛車輛營運服務和普通車輛營運服務同等的地位,也是廣州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政策下的創新突破。

距離盈利還有多遠?

“自動駕駛行業主要有三種發展模式:一是以谷歌Waymo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模式,走一步到位的Robotaxi路線;另一種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廠商自主發展自動駕駛技術、自産自銷的商業模式;第三種是以通用汽車Cruise為代表的,主機廠與自動駕駛團隊合作的模式。”此前毫末智行CEO顧維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在自動駕駛大範圍商業化應用之前,自動駕駛計程車便成為最有可能率先實作商業化的場景之一。

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将達2300億美元,基于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将達2600億美元。2025年,Robotaxi成本和網約車、計程車打平,此後Robotaxi成本會逐年降低,并逐漸取代人工駕駛的計程車。

AutoX CEO肖健雄曾公開表示,如果把目前中國的網約車市場完全替代掉,那麼Robotaxi将是一個6萬億美元的市場。

盡管前景誘人,但面臨重重挑戰:技術、安全、成本、量産以及商業化落地等均存在未知變量,自動駕駛商業化前夜依舊漫長。據測算,一輛測試車的改裝成本在100萬元以上,加上運維成本和安全員等人力成本,這一數字隻會更高;同時自動駕駛技術和算法的訓練需要依靠大量測試車采集資料,進一步增加了研發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Robotaxi的核心是提供移動出行服務,未來除了自動駕駛硬體成本進一步下降之外,要實作真正的無人駕駛,去掉安全員是重要一步,但目前受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要求,正式商業化營運啟動後,車輛駕駛座仍需配備安全員。

“無人駕駛要想盈利必須實作單車盈利,實作單車盈利的前提是要能夠實作無人駕駛,目前車輛配備安全員營運的模式不可能賺錢,甚至比普通模式還要虧錢。”文遠知行COO張力認為,在計程車成本結構裡,司機成本占60%左右,若無法替代司機,無人駕駛Robotaxi的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動駕駛商業化程序中面臨的不确定因素包括:與自主行駛安全性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最終能否攻克與應用落地,同時也涉及到大資料的積累、算力的支撐和特定應用場景的選擇或商業模式的建構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自動駕駛的終局未定,但實作規模化量産和提高商業盈利能力,并以海量資料反哺技術,則成為下半場趨于一緻的目标。

“自動駕駛下半場的比拼中,車企與科技公司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與優勢,最後實作跨界融合。”鄧志東認為,車企的着力點要放在資訊化汽車平台的研發與落地上,包括推動汽車的全電化、數字化、執行機構備援備份、OTA(空中下載下傳)、軟體定義更新,甚至設計與推出全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包括新型線束系統)和全電線控平台或底盤等。

落地L3+的科技公司,特别是研發Robotaxi的頭部科技企業與獨角獸,應以撤銷車上安全員作為近期的主要目标,倒逼進行長尾問題、5G應用、AI邊緣、數字孿生、邊-雲接管和下一代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加速中國自動駕駛産業的落地程序。

小馬智行首席營運官、上海研發中心負責人王皓俊表示,雖然目前整個Robotaxi行業仍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但預計未來3-5年内,Robotaxi将在全國範圍内實作大規模部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