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作者:容史

2001年10月14日,一代愛國将領張學良病逝于美國夏威夷,享年101歲。

生命垂危之時,這位飽受争議的“少帥”也沒有停止他的“任性”。

他留下遺囑,将自己的巨額财産都捐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晚年的張學良

此消息一出,國内外一片震驚,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哪來這麼多的财産?又為什麼不留給子女,也不捐給大陸或者台灣,反而都捐給了美國呢?

1

張學良說他不愛錢,這話一點不假,因為他的一生從來都不缺錢。

其父張作霖白手起家,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謀,成為統治關外的“東北王”,雄踞一方,傲視天下。

張家父子紮根東北多年,積攢下了難以想象的财富。早在1926年,張作霖就以5000萬财富位居“大中華區富豪榜”榜首,超越了當時所有的割據軍閥。

而且這些隻是明面上統計的财富,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刨除大量土地、煤礦、工廠、鐵路、房産......以外,還有在海外多家銀行的存款2千多萬。

張家的财富究竟有多少,或許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

1928年,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繼承了其所有财産,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有錢人都喜歡搞收藏,張學良也不例外,他特别熱衷于收集文玩字畫,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張家的珍藏品品種齊全,應有盡有,而且件件都是精品。

張家父子都對空軍非常重視,張學良為了加快空軍的擴充,自掏腰包先後從國外購買了50多架飛機,包含了偵察機、轟炸機、戰鬥機、教練機等都是最先進的,就連他的私人飛機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波音247。

發展軍隊、籌辦學校、建造兵工廠、收藏古董等等,張學良花起錢來毫不在乎。

張作霖逝世半年後,張學良“東北易幟”,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促進中國形式上的統一,蔣介石被張學良的大義凜然所感動,任他為國民黨海陸空三軍的副司令。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易幟後張學良(前排左三)就任“東北邊防軍”司令

1930年3月為争奪中央權力,汪精衛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權力派,主動挑起戰争,讓蔣介石驚慌失措。

經過多次對決後,雙方你來我往,始終沒有分出勝負。

在這關鍵時刻,張學良所帶領着的二十萬奉天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他要是站在誰的一邊,那麼誰就能直接宣告勝利。

這麼一來,張學良就有了待價而沽的機會。

蔣介石和汪精衛一行人多次打電話給張學良,希望得到張學良的幫助,但張學良一直想辦法來推脫。

當然,這期間兩方少不得要給張學良送禮,這些軍閥頭子們大都身家豐厚,出手大方,張學良收禮收的手軟。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奉天軍械廠1924年制造的高射機關槍

在這場戰争中,張學良還以居中調停的名義給兩方提供武器支援,又發了一筆财。

1930年8月30日,蔣介石一方占盡優勢,戰争局勢逐漸明朗,張學良覺得時機成熟,立即打電話給張作相,萬福麟,告知對方已決定派兵進入華北調停内戰,言辭中說,為確定國家的完整統一,他必須支援蔣介石一方。

汪精衛一方勢力錯綜複雜且分歧極大,閻錫山和馮玉祥又是反複無常,這根本不可能成大事。張作相和萬福麟覺得張學良說得有理有據,于是共同支援張學良。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東北軍介入後,蔣介石一方快速獲得了成功。為了拉攏張學良,蔣介石和他稱兄道弟,并且在軍隊和稅收方面給了東北軍很大的自主權。東北軍占據下的幾個省的稅收都歸張學良,财富像決堤的洪水一樣彙集。

中原之戰後,張學良成為最終的赢家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那個時候,張學良無論是聲望還是實力都達到了巅峰,甚至超過了其父張作霖,可以說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學良為了不和日本人打起來,嚴令士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将東北拱手讓人,從此戴上了“不抵抗将軍”的帽子,成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污點。

日軍占領沈陽之後,張府也被日軍掃蕩一空,光是從大帥府搜出的金條就有8萬根,每根2斤重,一共256萬兩,大量的收藏品至今還珍藏在日本博物館中。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日軍占領沈陽

東北三省淪陷後,日本人為了感謝張學良的不抵抗,特意裝了一輛火車皮的真金白銀運到天津,讓他去接受。

日本人明擺着是要羞辱他,而當時全國都在罵張學良“賣國”,如果他收了這筆财産一定會被扣上“和日本勾結”的罪名。

張學良氣得直跺腳:“東西趕緊拉走,怎麼搶的就怎麼給我放回去,不然我一把火全燒了!”最終,這筆财産又拉回了東北,被關東軍瓜分了。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張學良與楊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谏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後,餘怒未消的蔣介石将張學良囚禁半生,但并沒有沒收他的私産。考慮到張學良的影響力,蔣介石除了不給他自由外,其他的幾乎是百依百順。

在被軟禁的日子裡,張學良的一應開銷全由蔣介石負責。不僅如此,蔣介石還單獨給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每個月往裡面打錢。

同時,張學良的朋友也會給他寄錢,也都有宋美齡接受後,打到這個賬戶裡。

當然,寄錢最多的還是他的原配夫人于鳳至。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于鳳至

2

于鳳至出身商賈之家,比張學良大三歲,兩人的結合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以,于鳳至并不是張學良的真愛,而于鳳至對張學良卻是付出了真情,生是張家的人,死也要做張家的鬼。

于鳳至嫁過來之後,為他照顧子女,料理家事,張學良的家産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

張學良被軟禁期間,于鳳至和趙四小姐輪流來陪伴他。隻可惜,隻陪伴張學良3年的于鳳至患上了乳腺癌,不得已離開張學良前往美國看病,順便照顧他們在那裡的孩子。

遠赴美國的于鳳至,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救出張學良。

病情好轉後,她靜極思動,将治病剩下的錢用來做生意。她本就出身大商人家庭,青出于藍勝于藍,在美國的華爾街,她展現出了恐怖的商業天賦。

沒多久,于鳳至就成了華爾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為炙手可熱的華人女商人。但她心裡還記得自己是張家兒媳,她四處奔走,一心想要救出自己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被軟禁的日子不好過,是以經常給張學良寄錢,張學良被軟禁的時間越長,這筆錢就積攢得越多,直到1990年于鳳至去世。

那時,張學良已經和于鳳至離婚了,娶了他身邊的趙一荻。于鳳至還是把所有的遺産留給了張學良,隻希望能和張學良合葬在一起。

可惜,張學良沒有完成她未了的心願,在他死後,立下遺囑,和陪伴他半生的趙一荻葬在一起。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張學良和趙一荻

張學良身邊的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也是一位傳奇女性,她在陪伴張學良身邊時,寫了不少書,雖然賺得不多,但也給了張學良。

總的來說,張學良龐大遺産的來源有這麼幾個。

其一是被軟禁之前,從父親張作霖那兒繼承來的遺産,以及他統領東北軍時自己撈的錢。這筆錢雖然花了不少,被日本人侵占了不少,但剩下的數目也相當可觀;

其二則是蔣介石養他花的錢,朋友寄來的,還有“趙四小姐”寫書賺的,因為時間很長,是以累加起來也不要少;

最後就是原配夫人于鳳至留給他的,因為于鳳至是成名很多年的女富豪,是以,這筆錢是最多的。

所有這些錢加起來,達到了讓人震驚的6億美金巨款。不得不說,張學良是人間傳奇,從出生到死亡,不僅從來沒有為缺錢發愁過,而且他的财富像是會影印似的越來越多。

但是,讓人更加不解的地方出現了。

這麼龐大的一筆财富,裡面不僅有巨額金錢,還有珍貴文物,為什麼張學良要把它捐給美國了?這似乎和他愛國将領的身份不符啊。

關于這件事,張學良曾經對記者解釋過,原來他是基于藏品安全的考慮。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張學良手劄

張學良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長是好朋友,這位館長也是經常采訪他的人。館長說服哥倫比亞大學修建了一座展館,用來保護張學良的收藏。

張學良的藏品裡有許多書信、稿件、字畫等,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然而,這些文物卻又非常容易損毀,是以非得有專人負責維護不可。他的遺産裡有一大筆錢,正好可以用來支付修建展館和請護工的費用。

也許會有人疑惑,即便是這樣,也用不着那麼龐大的一筆錢?

在外人看來确實有些不太合理。

但是站在他的角度想,這筆錢這麼處理卻是最合适的。

首先,他不可能把這筆遺産捐給台灣。蔣家父子囚禁了他54年,這漫長的幽禁生活換作旁人非得發瘋不可。是以,張學良與蔣家父子有着複雜的仇恨。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雖說,這些仇恨随着曆史的風兒遠去,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放下芥蒂的。是以,要張學良把這麼龐大的遺産留給台灣,實在不太可能。

其次,張學良的兒孫們都十分優秀,他們的個人能力就是他們最大的财産,完全不用再依靠父母的遺澤。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沒有足夠的實力卻擁有龐大的财富,完全是取禍之道。經曆過人世滄桑的張學良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是以,他也不會把遺産留給子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他為什麼不捐給大陸?

回答這個問題時不能忽視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張學良獲釋十年裡都沒有傳回大陸?

因為當初還他自由時,台灣當局就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想自由可以,但是不能踏入大陸一步。既然有這麼一個條件,那麼關于他遺産的事不捐給大陸也就能了解了。

至于很多人猜測的張學良心懷愧疚,無顔面對東北鄉親父老,是以不敢回國,我覺得實在是太小看這位“少帥”了。

張學良在采訪中說,他就是一位純粹的軍人,敢作敢當,哪怕是豁出性命。他知道蔣介石不會輕饒他,但他卻毫無反顧地去南京。

再者,他都快一百歲了,還有什麼看不開的,說他害怕回國,實在匪夷所思。

當然,對于東北,他肯定是内疚至極的。他說過,他不怕死,卻最怕不能和日本人打仗,不能親手報仇。

隻可惜,蔣介石也很懂他,給了他最不想要的懲罰。讓他這位戰場上的将軍每天釣魚、喝茶、下棋,這對張學良而言無疑是最慘無人道的折磨。

張學良被囚禁半生,巨額遺産從何而來,逝世後為何都捐給了美國

結語

張學良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傳奇性、悲壯性。“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人”,是對他最合适的評價了。

他的功過且不論,單說他被釋放後卻不能回國就十分令人氣憤。對于一位百歲老人,落葉歸根當然是他最大的願望。

可惜,如此人之常情也會被台灣當局處處阻撓,最後害得他葬身異國他鄉。而他留下的遺産,那些屬于中國人的财富,最後也随着他流落外國,讓人不禁扼腕歎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