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國際時評:閱讀無疆界 書香滿人間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題:閱讀無疆界 書香滿人間

新華社記者李蓉

4月将盡,綠肥紅瘦,“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第27個世界讀書日此時來臨,别有一番意味。世事紛繁多變,書香撫慰人心。閱讀無疆界,它是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慰藉,能助人撥雲見日、跨越精神藩籬。

新華國際時評:閱讀無疆界 書香滿人間

4月22日,市民在耶路撒冷的街邊圖書館看書。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耶路撒冷有多處街邊圖書館,為人們提供免費的圖書閱覽服務。街邊圖書館的圖書大多來自機構或個人捐贈,根據語種和類别被有序放置在書架上。各個街邊圖書館的具體位置資訊可在耶路撒冷市政網站查詢,友善人們就近選擇。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攝

古今中外,智慧人生總有書籍相伴,智者對閱讀推崇備至。朱熹在《觀書有感》中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是活水,能滋養頭腦,滌蕩靈魂;書籍是順風和輿馬,能助人“聲加疾”“緻千裡”。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 馬斯克稱:“我是被書養育長大的。先是書,然後才是我的父母。”

困頓中,閱讀無疆界,慰藉了無數恐懼緊張疲憊的心靈。武漢方艙醫院裡氣定神閑的“讀書哥”是中國人疫情“照片牆”上醒目的身影,那份鎮定和從容讓許多人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勇氣。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近日報道,在新冠大流行和經曆了兩年的隔離生活後,西班牙人的閱讀量呈驚人的增長趨勢,64.4%的群眾在去年将讀書作為一種休閑方式,與2012年的47.2%形成了對比,這種增長在數字時代尤其難能可貴。有研究顯示,投入閱讀可以形成“心流”,過程愉悅,能有效抵禦焦慮和不安。

新華國際時評:閱讀無疆界 書香滿人間

4月22日,一名女子在澳洲堪培拉的一家書店内閱讀。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本,感受知識的魅力。新華社發儲晨 攝

無知是很多仇恨沖突的根源,了解有助于拆除精神藩籬,而廣泛閱讀、汲取不同文明的精華是消除信任赤字、走向自由王國的第一步。語言學大師季羨林早年迫切想研究中印文化關系,是以立志研習梵文。著名翻譯家傅雷将包括巴爾紮克、羅曼 羅蘭、伏爾泰等名家在内的大量法國著作譯介給中國讀者。出于對其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所作貢獻的認可和尊重,法國駐華大使館2009年設立了傅雷翻譯出版獎,旨在促進法國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西方亦不乏此類先行者。離世不久的美國漢學家、史學家史景遷以深厚的史學素養和生花妙筆,建構起充滿人文主義情懷的中國曆史圖景。其作品破除了西方長期以來“片段化”“臆想化”看中國的弊病,讓很多西方讀者有機會真正走進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有悲觀聲音稱,以今日西方“文明沖突”“脫鈎斷鍊”不絕于耳的态勢來看,史景遷這樣理性介紹中國的西方學者今後難再有。然而,全球化潮流難以逆轉,各國利益水乳交融,溝通合作是大勢所趨,文明互鑒、民心互通從長遠看更是“剛需”。為了解和信任鋪路的智者一定會不斷湧現,為溝通和欣賞而閱讀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責編:賈文婷、燕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