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長篇小說連載:蓮塘浮生——福建閩侯程氏家人傳說(203)

(微信讀書上有機器人朗讀的本書音頻,歡迎收聽)

【逢周一、周二、周三釋出】

二〇三,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在12歲的天尺看來,他老闆上的兒子、上國小的依平那課本實在“野有味(很有趣)”。

課本有文字有插圖。文字說什麼,插圖畫什麼。說狗畫狗,說貓畫貓。

有一課講荷,課文是:

引泉成池 種荷其中

先後開花 或紅或白

荷梗直立 高二三尺

葉上承水 流動如珠

莖橫泥中 其名曰藕

藕有節 中有孔 斷之有絲

居然還配了彩色插圖,專門單列一頁,不跟課文在一起。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上圖:商務印書館《最新國文教科書(初小第二冊)》彩圖插頁。)

這是跟外國學的。

一百多年前,中國出現了學習外國的風潮。

那時的中國人,想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意思是,學習外國人的先進技術,以抵抗外國。

夷=外國人。

1840年,清廷不讓英國人賣毒品鴉片給中國,英國人非賣不可。

可是清廷就不讓賣。

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把英國鴉片給燒了。

英國人言辭說不動清廷就動武,對清廷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争。

結果是清廷大敗,割讓香港給鴉片大國英國,還有就是開放五口通商,英國鴉片賣到了全中國。

中國人痛定思痛,認為自己之是以挨打,是因為自己落後,決心“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國小教科書裡,加插彩色插頁,大約算是“師”了一些“夷長技”。

《荷》那一課的課文,除了教國文,教生字,還教了一些有關荷的植物學知識。

也算“師夷長技”。

有一課講筆。

課文曰:

筆類不一

中國以毛為之

外國或以鋼

或以鉛

其用最廣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上圖:商務印書館《最新國文教科書(初小第二冊)》。)

沒講完,下一課接着講:

今學堂

有粉筆

用于黑闆

有石筆

用于石闆

取其便也

這算是科技知識吧?

石筆石闆,對于現如今的電腦一代,絕對是一個古老的傳說。

石筆是滑石粉做的。

石闆就是青石闆,表面光滑,兩面可以寫字。

石闆通常做成16開紙大小,厚約半厘米。

那是舊時代的一種文具,給小孩子用的文具,算是小孩子的筆和紙。

他們拿石筆在石闆上寫字,做算術題、畫畫。

交作業的時候,把石闆交給老師,老師也拿石筆在石闆上批改。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上圖:石闆和石筆。)

但老師講課不用石闆石筆,用黑闆和粉筆。

上課時,老師在黑闆上寫,國小生在石闆上跟着寫,教室内一片“吱吱”聲。

石闆寫完畫完可以拿布擦掉,反複使用。

也可以直接用手擦,但會弄髒自己的手。

也可以用衣袖擦,但會弄髒衣袖。

人為有肉絨店的老闆嫂、依平的依媽(母親),給了依平一小塊絨布,讓他那絨布擦石闆,石闆擦幹淨了,手還不髒,衣袖也不髒。

可是絨布放在書包裡,用的時候要去書包裡翻找,不如用手擦用衣袖擦那麼友善,依平常常忘記要拿絨布擦。

為這,依平沒少挨依媽打。

人為有肉絨店的這位老闆嫂嚴氏非常注重衛生講究幹淨,她教訓子女和徒弟(雇員)的口頭禅是:“侬家厝底做食食其,逢乇都着澈。”我們家做飲食的,啥都要幹淨。

是以,依平屢屢把手把衣袖搞得髒兮兮的,屢屢挨打。

但是怎麼打都沒用。

後來老闆嫂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絨布塊兒上縫了一條細麻繩,再将這絨布系在石闆的拎繩上。

這麼一來,擦石闆的時候不用去書包裡翻找,絨布就在石闆這兒系着呢,用起來很順手。

依平再沒有用手用衣袖擦石闆了。

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比較早的一次杜絕使用者犯錯、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優秀案例。

使用者是會犯錯的。

早些年,高鐵車站的自動售票機,常常會看到購票人把身份證落在售票機上。

後來,鐵路部門改動了售票機,将身份證識讀器做成斜面的,身份證放不住,購票人必須用手拿着。

從此再沒有落下身份證的事了。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上圖:高鐵車站的自動售票機身份證用法。)

還是回頭來說依平的石闆吧。

石闆不能放在書包裡。

那時候的書包都是學生的母親自己縫制的,隻考慮放課本作業本和筆盒之類,面料薄,容量小,就沒想過要放一塊又大又沉的石闆。

再有,就算有誰的媽媽做的書包又大又結實,把石闆放在書包裡也有不妥,小孩子常會忘了它的存在,玩嗨了容易把它摔壞碰壞。

如果摔到地上,石闆多半要斷裂。

嚴重的會粉身碎骨。

是以得單獨拎着。

單獨拎着就又有一個使用者體驗的問題了。

石闆挺沉的,還挺大,小孩子的手拿不住。

依平的依爹、人為有肉絨店的老闆林方正在石闆一頭的木框上鑽了兩個小孔,系上麻繩,讓依平“挈手掼(用手拎)”。

提升了依平的“使用者體驗”。

林方正是廚師出身,手很巧。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上圖:可以拎着走的石闆。)

天尺過去沒見過石闆石筆。

他在甘蔗鄉下的時候,隻用過毛筆和沙盤。

沒錢買紙,就拿毛筆蘸清水在自家飯桌桌面上練字。

他有一支鋼筆,是1929年的年底他跟着依爹依奶(母親)來福州臨水宮抽簽算命時,解簽先生高先生送給他的。

高先生真名是林皓民,那鋼筆的筆杆上刻着這個名字。

到臨水宮抓高先生的警察,也是沖着高先生叫“林皓民,舉起手來”。

臨水宮裡有人對天尺一家人說,高先生是共産黨。

複習一下天尺一家人跟這座臨水宮的緣分。

1920年2月,農曆臘月間,天尺爹媽由刷和三妹新婚第五天,從甘蔗來到福州辦回門禮,就曾來到吉庇巷裡的一間魚丸店吃魚丸,吃完往巷子西口走,準備回甘蔗,三妹一擡頭,看見了臨水宮,就進去燒了香,點了燭,跪了地,磕了頭,最後還請了花。

在臨水宮“請花”相當于帶“子”回家。子=孩子。

結果,1921年1月,天尺就在嫩山的甘蔗林裡呱呱墜地。

臨水宮是不是很靈啊?

反正天尺的爹媽由刷和三妹都堅信臨水宮很靈。

是以,天尺的弟弟天和夭折之後,1929年底,由刷夫婦帶着天尺一起來了一趟臨水宮,想替兒子天尺請一枚臨水宮裡的壓勝錢,作為天尺的吉利符,保天尺的平安。

再抽個簽,問問子嗣如何。

解簽的高先生(實為共産黨員林皓民)根據簽文說,由刷夫婦還會有兒子。

就是那一次,他們一家人在臨水宮目睹了高先生被警察抓走的全過程。

高先生解簽解得對。

1930年10月13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廿二日,天尺的弟弟天運出世。

年底,天尺的父親由刷帶着天尺又來了一趟這座臨水宮,抽簽蔔問天尺和新生的弟弟命運如何。

天尺的依奶(母親)因為正在将囝(哺乳孩子)是以沒來。

解簽的師傅說,按簽文的說法,天尺的兄弟必須有一半要離開家。兄弟兩個,一個要離開;兄弟4個,兩個要離開。

這才有了10歲的天尺要離開父母身邊,隻身一人到福州謀生。

巧不巧,塾師張瑞绶先生給他介紹的東家就在吉庇巷,人為有肉絨店。

那座百靈百驗的臨水宮,就走吉庇巷的西口。

小說《蓮塘浮生》(203)鉛筆鋼筆幹翻了中國毛筆

複習完畢,接着講故事。

前面講到,人為有肉絨店林老闆的兒子上學後,文具中有石筆石闆。

看官或問:那時候的國小生難道不寫毛筆字嗎?

寫。

必須寫。

但是,寫毛筆字已經不如從前那麼重要了。

19世紀末,鉛筆進入中國。

20世紀初,鋼筆進入中國。

這兩種新玩意兒使用友善,以摧枯拉朽之勢,把中國毛筆沖得七歪八倒。

人類的天性是貪圖友善。

發明了那麼多新玩意兒,都是為了友善自己。

相比之下,用毛筆書寫太麻煩了。

魯迅老師說過用毛筆書寫的諸多不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