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作者:誠誠講曆史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過去那個封建社會,皇帝執掌着所有人的生殺大權,稍微惹得皇帝不開心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這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可悲的事情。

但又有誰能想到在路邊賣個瓜都差點被皇帝殺掉,可悲中又透露着一絲荒唐。這件事發生在乾隆時期,不過正史中并沒有記載,隻在一些民間史料中有些許線索。一方面可能由于這件事對乾隆不利,史官并沒有寫下,另一方面也可能這件事并不真實。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一、微服私訪遇瓜農

由于康熙和雍正兩位明君,清朝在乾隆的手上達到了巅峰,起碼乾隆自己是這樣以為的。是以他特别喜歡出訪民間,一生中六下江南,微服出訪的次數更是多達上百次。

一次,乾隆心血來潮,身着便衣帶着幾個侍衛到民間體驗生活,當時正值夏天,酷熱的江南使得乾隆沒走幾步便滿頭大汗。可為了身份不被發現,乾隆也不能帶宮女随身給自己扇風。

就這樣,剛走出一段路程,乾隆的衣服便被汗水打濕,身邊的護衛也沒比他強到哪去,同樣熱的滿頭大汗。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這時,一片瓜田出現在乾隆面前,想到甘甜可口的西瓜既能去熱又能解渴,乾隆和身邊的侍衛都不由得咽下幾口唾沫。

有機靈的護衛明白皇上心意,趕緊主動請求尋找賣瓜的瓜農,在乾隆應允後,護衛在瓜田旁的瓜棚中找到瓜農,這時瓜農由于天氣燥熱,正待在棚中呼呼大睡。

侍衛見狀便要上前叫醒他,畢竟哪有讓皇帝等老百姓休息的道理?可乾隆這時到顯現出了明君風範,他伸手攔住侍衛,示意自己等人站在一旁等候即可。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這些侍衛雖不情願,但又不敢違背皇上指令。隻好站在一旁看着瓜田流口水,想起西瓜的甘甜時更覺得口渴,心裡盼着瓜農趕緊醒過來。

睡夢中的瓜農可不知道有皇帝在等着自己,又睡上一刻鐘的時間才睜眼醒來,眼前的景象卻着實吓了他一跳。

畢竟幾個膀大腰圓的漢子盯着自己,怎麼可能有人不害怕呢?還是乾隆開口安慰瓜農道:“老人家不必驚慌,我們隻是路過瓜田想讨幾個瓜來解渴,看到老人家在睡覺便等在這裡。”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瓜農看到衣着華貴、氣宇軒昂的乾隆,再看旁邊的幾個漢子也的确沒有惡意,便靜下了心。再想到乾隆的話,自己也不由得感到幾分不好意思,便連聲說好,随後到瓜田找了幾個大個西瓜出來切開。

看着一半半紅瓤西瓜,乾隆感覺更加口渴,也顧不上和老農客套就拿起西瓜開吃,一旁的侍衛看到皇帝已經吃上了便不再拘束,也跟着大口吃了起來。

兩瓣西瓜下肚後,乾隆感覺天沒那麼熱了,嘴裡也沒那麼渴了,便與瓜農攀談起來。畢竟他是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是以聊的話題涉及的地方很多,無論是民間轶事還是官場習性都有涉及。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這瓜農竟然都能對答如流,讓乾隆對他多了幾分興趣,畢竟一個賣瓜的對民間轶事有所了解還能說是人生閱曆豐富,可對官場習性也能侃侃而談就顯得很不一般了。

又聊了一會兒後,乾隆便問瓜農既然有這般見識為何不入官場做官。老農回答說:“我就是個粗人,對于官場中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不感興趣,與其因當官費盡心力還不如做個瓜農來的逍遙自在。”

乾隆聽後感覺十分可惜,就開始給瓜農列舉當官的一些好處:先不說做官有俸祿,單是萬一飛黃騰達便能光宗耀祖,這可是無數人一輩子所追求的事情。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更何況瓜農久處民間,對于百姓們的需求定然更加了解,做官後也能為人民謀福利,說不定還能得到皇上的欣賞。

瓜農聽後哈哈一笑,先是謝過了乾隆的這般勸谏,随後拒絕道:“您高看我了,我隻是一介草民,資質愚鈍,不敢奢求做官為百姓做事,更不敢奢求日後能得到皇上欣賞。”

面對瓜農兩次拒絕,乾隆這個皇帝的臉上有點挂不住了,畢竟他欣賞瓜農的見識隻是其一,另一方面更是覺得萬一瓜農入朝為官,那麼自己選賢任能的本事一定會成為一段佳話。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可萬萬沒想到瓜農如此不識好歹,乾隆便終止了這個話題繼續吃瓜。不成想沒等乾隆下口,瓜農便說道:“你這樣吃瓜是不對的。”

這話可把乾隆氣壞了,他本就生氣瓜農拒絕自己邀請,現在這瓜農竟然又開始教自己做事了。但乾隆終究是個皇上,有一些修養,沒把心中的氣憤表現出來,隻是問瓜農為何這麼說。

瓜農回道:“吃瓜和做人其實是一樣的,要懂得先苦後甜的道理。這瓜中間最甜而兩邊味淡,要是從中間開始吃的話,吃到邊上的時候便感覺沒有味道,甚至還會感到有些苦澀,從兩邊吃則恰好相反。”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乾隆一聽覺得還挺有道理,就照着瓜農的方法吃了一瓣,頓覺這瓣瓜比剛剛吃的要甜上許多,這讓乾隆心中的氣憤頓時煙消雲散,隻是感慨沒想到一個賣瓜的農民還懂得如此道理。

于是又一次邀請瓜農入朝為官,可瓜農并沒有被他“三顧茅廬”的邀請所打動,隻是笑了笑後搖頭拒絕。

乾隆歎了口氣也沒有辦法,畢竟他這次隻是微服私訪,總不能把皇帝的身份亮出來強迫瓜農吧?更何況這個瓜農也未必值得他這樣做。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剛好這時自己和身邊的侍衛也吃好了,便起身付錢後告辭。走在路上時乾隆還感到有點可惜,身邊的護衛則在拍馬屁,一會稱贊乾隆沒有架子能和百姓聊到一起,一會說乾隆治理有方就連民間的百姓都有如此見識。

這話乾隆聽多了,隻是點了點頭,但又回想剛才老農關于吃瓜的一番話時心覺不對,吃瓜要從邊上吃,做人要先苦後甜,可乾隆這一輩子根本沒經曆過什麼風雨,因為苦頭都讓前幾任皇帝吃了,到他手裡反而隻享受了甜。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于是乾隆就感覺老農似乎在借吃瓜的事情罵自己,畢竟其他百姓愚昧不知道皇家的事情,可老農剛剛的一番話早已證明他是個有學問的人,這讓乾隆越想越不對,越想越氣。

恰好當時還有白蓮教勢力在民間起義,雖然翻不起什麼大風浪,可歸根結底是由于這夥人中沒什麼有學問的人,不能将他們團結在一起,一但像剛才瓜農這樣的人加入,也許就會發生讓乾隆頭疼的事兒了。

當然,一切的一切都隻是乾隆内心臆想,和現實情況可能八杆子打不到一撇,但對于乾隆來說這重要嗎?并不重要。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于是乾隆下令讓身邊的侍衛傳回剛才的瓜棚将瓜農殺死,侍衛雖然疑惑,可他們也沒有抗旨不尊的膽子,更何況普通百姓的性命在他們心中又不值錢。

但沒多久後侍衛就回來報告說剛剛瓜農已經走了,乾隆聽後一愣,可仔細想來也不是值得意外的事情。以瓜農的見識可能早就猜到了他們的身份不一般,逃跑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二、乾隆皇帝的功過是非

以上便是事件的所有起因和經過,但熟悉曆史的朋友會發現件事其實漏洞百出。雖然在《鐵齒銅牙紀曉岚》和一些其他的電視連續劇中大家覺得乾隆還是很可愛的,但他真的有站在一旁等瓜農睡醒的風度嗎?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同時乾隆一生中六下江南,耗費了人力物力無數,怎麼看也不像是個能夠輕裝簡行,隻帶着幾個護衛私訪的人。

連乾隆自己在晚年的時候也曾承認過由于尋訪造成了勞民傷财,還告誡子孫後代不可以繼續南下,讓清朝乾隆以後的皇帝徹底斷絕了下江南的現象。

現在對乾隆這個皇帝一直争議頗多,有人說他是個明君,也有人說他隻是一個敗家子。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這兩種說法可能都太過極端,畢竟乾隆一生中功勞還是有的,中國版圖也是在他的治下達到巅峰,給如今的地域遼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閉關鎖國也是發生在乾隆時期,這讓中國固步自封,沒能趕上世界進入業時代的大潮流。當然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乾隆沒進行閉關鎖國的話,也許現在的中國會實行和日本一樣的君主立憲制而不是充滿光明前途的社會主義制度。

不過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并不能拿這一理由來為乾隆開脫。

縱觀乾隆一生其實是非常幸運的,沒有經過什麼大風大浪隻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封建主義制度在清朝在乾隆的手上其實已經非常趨近于完美了。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三、乾隆朝的繁華與衰敗

漢朝的寒門子弟沒有上升途徑,世家大族把持着入朝為官的機會;唐朝藩鎮割據,皇帝的很多指令根本無法做到上傳下達;宋朝武力太低,不僅地盤小,還經常遭到少數民族政權的欺負;元朝将全國人民分為四等,根本不懂得治國之道;明朝存在派系之争,太監實力過強。同時這些朝代還都存在立嗣的問題。

可等到皇位傳到乾隆手上的時候呢?這些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皇帝大權在握,手裡面還不缺錢,真的是要多潇灑便有多潇灑。

是以表面上來看乾隆一生中多次出巡,但仔細想來這其中是包括很多原因的,畢竟要是國家不太平的話黃帝又哪有心思四處遊玩呢?又不是每個人都是楊廣。

乾隆在路邊吃瓜,連聲誇贊瓜甜,走出百米後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當然乾隆自己并不認為出巡是遊玩,他的目的是為了體察民間疾苦,殊不知每一次出巡都勞民傷财,反而更加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仔細想來是何等的諷刺。

總結

不過不論瓜農的故事是真是假,在清朝民間有見識的人不想入朝微觀其實并不在少數,因為清朝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東西——文字獄。

說不上某個人某天就由于寫了什麼話被殺死,這事兒屬實是有點太刺激了,是以與其到皇帝身邊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還真的不如在民間落得個逍遙自在,可乾隆顯然沒想過這些事情。

佛家講究成住壞空,我們也常說盛極必衰。當封建王朝的種種制度都被完善的時候,就說明他其實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乾隆手中的大清也已經走到極盛,接下來隻能是向下發展了,畢竟将一塊石頭立在尖端是無法做到的。

繁華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腐敗,東方的所謂巨人早已經千瘡百孔,可乾隆不懂,朝廷的大臣不懂。隻有民間一次又一次的起義才知道:大清的衰亡隻是早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