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作者:法治平安淅川

衆所周知毛主席一世堅強、虎氣威武,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毛主席也有柔情似水、憂患如山的一面。

早年毛主席身上更多的是“虎氣”,是堅強的一面。毛主席在革命路上遭遇過無數挫折,身邊的幾位親人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毛主席也很少有放聲痛哭。

然而根據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回憶,毛主席晚年确實經常動感情,甚至幾次放聲大哭。

毛主席晚年患上了白内障,後來接受了白内障手術恢複後不久,他讀到了一首宋詞,讀着讀着嚎啕大哭,哭得白發亂顫,哭聲悲痛又感慨。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晚年毛主席讀到了哪首宋詞而情緒難以控制,失聲痛哭?毛主席又因何而哭?我們一起走進毛主席晚年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代偉人的深沉感情。

金針撥障術:“金針一撥日大空”

1974年,人們在新聞紀錄電影中看到毛主席時,并不會知道此時的毛主席因為患有白内障已經一年多看不到東西了。

白内障是一種很常見的眼科疾病,老年人很容易患上,嚴重的話會導緻雙眼失明。毛主席當時的白内障已經十分嚴重了,雙眼已經看不到東西,處理檔案之類都靠身邊的從業人員念給他聽。是以手術是當時最好的解決辦法。

黨中央為了給毛主席標明合适的治療方案、主治醫師等等,在全國各地尋找了一年多。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和篩選,中央標明了北京一位48歲的中醫眼科大夫——唐由之。

唐由之有着豐富的眼科經驗,他最擅長中醫的金針撥障術,運用此法成功治愈了很多身患白内障的老人,成功率也很高。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黨中央綜合考慮最後選了唐由之作為主治醫師。唐由之得知自己要給毛主席治病後,他的心情是既激動又緊張,他說自己永遠忘不了自己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天。

唐由之說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和想象中的印象大不相同,一眼看過去隻覺得憔悴。

唐由之看到主席穿了一件帶着更新檔的舊衣服,腳上穿着一雙舊拖鞋,頭發很亂,身子有些虛弱地靠在沙發上。

唐由之看到這樣的主席心裡有些難受,因為在報紙上描繪的毛主席的形象總是身闆硬朗、嗓音洪亮、紅光滿面的。是以唐由之一看到毛主席灰白蓬亂的頭發和自己想象中的反差太大,心裡湧起一股難受的情緒。

中央對毛主席的病情十分關注,在一次會議上,當時身患癌症的周總理問唐由之,毛主席的手術有多大把握。

唐由之回答說:“有85%的可能。”其實唐由之是保守估計,不敢把話說太滿,實際上成功率不止85%。

其實當時毛主席對給自己做手術不是很同意,毛主席擔心自己因為手術影響了工作,因為周總理也生病了,這個國家需要有人來扛;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年紀不小了,身體不知道還能不能經受住手術。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唐由之作為主治醫生對毛主席耐心的講解,給毛主席講解白内障是怎麼一回事,藥物治療是否有效,為什麼必須手術治療等等。毛主席從不拒絕唐由之的講解,總是很認真地聽。

唐由之沒有想到盡管毛主席對他的解釋聽得很認真,但勸說毛主席接受手術治療卻并不簡單。經過唐由之的勸說,毛主席隻是初步同意了手術治療。

唐由之了解到毛主席喜歡古詩詞,就用兩句與中醫有關的唐詩和毛主席解釋,“盒中空燃決明丸”說的是有病就吃中醫的藥丸;“金針一撥日大空”這句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說的,白居易晚年也得了白内障,最後用“金針撥障術”治療好了。

毛主席一聽唐詩中早就有這種治療方法,并且這種方法也是經過千年的驗證的,他最終同意手術治療。

手術恢複,毛主席讀宋詞嚎啕大哭

毛主席同意後,唐由之為毛主席進行了白内障手術治療。在那段時間裡,為了毛主席術後恢複到理想狀态,唐由之不僅僅充當了醫生的職責,還24小時貼身照顧毛主席的飲食起居。

在這段朝夕相處的日子裡,唐由之漸漸見到了毛主席晚年最為真實的日常生活。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對于毛主席的晚年生活,唐由之看得十厘清楚,他發現毛主席的飲食十分樸素,并不像外面傳言的那樣每天都要吃紅燒肉。

那時候唐由之和毛主席吃過3、4次飯,唐由之說毛主席愛吃清蒸武昌魚的尾巴,另外配一小碗青菜和白切肉,白切肉每頓隻有3、4片,白切肉會沾點醬油、香油和辣椒醬,就這樣幾乎天天如此。

毛主席吃得如此簡單,不僅是因為毛主席當時身體虛弱,消化不了太多的大魚大肉,還由于毛主席一直都十分節約樸素。

毛主席除了患有白内障之外,他的腿也出了問題,站不起來,更走不了路。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閉幕式時,全體代表起立鼓掌歡送毛主席離開會場,毛主席卻遲遲沒有動,原來是因為毛主席的題站不起來,無法行走。

這時周總理機智地說:“主席要目送大家離開啊。”

毛主席也随機應變答道:“你們不走我也不走。”兩人的機智應答緩解了當時的尴尬場面。

唐由之每天見到的毛主席不再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豪氣萬丈的青年了,而是一位身體羸弱的老人。盡管這位老人仍然記憶力驚人,頭腦清醒,但生老病死一切自有其規律,人類無法抵抗。

唐由之和毛主席兩人不僅是簡單的醫生和病患的關系,在生活中兩人也會讨論文學之類的東西。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唐由之為毛主席做完手術後,毛主席去了卧室休息。過了一會毛主席醒來,讓人把紙筆拿過來,毛主席提筆寫出了:“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因為詩中含有唐由之的名字,于是唐由之請主席将這首詩送給他,毛主席還在上面簽了個名。

毛主席告訴唐由之這首詩其實是魯迅悼念楊杏佛的一首詩,楊杏佛是進步人士,後來被殺害了。

毛主席還讓身邊的從業人員張玉鳳到書架上拿魯迅先生的原作給唐由之看,書放在哪個書架上,是第幾章,毛主席記得一清二楚,張玉鳳一下子就翻到了這首詩。

唐由之心裡很震驚:主席一個生着病的老人,記憶力竟然這麼好,真是太了不起了。

唐由之回憶說,在陪着毛主席的這些日子中,毛主席一直很溫和,沒怎麼見過毛主席發脾氣。

但有一次唐由之在毛主席書房裡陪毛主席看書,忽然聽到毛主席大哭起來。毛主席這一哭把唐由之吓壞了,毛主席哭得老淚縱橫,旁若無人,十分凄涼的樣子。唐由之站在一旁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安慰。

但唐由之知道不能任由毛主席哭下去了,毛主席剛剛動完手術,再哭下去眼睛要哭壞了。毛主席自己哭了大約15分鐘,漸漸平息下來。那到底什麼勾起了毛主席的悲傷之情?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毛主席讓唐由之看這首詞,唐由之一看,原來引起毛主席哭泣的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陳亮寫的《念奴嬌·登多景樓》。

大家可能對陳亮這個人不是很熟悉,但一定都聽過這個人——陳同甫,辛棄疾有一首詞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裡面的陳同甫就是陳亮。

辛棄疾和陳亮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辛棄疾的一生都在為南宋朝廷抗擊外敵,收複失地而奮鬥,陳亮和辛棄疾有着同樣的志向。

唐由之看了這首《念奴嬌·登多景樓》,大概能看懂是南宋詞人陳亮悲歎南北分離國家不能統一的意思。

毛主席對唐由之說:“唐大夫,你可以拿去看看。”

唐由之點頭:“主席,我一定認真讀。”

第二天唐由之見到毛主席,毛主席把自己手寫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影印件送給了唐由之。

唐由之對主席說:“我要好好儲存下來,留作紀念。”

于是主席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唐由之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為毛主席做手術這件事,包括家人,這份毛主席手寫的影印件也未和其他人提過。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陳亮

1978年,中國人民革命軍博物館收藏了毛主席送給唐由之詩詞的原稿後,當年手術一事才被外界知道,人們也知道了這麼一位曾經為毛主席做過手術的著名中西醫眼科醫生——唐由之。

毛主席自稱自己有“虎氣”和“猴氣”,他老人家一生經曆過種種挫折但從未因受挫而放棄,甚至是哭泣。為何到了晚年卻因為一首宋詞而痛哭出聲,甚至有過幾次哭泣?

我們要了解毛主席為何會因為這首詞哭,首先我們要了解這首詞想表達的内涵是什麼?陳亮此人有着怎樣的人生境遇,為何會寫下這麼一首詞?

陳亮此人我們上文簡單提了一些,是辛棄疾的好友。陳亮是南宋人,原名陳汝能,字同甫,号龍川,世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人。他是南宋的思想家、文學家。

陳亮的曾祖父陳知元在宋徽宗宣和年間,随大将劉元慶死于抗金戰鬥之中。曾祖父抗金殺敵犧牲對陳亮影響很大,自此他便立下了北伐收複中原的志向。

陳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書南宋孝宗皇帝,反對“偏安定命”,曾經還痛罵過秦桧等奸佞小人,并且主張收複中原,但朝廷并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出于愛國者的責任感,陳亮又于1178年一年之中,連續三次上書,由于奏疏直言不諱,大膽揭發了一批人,即遭到了小人的忌恨。

陳亮曾兩次下獄,經受嚴重打擊和排斥,但并未對恢複中原之志有所改變。

宋孝宗年間,陳亮為了反駁投降派的謬論,曾親自到京口等地觀察地勢,并依據實際調查結論,準備向皇帝上書,提出自己的意見,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收複中原。

他的政論、史論,如《上孝宗皇帝書》《中興五論》《酌古論》等,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等革新圖強言論,無不以現實功利為基礎。

陳亮的哲學論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是永康學派的代表。他提倡“實事實功”,有益于國計民生,并斥責理學家空談心性,譏諷為“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他不贊成朱熹的“理學”,多次與朱熹進行論辯。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他的文章可以說是“人中之龍,文中之虎”。

是以陳亮和辛棄疾一樣,都是豪放派詞人,都有着恢複中原的偉大抱負。毛主席曾說過:“詩最愛三李,詞最合稼軒”,這裡的“三李”指的是李白、李賀、李商隐;稼軒自然是指辛棄疾,辛棄疾,字稼軒。

陳同甫的詞風和辛棄疾相近,《念奴嬌·登多景樓》這首豪放悲壯的詞受到毛主席的欣賞自然在意料之中。

多景樓北臨長江,陳亮登上多景樓,不由得觸景生情,發出感慨:

“危樓還望,歎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争雄勢。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甯問強對!”

毛主席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毛主席在讀這首詞時真正内心的感受是怎樣的很難揣測,但我們可以從毛主席讀這首詞所變現出來的情态,可以發現他和陳亮的心境是相通的。

有人将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了解為一首批判現實但格調是積極進取、氣宇軒昂、鼓舞鬥志的抒情詞。但其實陳亮此詞實際上是借古論今、批判現實之作。

《念奴嬌·登多景樓》這首詞的主調是作者抒發内心諸多的悲憤、無可奈何之情。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在大陸曆史上,曾經有東晉和南宋兩個政權,都被北方的國家擊敗退至江南一隅之地,當權者憑借長江天險,都不去想着收複失地而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大凡讀史之人,常常會深受觸動。學識淵博,通古論今的毛主席,閱讀古文時,絕對不是有思古之情,而是希望借助古事,古為今用,給他帶來對現實問題的思考。

毛主席在閱讀陳亮這首詞時放聲痛哭,毛主席為何而哭?

一、哭人民國家前途未蔔

1975年的7月,毛主席認為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前路未知,自己已經如西風殘燭堅持不了多久。

一是毛主席認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并無任何私心,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更缺少人堅定有力的支援。在毛主席看來,自己的思想,與他并肩戰鬥了幾十年的老戰友不了解,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他。

“危樓還望,歎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這一句話完美契合了毛主席思想上的孤獨。

二是毛主席認為,黨、國家和民族此時正面臨着險境,但卻有一些人“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這更使得普通百姓遭到“腥膻”之苦。

三是歎自己年老體衰,怕不久就要見馬克思,但未來國家的重任誰來扛呢?“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甯問強對?“這一句對未來憂慮,毛主席更是深有體會。

是以陳亮的這首《念奴嬌·登多景樓》處處戳中了毛主席心中的難言之慮,不由得放聲痛哭,這哭聲不是懦弱,而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深沉的愛!

二、哭友人相繼離去,生命無常

1976年1月8日下午,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為他讀周總理逝世的《訃告》,身在重病中的毛主席聽着聽着,緊鎖起眉頭,慢慢地閉上眼睛。從業人員看到,不一會兒,從他閉着的眼裡漸漸溢出兩行淚水。

14日下午,毛主席身邊的從業人員為他念周總理的悼詞。聽到這悼詞時,毛澤東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聲痛哭。這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彭德懷、賀龍、陳毅甚至周總理,一個個往日親密的戰友都永遠離開了毛主席,

毛主席忍不住痛哭失聲,這其中既有着對戰友深切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可能有毛主席對黨和國家未來命運的強烈關注和深深的隐憂。

多次痛哭,對國家愛的深沉

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國小教員李慶霖緻信毛澤東,反映他的一個插隊務農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作為父親的苦惱和不平。

這封來信,使特别關心農民的毛主席深受觸動,看後不禁流下了眼淚。用毛主席後來的話說,這封信寫得“相當好”,“我擺在這裡幾個月,經常看,看了三遍半,這才下決心寫回信”。

第二年,毛澤東才回信說:“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

這可能是促使毛澤東進一步了解到基層群衆,特别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十分困難的生活狀況的重要原因,這也可能是1975年11月6日毛澤東下決心提出“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依據之一。

1976年前後,毛主席特别喜歡懷念往事,常談起戰争年代和建國初期的事情,喜歡看這方面内容的電影。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一次,銀幕上伴随着高昂雄壯的樂曲,人民解放軍整隊一進入城市就受到市民們熱烈歡迎的場面。

看到這些,毛主席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先是小聲抽泣,随即失聲痛哭,從業人員不得不将他攙扶退場。

毛主席身邊的人回憶,毛主席砍電影《紅燈記》放映到李玉和攙扶李奶奶走向刑場時,主席難過地哭了,喃喃地講:“我們的同志了又要被敵人又要殺害。”

毛澤東對身邊護士長吳旭君所說的“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這些話讓我們看到毛主席内心深處的悲憫。

1975年夏天由于連降暴雨,河南省發生罕見的洪澇災害,水庫坍塌,河堤潰決,駐馬店、南陽等地區30多個縣市嚴重受災,當地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受到嚴重損失。

有一天,從業人員給毛澤東讀有關河南水災的報道。當讀到受災某縣仍有大批群衆處于危難之中,解放軍救援隊伍趕到現場已有幾十名群衆喪生時,從業人員忽然聽到抽泣聲。

從業人員發現毛主席眼中早已滿是淚水,面部表情極為悲傷。為了避免術後的眼睛受到感染,從業人員為他擦拭眼睛。毛主席說道:“我這個人越來越脆弱了。一聽到天災人禍,就忍不住想哭。”

1976年7月28日淩晨3時42分,河北唐山、豐南一帶發生了7.8級的強烈地震,随後又出現多次餘震。擁有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唐山化為一片廢墟,人民生命财産受到重大損失。

這時,毛主席許多時間處在半睡半醒的狀态,但他清醒時仍十分關心唐山震情。

毛主席晚年讀到一首宋詞,為何放聲痛哭?曆數毛主席晚年幾次恸哭

周總理晚年

毛主席身邊的醫療組成員、神經病學和老年醫學專家王新德回憶道:“送來的地震情況彙報,主席不顧個人病重,都要親自過目。”

這場地震傷亡達二十四萬多人,其他的損失難以估量。當毛主席知道了地震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後,主席嚎啕大哭。

毛主席時刻關心着黨和國家根本命運的深切關注與千千萬萬基層百姓的根本利益及眼前安危冷暖。

為什麼晚年毛澤東的眼睛裡常含淚水?因為他對我們這個的國家、民族和人民愛得無比濃烈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