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桃與長劍
北汽藍谷,近期又陷入了一場謠言風波之中。
近日,有投資者在互動易平台詢問北汽藍谷董秘,稱市面上有傳聞說“北汽藍谷與華為鬧翻了”,極狐HI版傳遞可能成為問題,希望董秘對此給出說法。此後,北汽藍谷董秘很快回應稱,該消息為不實報道,将堅決采取行動以正視聽。董秘還強調,華為是公司的重要戰略合作夥伴之一,公司正與華為緊密配合對極狐HI版傳遞工作進行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藍谷的股價從4月20日便開始走跌,21日跌幅達5.65%,截至22日收盤,其股價又跌了2.40%,報6.52元/股。看起來,華為與北汽藍谷“鬧翻”的傳言着實讓不少投資者感到了恐慌,也讓人不由得産生聯想——若北汽藍谷真的失去華為,将會怎樣?
顧名思義,北汽藍谷正是北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公司;而謠言中提到的“極狐”,是2016年北汽藍谷還叫北汽新能源時就推出的老品牌。不過,極狐這一品牌在2020年前都不甚活躍,除了ARCFOX LITE這款售價較高的微型車之外,它四年内沒有推出一款足以引起市場關注的新車型。直到2020年末,極狐才憑借新發售的阿爾法T重回大衆視野。

華為很早就與北汽藍谷确立了合作關系。2017年,雙方曾共同成立“1873戴維森創新實驗室”,共同打造高端智能電動汽車;此後,華為還參與了極狐阿爾法T的開發,後者搭載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2021年極狐推出的阿爾法S全新HI版同樣與華為有着莫大關系,不僅配備了鴻蒙OS智能座艙,還搭載了3.5TOPs算力的5G麒麟990A晶片,可謂是華為味拉滿。
蹭上華為概念後,北汽藍谷的股價幾乎是平地起飛,去年4月曾經連拉數個漲停闆,最高時其股價一度達到19.30元/股。但在這之後,投資者似乎對北汽藍谷失去了信心,在去年年底三個月的回調後,其股價完全跌回了原形。
為何投資者不再青睐北汽藍谷?實際上,答案并不難找。
一直以來,北汽都極為奉行“拿來主義”——熱衷于吹噓供應鍊的先進技術,但在自研方面卻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東西,這一點在極狐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
從2020年的極狐阿爾法T到2021年的阿爾法S HI,北汽向我們介紹了來自“代工皇帝”麥格納的強悍車身、哈曼的4K超大屏影音系統、博世的“全球首個Pilot輔助駕駛”項目與華為的智能座艙、晶片和雷射雷達,但從頭到尾,投資者都沒能看到北汽的自研技術,仿佛這家車企僅僅隻是負責将無數先進供應鍊技術組裝在一起的普通工廠。
在如今的汽車市場中,單純在硬體上堆料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想法。無論是理想、蔚來還是小鵬,這些能殺到新能源行業前排的選手無一不是找準了自身的獨特性,抓住了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消費者群體。但極狐呢?它能為消費者提供其他車企都做不到的東西嗎?
恐怕答案是不行,畢竟麥格納和博世都有着衆多客戶,這其中不乏BBA等在高端和底蘊上都吊打北汽的衆多車企;華為當然也不是極狐的專屬夥伴——此前它還在為長安阿維塔站台,而時間來到今年,餘承東已經開始大吹特吹小康的問界M5了。
銷量證明了投資者用腳投票的正确性。官方資料來看,北汽藍谷極狐品牌2021年1-8月累計銷量約2200輛;全年批發量剛剛超過6000輛,而終端零售僅有4993輛。這樣的成績,還不如新造車勢力第二梯隊的哪吒和零跑。
“……如果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那它就成了靈魂,上汽隻能當軀體。這樣的結果,我們是不能接受的,必須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去年6月,當投資者回應上汽為何不與華為合作時,上汽董事長陳虹曾如此作答。
對于北汽藍谷和極狐而言,它不僅僅是靠華為提供靈魂,而是将身心都交予了他人;同時,由于産銷量不達預期,其2021年巨虧52.44億元,雖然同比有所好轉,但這樣的業績仍然不樂觀。2020、2021兩年,北汽藍谷合計虧損高達117.26億元。
目前,北汽藍谷也在加大研發上的投入,2021年其研發費用為12.08億元,同比增長24.14%。不過,它是否真的能夠在與華為等供應鍊巨頭合作中學到屬于自己的東西,仍然需要時間來證明。
*圖檔來自Yandex、企業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