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到底該不該打回去?一直是困擾許多父母的難題!
家長常用的三種處理方式
心裡有不爽,但先遠離現場
有些家長在寶寶被打後,為了避免沖突更新,會立馬帶孩子逃離現場。
小孩本來就容易被轉移注意力,換個場景、換個玩伴确實大多時候很管用。但實際問題根本沒有解決,隻是大人帶着娃一起逃避了這場社交沖突而已。
對于孩子來說,他依然不知曉怎樣才是正确的處理方式。躲過一次又一次,就有可能形成遇到困難就逃避、膽小、不敢與人接觸的性格。

“以暴制暴”,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會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單純鼓勵“打回去” 無異于以暴制暴,或許當時能排解心中的委屈,但是娃打回去後,被打的更嚴重了咋辦?
孩子會質疑你的“建議”——原來打回去并不能自保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而且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難以保證“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很可能會使打鬥更新,成為傷害人的一方。
是以,隻單純的告訴寶寶要“打回去”,其實并不能讓他在面對沖突時正确的表達想法和保護自己。
“恨鐵不成鋼”,認為孩子慫,貼标簽
還有家長看到寶寶被打不還手,就給他貼上「膽小、懦弱、慫」的标簽,這顯然不對。
有研究證明:80%的孩子在遭到攻擊時,不會選擇反擊,而是采用了退讓、哭泣,任由對方搶奪玩具的回避型行為。即“不還手”,其實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行為,并不是你家的“格外”慫!
根本原因就是面對這樣的沖突,小朋友們并不知道該怎麼辦。
教孩子厘清情況,區分對待
“打不打回去”不是簡單對立,應厘清具體情況。打人小孩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是有針對的,也可能是沒有針對的。
如果孩子被打隻是偶然情況,因為失誤或好玩,這種情況可以教孩子包容。
而面對有針對的故意欺淩,則應該反抗。而反抗形式有很多種,除了打回去,應該教孩子怎麼做呢?
①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聲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态度,告訴對方:“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必要時候要高聲呵斥對方!
②如果對方還打自己,你就抓住對方手或擰住對方耳朵,推開、制止對方,并迅速脫身,確定不會有更嚴重的傷害。
③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大人的保護,可以是老師、家長。不一定每次都求助于外力,但是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人。
④告訴孩子,在任何場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負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隻有融入了集體中,才擁有了震懾危險的力量。
⑤最關鍵的一點,不管在外面遇到什麼,一定要告訴父母。很多孩子在外被别人欺負時一聲不吭,不敢告訴家長,就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經曆中,告訴家長之後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責備。
做好這2點,孩子會變得
“不好惹”
打架看似小事,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家長不願孩子當“狼”,也不忍心他當“羊”。不能簡單地以“還手or不還手”看待問題,關鍵在于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讓孩子少被欺負,家長就要陪孩子做好2件事:一個是“力量訓練”,一個是“繪本引入”,如《學會大聲說“不”》。
不要小瞧孩子的力量訓練,李玫瑾老師就曾表示:孩子從小一定要有體力鍛煉,隻要孩子有運動,他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是以,家長要經常陪孩子去戶外運動,遊泳、摸跳、玩滑闆車、玩輪滑、走平衡、攀爬等等。
為什麼小編推薦繪本引入,而不是直接跟孩子講欺淩?因為大人想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繪本全面,并且家長可以在繪本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更利于孩子了解領悟。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