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商用終端”的真實“面目”?華為軍團,瞄準商用背後的故事

4月20日,在華為終端商用辦公新品釋出會上,華為宣布“消費者業務”将更名為“終端業務”,并全面進軍商用領域。——從将“終端業務”并入消費者業務,到将“消費者業務”重新定義為“終端業務”。華為“終端”完成了一輪逆境輪回。

華為終端,未來為啥是商用

華為财報顯示,其消費者業務2021年實作收入2434.31億元,同比驟降49.6%,營收占比降至38.2%——這一下降并不出乎意料:因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是“手機”。華為手機的核心則是“自主海思CPU”。而面對美國的制裁,華為晶片隻能“研發、設計”,卻不能制造;現在的産品都是“消耗庫存”。且不說終端上最新的技術創新跟不上,庫存也有見底的一天。而晶片之痛,不僅影響手機,也對華為的其它自主晶片産品線:TV、智能盒子、智能音箱等均有不小的影響。

但是,華為終端産品線中,也有“不采用華為CPU”的産品:例如,商用筆記本、桌上型電腦與顯示器……這些産品在2020-2021年,華為消費者終端業務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實作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華為終端也有一部分“先進晶片工藝不敏感”産品:如主要面向工程性商用的産品和解決方案。這方面采用28nm工藝晶片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業務”也正在成為“華為終端”的新增長點。

“被卡住脖子、幹不了的,固然會大幅下滑——但是,華為也證明了自己的強大:幹嘛嘛行!在此前涉足不深、或者沒有涉足的更多‘終端’領域、工程和商用資訊化裝置市場,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行業人士指出,這說明華為“終端轉型”是有基礎的。

而之是以華為将未來一段時間的“終端”業務重點放在“商用”上,一方面是因為“商用市場同樣巨大”、且在5G時代智慧社會發展背景下,與華為5G技術優勢協同,具有很好的增量潛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衆所周知的“晶片加工”問題——商用和工程上外采晶片,或者用非先進工藝技術,也可以解決産能問題。

但是,多種資訊也表明,華為并非正在放棄面向消費者的業務,而是在做“商用新場景”的大拓展的加法:短期内,因為晶片限制,華為消費者業務必然萎縮,但是華為終端線需要活下去,這就需要商用市場的支撐;長期看,華為沒有放棄自主技術的開發,包括從晶片到OS、生态的進步,都在持續投入研發資源——一旦解決了晶片代工問題,華為消費者業務必然“王者再來”。

而從“應用端”的生态體量看,華為加大商用産品線的拓展,也有利于華為更多的技術成果在最大程度上進入市場,而不是封閉在實驗室内:這對于持續的研發投入而言,是好事情。且,将華為包括OS在内的生态力量,向更廣闊的商用領域、智慧社會場景推廣,也需要華為自身“做強商用”。

華為入局,或将改變“行業競争邏輯”

對于未來終端業務的“新思路”,華為終端業務CEO餘承東表示,将在商用筆記本、桌上型電腦與顯示器、平闆、智慧屏、穿戴等産品品類,以及政府和教育、醫療、制造、交通、金融、能源等行業市場,進行針對性的布局和市場進攻。這顯然對于以上産品線和行業場景的既有市場格局是重大挑戰!

例如,從IT産品看,無論是PC、NB還是顯示器市場,都不是“可能産生重大增量”的領域。這方面是典型存量競争,即華為多一口,就會有人少一口。而與傳統的IT類品牌比較,華為不僅具有本土品牌優勢、也具有目前特殊環境下的客戶“共情”優勢,甚至在生态技術和應用上具有巨大優勢:資料顯示,2021年華為雲相比上年同期實作增長超過30%,華為雲已經是IaaS市場中國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五的企業。——這對于政府、企業辦公市場而言,特别是5G+AI時代的系統化解決方案,無疑是重要的“生态”鍊優勢。

華為“商用終端”的真實“面目”?華為軍團,瞄準商用背後的故事

再例如,據《全球IFPD市場研究報告2021 Q4 DISCIEN》資料顯示,會議互動大屏領域,2021年華為市占率急劇上升,中國市場已經躍升至出貨額第一。華為IdeaHub産品所屬的會議互動平闆産品類,是2020-2021年疫情下,遠端辦公需求中,産生爆發性增長的一個新“商用物種”。華為會議平闆大屏,依托華為“雲會議”服務,也構成了“軟硬”生态一體化格局。

從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到,華為商用産品線的一個重大特點是:軟體和應用服務生态上的優勢。即傳統的商用産品提供商,包括彩電企業提供的顯示大屏、IT企業提供的計算機、辦公家電企業提供的列印機等,都是“裝置為王”,但是在“後端應用解決方案”上競争力不足,需要與第三方結合才能提供基于“雲和生态”體系的“完整智慧化商用解決方案”。但是,華為卻是“從企業通信、雲、應用生态入手”,逐漸進入“終端硬體市場”,具有一個“水準化的高度綜合性的競争體系”。

也就是,華為商用的“優勢”,除了品牌、“共情”等之外,更具有“綜合解決方案”上的特殊價值——不僅要看到華為品牌日上華為B5智慧屏會議室版的“視聽體驗”優勢,也更要了解這一産品背後是“華為智慧生态”的全力支撐。這種競争方式,對于傳統的單一産品硬體力量為主的IT、商顯、工程AV企業具有極大的潛在挑戰。

“雲+端”的價值,才是華為“商用終端”的真實“面目”。這顯然将開辟智慧社會時代,商用終端市場的嶄新“競争邏輯”:華為的終端新戰略,不僅是“缺芯”下的防守,也是對商用終端市場的降維打擊。

華為商用,以行業市場為中心的“陣地”劃分

在華為商用終端戰略上,華為特别強調了“不同行業市場”的垂直解決方案:2021年10月,華為組建成立五個軍團,并召開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出征大會;今年3月30日,華為再次舉行第二批10大軍團組建成立大會。

華為十五大軍團包括,第一批: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與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以及資料中心能源軍團;第二批:電力數字化軍團、政務一網通軍團、機場與軌道軍團、互動媒體軍團、運動健康軍團、顯示新核軍團、園區軍團、廣域網絡軍團、資料中心底座軍團與數字站點軍團。——這些軍團化作戰隊伍,具有明确的“市場服務場景和解決方案産品”目标,可謂之“極具針對性”。

同時,每一個軍團後面則是華為的通信、計算、顯示、雲服務、研發創新能力等的綜合支撐,是典型的垂直行業、大縱深、合成化作戰。這種競争方案,對于很多“垂直行業”中,傳統的“專業化分工的中小型企業”具有極強的“虹吸和排擠”效益:即,或者融入華為生态解決方案之中,或者被華為掀起的巨浪壓倒在沙灘上。

華為“商用終端”的真實“面目”?華為軍團,瞄準商用背後的故事

“以産業軍團、産品組合軍團、行業軍團等方式,完成華為終端和系統服務的陣地劃分,依托高度垂直化、最強戰鬥力高度前壓的競争方式,華為正在帶給很多行業‘變革’的壓力。”——這方面,已經不是華為商用終端,或者華為所有終端産品在參與市場競争,而是華為以其整體的“精華力量”,通過軍團陣地,注入到單一應用場景之中。這種競争方式既符合未來智慧社會的方向,也是對傳統“小而精”專業領域競争模式的颠覆:未來垂直行業市場将越來越具有“大而強”的特征。

綜上所述,華為“終端”業務的變革,是具有複雜的背景因素、競争因素和嶄新的市場需求趨勢支撐的。在商用終端中擠進來華為這樣的大鳄,顯然不是每一個“小而精”的企業都願意看到的,但是變化已經發生,如何應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無論是IT、專顯、商顯、專網、企業雲還是其它行業,都需要直面“華為”新王的加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