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勢力進入汽車行業的最大貢獻,并不在于提供生态多樣化,而是引進了IT技術和設計思想,促使汽車工程技術與IT技術融合。
作者丨黃耀鵬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一家企業的商業成功,總有營銷、技術和服務的因素。而新勢力作為非特定的一類企業的代表,它們突然崛起,一定有着更基本的要素在起作用。
汽車作為大工業時代系統綜合的表現,何時變成科技的載體了呢?就是因為新勢力的加入。是以,科技成了新勢力最值得炫耀的羽毛。
1
新勢力的心理優勢
新勢力帶來了網際網路思維與IT設計理念。
近一年來,“新四化”已經不再是時髦概念,但其核心都與新勢力崛起相關。其中,“智能化”與新勢力關聯最為密切。在這個領域,新勢力也明裡暗裡,認為傳統車企在這方面“不行”。
從公衆的角度看,自動駕駛量産的無非就是L2級别,無論冠以什麼字尾,L2+、L2.5、L2.99,都屬于“輔助駕駛”的範疇。但這個看起來很窄的級别,實際上由衆多的細分功能組成。
在基礎功能層面,傳統主機廠和新勢力不存在能力差異。自适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偏離預警(LDW)、自動車道保持(LKA),在新勢力崛起之前就已經有完善的解決方案。
幾乎所有車企,都可以借助一級供應商部署上述技術方案。這裡面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感覺、計算(預測),但仍處于“前人工智能”階段。
新勢力加入到汽車行業之後,它們更多依賴自研而非供應商,很快就有了些微小但重要的突破。
譬如高速和城市道路的領航功能。這和自動跟車能力不一樣,依靠基礎的動力學控制+簡單計算,已經無法實作。它需要更豐富的感覺硬體和複雜的算法,了解到附近多方位其它車輛的位置、速度、姿态,結合相對精确的地圖和慣性導航,形成對自身相對位置的認知,進而實作行為預測。
這就是目前人工智能在量産汽車上面的應用前沿水準。靠着這些能力,實作自動上下匝道、并道、超車規劃和控制。
在城市中,因為對其它交通參與者很難預測,沒有量産的領航功能。但是有少數廠家正在接近量産,它們都是新勢力(或者國企孵化的新勢力)。這部分功能更加依賴高精度地圖(尚未商業化)和雷射雷達(尚未完善)。
在這一領域,新勢力走在前面,這是特斯拉、“蔚小理”,以及試圖成為新一級供應商的科技企業(華為、Momenta、小馬智行等)所聚焦的功能;而傳統一級供應商還沒有突破性嘗試的迹象。
這導緻了新勢力距離部署領航技術,看起來非常近。傳統車企毫無動靜,原因是供應商技術未到位。
一旦多家新勢力實作商業部署,而傳統車企原地踏步,這一能力又能有效減輕市區駕駛的壓力,那麼消費者就會有明顯地體會到:傳統車企在技術上落後了。
這一天,将在一兩年内到來。
這是新勢力相對傳統車企心理優勢的主要來源。這是人力資源的問題,也是IT技術開發的基因問題,更是錢的問題。
技術研發越來越費錢,需要的技術人力越來越多,産生的邊界效益卻不明顯。但是技術差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代差。這是新勢力前景被看好的最大理由,而不是現實銷量或者财務狀況。
傳統車企的反應,是組建大規模的軟體團隊,并将它們獨立出來,試圖以網際網路的方式打敗網際網路基因的新勢力。此舉本身,就相當于承認了新勢力在這方面有競争優勢。
不僅是自動駕駛,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浪潮中,智能座艙使用者生态建設、雲端建設、V2X應用等,都急需車企自建代碼能力。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新勢力不缺軟體工程師,傳統車企不缺産品工程師。單方面強調新勢力的人力優勢并不客觀,但軟體自研能力和疊代能力,就注定能夠更靈活地面對變化的使用者市場。
傳統車企砸錢,可能讓軟體研發人數追上了(實際上并沒有),但疊代能力并未追上。
從使用者角度看,傳統車企表現為對使用者的聲音置若罔聞或者反應遲緩。大家以為這是服務态度問題,或者是組織架構問題,其實是技術能力問題。
2
“三電”的新勢力思路
從硬體的角度看,傳統車企也落後于新勢力,不過前者正在趕上來,因為後者已經觸及“三電”的工程瓶頸。
“三電”是電動車的核心技術。如果用一句話表達如今的行業格局,那就是特斯拉仍然領先,但領先幅度大為縮小。
在電池方面,特斯拉一開始并不優秀,反而受限于供應商的選擇,被迫采用18650電池。但它很快走出自己的路,21700電池、4680電池,每隔幾年就有結構上的創新,而且是工程創新,不是嘴炮創新。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在電池技術進步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供應商),塑造了供應商本身,中美同時完成了供應鍊的垂直整合。
在2012年的時候,特斯拉Model S續航達到了483公裡(NEDC)。那時無論跨國車企還是國内車企,包括比亞迪,還在100多公裡的檔次上,而“蔚小理”距離誕生還有兩年多。在2019年的時候,其它廠家才追上這一成績。
可以看出,電池技術競争的核心是能密的競争,當然是在安全和高循環次數的前提下。
現在大家都瞄準400Wh/kg(單體能密),目前從主機廠到供應商都在畫餅。無論用什麼技術,誰先觸線,誰就将勝出,就這麼簡單。但是,就算畫餅,也是新勢力玩命畫,傳統車企躺得很平,仿佛與己無關。
有人諷刺說,有些企業技術不行,拼着“玩命對你好”,打差異化競争。貶低服務帶來的體驗,當然失之偏頗,但玩服務有個前提,就是技術不能有代差。這和進階駕駛輔助系統上競争的道理是相似的。
與電池技術日新月異不同,電機競争居于很次要的位置。因為電機技術成熟,可玩的花活兒不多,大家都是直接采購供應商的産品。不同的是,電控部分是否自己做。碳化矽模組是為數不多的技術亮點之一,比亞迪、特斯拉走在前面。
而電控是消費者很難察覺的技術部分,但其技術優劣在專業人士看來一望便知。舉個例子,關門鎖車下電後,斷不斷高壓,是一個技術分野點。
特斯拉從Model S開始,延續到Model 3一直都不斷高壓,即便是在鎖車的情況下,這依賴于它出色的電源管理和抗幹擾(EMC)能力。其它品牌也不是不能跟,但在技術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表現為膽量不足。
不斷高壓好處很多,車機反應快,打開車門後出動車輛前,無須做繁瑣的内部上電自檢,減少誤操作和事故的可能,也允許直接使用空調。而且,鎖車後不會中斷對電池的監測(即所謂的“哨兵模式”)。
缺點當然也是明顯的,鎖車後電耗每90分鐘下降0.4%,電池SoC(充電狀态)标定也有偏差。
但是,如果不斷高壓,很多企業根本做不到控制電耗,搞不好停一晚上把電池耗光了。多數廠家往往采取延時下電、定時喚醒的方式,平衡停車監測和電耗的沖突。從這個小細節上,可以看出技術水準的差異。
這就是一些新勢力的優勢,膽子大,敢于上傳統車企不敢上的技術,前提是對自研技術有信心。如果依賴供應商,則會偏于保守,不敢改供應商提供的功能包。
消費者會有感覺,在充電政策上,往往是傳統車企做的方案保守。充到90%之後,就采取涓流充電了,甚至直接鎖電。
3
是整合還是技術牽引
不過,“三電”供應的競争,誕生了一個戲劇性效果,就是從供應商位置起步的、不那麼傳統的主機廠商脫穎而出,出人意料地成為階段性勝利者。但其領先另有原因。
對,我們說的就是比亞迪。
不管從任何角度看,比亞迪都不算新勢力,但它也不是典型的傳統車企。它由供應商角度切入,整車靠逆向起家(有争議),但在電化學和實體的長期投入下,建構了供應鍊關鍵産能和大量應用技術。
新世紀以來,比亞迪是垂直整合最為成功的車企,這與其自身特殊性有關。
3月份,比亞迪銷量達到10.3萬輛,整體銷量排名第二,新能源車銷量排名第一,而且同比增長達到令人瞠目的334%。這是其長期積累的垂直整合能力的變現。
從這個角度,似乎又得出技術不如供應鍊整合能力重要的結論。但是不要忘了,比亞迪的“三電”技術專利總量是非常誇張的,其2019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就超過新勢力的總和。當然,申請不等于授權,實用技術和外觀設計等“花瓶專利”也應扣除。
比亞迪實作了技術與工程能力的整合,這是其在2021年開始銷量爆發的深層次根源。比亞迪月度資料乃至全年資料登頂,隻是時間問題。
新勢力進入汽車行業的最大貢獻,并不在于提供生态多樣化,而是引進了IT技術和設計思想,促使汽車工程技術與IT技術融合。
隻要在這一貢獻影響力存續期内,頭部新勢力的“新人紅利”就不會消失。它們可以利用視窗期向傳統主機廠商實作轉型,也可以做出新的技術貢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如果這兩個方向都沒抓住,具體的新勢力企業生存将仍是問題。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