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現代快報訊(記者 嚴君臣 花宇)春夏交接的四月下旬,位于南通唐閘的尚書院裡,剛剛午睡結束的狸花貓“露西”惬意地伸了個懶腰。開業的四年裡,這家書店陸陸續續來了三隻流浪貓,收留它們的是經營圖書行業20多年的陳文元。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開一家書店,營造心靈的栖息地,是不少愛書之人的終極夢想。時隔半個世紀後,他依舊抱有童年時的情懷,用年輕時積累的财富為自己圓夢。4月21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前,陳文元向現代快報記者講述了這些年來遇到的溫暖的人和事。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正在閱讀的書店主人陳文元

“走,開書店去!”

書店對于陳文元來說,是跨越了歲月長河的一種情結。

他出生于如臯市丁堰鎮,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爺爺的手很靈巧,空閑時會打草鞋,去河裡摸螺獅。每隔幾個月,他會帶着孫子去城裡趕集換鹽,而這也成為了陳文元童年時最美好的記憶。

沿街支起的小書攤,挂了滿牆的連環畫。不用吆喝更不用打廣告,小書攤剛一開張,旁邊就坐滿了結伴而來的孩子們。遞上兩分錢,就能自選一本喜歡的書。隻要你樂意,可以一直在小闆凳上看到夕陽西下。

家裡沒有書,父母也并不關心孩子是喜歡看西遊記還是愛讀雪萊的詩。趕集時才能實作的“讀書自由”,讓陳文元的心中早早種下了對于開書店的向往。“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就渴望以後能有一屋子書,想看什麼就能看什麼。”陳文元說。

高中畢業後,他借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經營商場,積累下了人生的第一筆财富。正當他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改變了他接下來的人生軌迹——政策逐漸放開了民間資本開設書店的限制。這對于陳文元來說,是個難以抵禦的誘惑。

走,開書店去!從1998年開始,陳文元就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圖書行業。“先是在輕紡城批發圖書,在那邊做了一年多後搬到了南方批發市場。在南方批發市場也隻做了一年多,後來搬到了王府井地下書城,還在桃塢路開了一段時間。地下書城的時間最長,從2003年一直做到了2017年。”陳文元回憶說。

他口中的王府井地下書城,每一名老南通人都不陌生。這個藏在濠河友誼橋畔地下商場裡的南通圖書城,曾經是南通最熱鬧的圖書批發交易中心。在這裡,書籍特有的墨香味,陪伴了陳文元十多年。在這裡,他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友。

2019年,陳文元來到唐閘古鎮,開了現在這家尚書院。典型的民國時代建築風格,保留着百年前的樣貌,天然地散發出讓人心境平和的古典氣息。在這裡,陳文元感覺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書店,早已不僅僅是書店

隻靠賣書,能賺錢嗎?陳文元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在被電商沖擊的現在,實體書店幾乎不可能依靠賣書實作收支平衡。為了開這家書店,陳文元投入了百萬元左右進行裝修和購買圖書,日常還需要持續承擔水電租金和人力成本。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近年來,城市書店們早已開始了不同方向的嘗試。陳文元的書店也不例外,賣咖啡和茶飲,成為了書店的“标配”。除了定期邀請專家舉辦文化沙龍吸引讀者,他還将書店閑置的空間進行改裝,用來對外出租場地開展活動。

可以看書,可以喝茶,也可以關起門來聊天談心。這樣的一間書店,成為了不少機關進行團建的優先選擇。陳文元還定期舉辦公益性質的讀書會和國學誦讀會,雖然不掙錢,但能讓店裡多添幾分人氣。

半個世紀情懷不減,他開了間書店給自己圓夢

不同于普通的飯店和咖啡店,書店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時常會遇到質疑的聲音,處境也略顯尴尬。“打着賣書的幌子來做餐飲。”“現在的書店已經變味了。”人們似乎天然地會對書店抱有理想化的期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打亂了這間書店原本的經營節奏。為了配合疫情防控,面向大衆開放的書店會不定期需要閉店。從2022年3月底至今,尚書院已經閉門謝客一個多月了。這讓陳文元的很多計劃都暫時擱置,“我們正在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比如線上讀書會。”

這些年來,讓陳文元堅持下去的動力究竟是什麼?陳文元給出了兩個字的回答——“信念”。信念讓他能維持動力,讓他能拒絕“躺平”嘗試突破。“現在我每天能自由地選書看書,相比于隻能借閱連環畫的小時候,已經很幸福了。”陳文元說。

紙質書,對他們來說依舊無可取代

你還在讀書嗎?

當聽到這個問題時,00後小蔣打開了手機螢幕。他有不少讀書軟體,還曾買過電子書閱讀器。仿真頁面的虛拟書架上,排列着不少名家著作。“其實很多書閱讀進度都是零。”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作為一名在校學生,他有着更多自由選擇的時間和餘地。有時他會把手機放進包裡,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裡看書。

“其實看電子書會讓我有些輕微焦慮,會時不時看手機電量,被資訊提醒打斷。”小蔣說,看紙質書一旦進入狀态,注意力會更為集中,閱讀效率也更高。

但對于生活節奏更快的工作黨來說,看紙質書已經有些“奢侈”了。文字工作者“靈夢”告訴記者,工作占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她大多利用搭地鐵或者睡前的碎片時間來看書。出于友善,她現在基本都是使用閱讀軟體,還開了不少年費會員。

“靈夢”說,書店依舊是個令她心生向往的地方。在實體書店,走過兩三個書架,她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書。“排列整齊的書本,紙質書的觸感,會讓你感覺到心靈的平靜,也能激起你讀書的欲望。”她說。

或許正是有這樣多依舊保持着對紙質書熱愛的讀者,實體書店才能撐過一個個寒冬。據《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産業報告》,即使是在疫情發生的2020年,中國依舊新開書店4061家,關閉書店1573家,新開書店數量達到了關閉數量的2.6倍。最近的2021年度江蘇省居民閱讀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江蘇省居民紙質圖書閱讀率71.72%,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5.78本。

對于陳文元來說,這樣的感受也更為直接和熱烈。在他的書店裡,時常會出現與他一樣抱有初心和情懷的讀者。有一名在南通海門從事家紡生意的陸先生,每隔一段時間會驅車數十公裡,特地來他店裡買書,每次都會花費數百甚至上千元。還有曾參加活動來書店當過一日店員的年輕女教師,回去後特地寫了長文表達感受,并給書店訂閱了一年的《讀庫》。

這些在現實中忙碌奔波的讀者們,将陳文元的書店當作了心靈的港灣,寄托着他們各自對于讀書的熱愛和理想,并力所能及地用實際行動來延續實體書店的生命。這些溫暖的點滴小事,也成為了陳文元堅持下去的支柱。對于未來,陳文元依舊保持着樂觀的态度,正如他年少時最喜歡的詩人雪萊所寫的詩歌那樣——“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