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今天淩晨,杭州拱墅區啟動二級響應。農貿菜場、超市依然營業,保證物資供應與百姓日常所需,而沿街商鋪關上了門,以往熱鬧的街道安靜了下來。

今天的《周末面孔》,我們将鏡頭對準疫情之下的小店店主。他們用自己的韌性,努力守護着城市末梢的溫情,他們想告訴你:波折難免,小店可能會暫時告别,但它們會回來,會生根發芽。

杜戰熊:

8平米書店它是個精神符号

二手書店店主 杜戰熊:疫情期間基本上到晚上九點半左右吧,有些時候會等來一些生意。但是疫情期間關門的太多,我想我的店開開,總是給人一種信心在裡邊吧。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今年47歲,陝西人。妻子楊美利也是47歲,陝西人。夫妻倆的“8平米書店” 已經營了15年。

疫情之下,京杭運河邊,他們經營的這家小店生意清冷。

杜戰熊說:“從早上到晚上不開張有過幾次,經常一整天賣個幾十塊錢。如果說刮風下雨,幾乎就不開門。”

生意不佳,但小店開門關門,一如往常。

早上,杜戰熊把妻子送到書店,自己掉頭到收藏間清點庫存。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這個就是書店的備貨倉庫一樣,大概有三千多冊書。疫情以前的話,放不高的,上邊這一層幾乎沒有的。疫情的原因生意很差,壓得越來越多。店裡沒什麼生意,空起來就在家裡整理整理書,修一修,等好起來的時候多賣點書吧!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這個書是1957年的,線裝的,它容易斷線。修好了像這種書也不貴,也就賣五塊錢。書能到我手裡也是一種緣分,把它修好了也是書的命運吧,總比當廢紙賣掉了好一點。

舊書上飛針走線,是老杜積累了幾十年的手藝。上世紀九十年代,杜戰熊從老家西安來到杭州參軍入伍,沒能考上軍校,是老杜最大的遺憾。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我們農村的沒一個考上軍校的,我感覺确實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次。

退伍後,杜戰熊就總想着幹點能和文化沾邊的事兒。

杜戰熊:和老婆一起決定,那個時候一邊打工一邊到夜市上去賣書。後邊感覺書店對這個小孩子幫助越來越好。我讓我小孩子以後要學到一些知識,知識會改變很多東西。

楊美利:我是支援的,對小孩子以後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好。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這個也是我們小孩子從小在書的環境裡面長大,取得的一些成績。寫作文基本都是班裡的滿分,讀書反正我們沒操過心。

後來,夜市小攤變成運河廣場8平米小店,兒子也考上西南交通大學。對于夫妻倆來說,小小書店記錄着兒子的成長,也承載着一家人異鄉打拼的記憶。比起更能賺錢的别的行當,書店自有其魔力。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水果店我也會做,炒貨店我做得也非常好的,但是精神上沒有賣書這麼實在。在很多讀者心目中,我們的店還有一定的地位和認可。包括去年很榮幸,《朗讀者》節目叫我去朗讀一下自己寫的文章,我感覺這個應該是最大的肯定。

楊美利:以前可以說賣書為主的。現在賣書會賣,但是收入很少了。

杜戰熊:書店的營業額沒有,隻能拿外邊這個錢,拿去把它(舊書)囤過來。

為了8平米書店能活下去,夫妻倆想盡了辦法。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地書筆、杭州大運河明信片、紙鸢、動态風筝,手巧的楊美利讓小小8平米書店,也有自己獨家的文創産品。

楊美利:能補貼一點給書店,一半一半吧。

而杜戰熊貼補書店的方式是幫人拉貨。對此,他心甘情願。

杜戰熊:除油費,一個月最多淨賺一千塊錢,從别的地方肯定要争取一些。車沒用的時候,書店也會幫車交年租、保險。現在書店現在有問題了,車也可以來幫它,互相幫忙一樣的。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我也幫過她忙,她也救濟我一樣的。本來門口車這麼多,她可以随便叫輛車。這種熟人之間幫忙,其實也屬于我們疫情之下相護自救吧,你幫幫我,我幫幫你,這樣大家有困難了,抱團一樣的。今天這個貨送好了,就繼續去等下一單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跑完貨車,已是傍晚,老杜去書店給妻子替班。

“今天忙不忙?書還是沒生意?現在關鍵人太少了。你等下搞好了就回去好了。”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晚上8:30,書店迎來第一波客人。

書店顧客 周翔:淘了一點小寶貝,賺到了!

杜戰熊:隻有學生需要這個,他今天剛好淘到。他開心,我也蠻開心。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杜戰熊:我們街道還給我們這個房子減免了兩個月租金,這兩個月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我們真的很感謝的!确實很溫暖!書店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精神支柱,我們把這個店開起來,它就是一種精神符号一樣的。我要把它堅持下去,盡我自己努力把它堅持下去。最困難時候我們都要看到希望,這是書上說的。我們看到希望,我們去堅持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今天,杜戰熊接到通知,因為疫情防控原因,需要臨時停業,要求大家暫時地安靜下來。杜戰熊說:“開書店是我一直堅持在做的夢想。希望疫情過去後,我們在運河邊的陽光下一起閱讀。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都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吧...”

“無聲”合夥人

記錄美好

王盛蕾:我和兩個聽障小夥伴在杭州經營一家“無聲”的攝影工作室,今天我們也接到通知了,工作室今天無法開門,小區裡也要做核酸才能出門,剛剛我還和他倆聯系了一下,我們就打算待在家裡做點事。他倆一個在修前幾天拍的照片,一個在自學剪輯,我也打算給自己放個假做做家務,也希望疫情趕緊過去,能給更多的人拍好看的照片視訊 。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無聲”合夥人都是80後。

鄭正啟是溫州人,管升聲和王盛蕾是杭州人。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鄭正啟和管升聲從小失去聽力,王盛蕾聽力隻剩部分,需佩戴助聽器交流。

鄭正啟用手語告訴記者:“雖然我們聽不見,但我們想在聲音流失的世界裡,用鏡頭記錄美好。”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愛上攝影,源于一次偶然。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鄭正啟:大學的時候,我學的是裝飾專業,老師就教了一個禮拜的攝影技術課,然後我感到很好奇,發現拍下來的照片很好看,也可以記錄一下生活,然後我就慢慢地開始去學習拍照片了。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管升聲:三四年前,我上網突然看到有Vlog,短視訊裡面有很酷的轉場動作,他突然發現很酷,就想學短視訊的制作。

2017年夏天,三人在區聾協相識。

王盛蕾:他們兩個小夥子有攝影和拍錄像的技能,當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因為他們兩個小夥子想要成立這個工作室,然後他們找到了我。因為我當時還在社群裡面工作,我就抱着試試看的心态,我們三個人從此在這裡找到了一個家。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經過籌備,2020年9月,“升啟攝影工作室”開張。

王盛蕾:取了他們兩位名字當中的一個字,叫“升啟”,因為“升”代表希望,“啟”代表啟航。工作室的名字承載着我們三個人對工作室未來所有的期望。我們三個人分工很明确,小鄭是負責拍照片,小管是負責攝像和剪輯。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聽力缺失,溝通是最大困難。

王盛蕾:他們倆聽不到。在拍的時候,因為距離比較遠,溝通起來可能更麻煩,他們往往就是要親自示範給跑來跑去。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管升聲:有時候拍攝的時候遇到客戶的質疑,說我們能不能拍得好,我們開始會感到很難過,會靜下心來和客戶溝通,反複修改。

管升聲:我自己買了一個助聽器,說話聽不清楚,但是我可以感覺到音樂的節奏感,還有氣氛。

王盛蕾:平時除了在室内拍一些寫真。拍一些小孩的成長記錄,我們也會到室外去拍一點活動、會議、比賽,基本上别人能拍的我們都可以拍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疫情之下,工作室訂單明顯減少

王盛蕾:對我們的工作室的影響還是蠻大的,因為有好幾次提前約好的活動就取消了,取消了我們收入就沒有了,是以這段時間還是蠻難的,但是我們還是得到了很多幫助。

房租減免、殘聯合作、街道幫助……工作室收獲了一撥撥愛心。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4月21日,他們來到杭州拱墅區潮鳴街道知足弄社群拍攝照片。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杭州拱墅區潮鳴街道知足弄社群黨委書記諸鳳鳴:工作做得非常仔細,有的時候可能我們要求的東西,他們會提供兩三個版本供我們選擇。今後有活,還是會優先考慮他們的,能夠幫助他們的時候就會幫助一把。

面孔|疫情之下 他們有多拼!

未來,“無聲”合夥人想走得更遠。

管升聲:沒有工作任務的時候,我們倆就會出來采風,提高自己的技術,最近我也剛學了無人機航拍,想要拍不一樣的作品。我自己感覺我可以跟健全人一樣,和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然後我會喊着他們兩個一起和我去拍創意視訊,比方說相機科普、拍攝技巧,上網和朋友分享,現在我也收到了一定的粉絲。鼓勵到他們能像我一樣陽光生活。

鄭正啟:最近我在學習一些老照片的修複,一禮拜之前我還接到了第一單,讓我感到,這就是疫情之下,我們能做的一些改變。雖然現在很艱難,但是我們還是有信心的,一定會越來越好。

王盛蕾:希望我們能夠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

為一家小店努力打拼,不僅為生計,更為了在疫情散去、煙火重回之時,與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