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複蘇,到處都洋溢着一股生命的氣息,一切都看着很美好。
直到——楊樹柳樹開始散播種子......
圖檔來源:自己拍的
漫天的飛絮随風飄搖,讓人避之不及。正如央視著名段子手朱廣權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前後、左右、從裡到外,求索一塊無飛絮之地。」
而走在充滿飛絮路上的人,大緻也分為了三派。
意念護體派:
顧名思義,純靠意志力抵抗飛絮。
但這派對肺活量要求較高,很容易成 B-box 表演者。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重點防禦派:
隔絕重點的口鼻處,能很好避免吸入飛絮。
但忽略了眼睛的保護,很容易讓人以為是 emo 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全副武裝派:
巧妙運用身邊的東西全面防護。
是路上走着最悠閑的。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就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感覺有點喘不過氣來?
圖檔來源:自己畫的
唯一值得安慰的可能是......
其實全國,有大半的地方都和你一樣遭受着同樣的楊絮飛舞。(包括但不限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還有安徽、江蘇、廣東等一些地方,雖然沒有楊柳樹,但......梧桐樹和木棉樹也長飛絮啊!
更頭疼的是,飛絮可不止煩人這麼簡單。
飛絮比你想象中「髒」
飛絮看上去是一坨毛毛,但它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大包裹」。
随風飄揚的這坨毛毛,是雌樹受精結果後爆裂開來的産物。除了白色的絮狀物和植物油脂,還會包含有一粒粒小種子。
可以了解成,這是植物生了娃,怕娃活不了,就給自己的娃造一個能飛更遠的「飛毯」。
圖檔來源:網絡
在大陸,楊樹、柳樹等是最常見的在路邊開始發放自家崽的樹種。
這些毛毛會随風飄起,風停了它們也停了。而一旦風起,掉在地上的毛毛會重新漂浮到空中,如此反複,直到被掃進垃圾桶、水沖到下水道或者被燒掉(危險勿學)。
而在每次重新飛起時,「飛毯」很可能會裹上了各種植物春天飄灑的花粉(主要來自柏樹、桦樹等),空氣地上的細菌、真菌、灰塵,甚至可能裹上金屬微粒、動物的皮毛等等,變成了我們所說的飛絮。
圖檔來源:文獻 1
總結一下就是:
飛絮 = 纖維 + 種子 + 植物油脂 + 花粉 + 細菌 + 真菌 + 其他微粒
要是隻有一坨毛毛其實問題不大,但實際上,飛絮的數量卻是以噸計算的。
柳樹楊樹在中國被廣泛種植,單楊樹的種植面積就達到 490 萬公頃,占世界楊樹總面積的 73% 。
以北京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北京目前共有楊柳雌株 200 萬株。而每棵樹大約可以産生 25 公斤的飛絮。這就意味着,北京每年約可以産生 5000 萬公斤的飛絮!
正是這麼多的「髒毛毛」每年都到處飛,才讓人們暴躁到想砍樹!!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飛絮的煩惱
面對這撲面而來的夾雜了各種東西的飛絮,不同人或許還有不一樣的痛苦。
如果你走在飛絮濛濛的路上感覺皮膚癢、喉嚨癢、眼睛癢,但回到室内好像就沒事了,那恭喜你,你隻是暫時性的接觸性不舒适。
飛絮最主要組成部分就是纖維。而這些絨毛纖維橫截面隻有 10 微米,很可能在空中漂浮的期間蹭到眼睛、皮膚,又或者鑽進嘴裡、鼻子裡。雖說一般情況下不會進入肺,但纖維也可能會刺激呼吸道,讓你難受好一會兒……
圖檔來源:東方衛視 (叔叔阿姨說這像一層灰)
但如果飛絮飛到眼睛上你忍不住使勁揉眼睛,而且後續還一直眼紅、不适、怕見光、流淚、甚至視力下降,那說不定是接觸性角膜炎找上門了。
飛絮中裹挾着不少的細菌和真菌,雖然一般情況下對身體是無害的,但如果接觸到傷口就不好說了。一般情況下,人的角膜表面有一層保護罩——「角膜上皮細胞」,暴力揉眼、眼睛受傷又或者做過手術,會有可能不小心破壞了角膜上皮細胞。
這時,飛絮裡裹挾的細菌或真菌就能入侵人體,造成發炎,不及時去醫院治療的話,還可能危及長期的視力。
當然,最多的「苦主」還得是過敏人士。如果你走過一片飛絮濛濛的路,回到室内還覺得不适,那可能得考慮下自己是不是過敏了。
飛絮中包裹的花粉,是非常常見的緻敏原。花粉中含有的油脂和多糖物質被吸入附着在呼吸道黏膜,或者隻是單純接觸後,會引發一些人強烈、過激的免疫反應。
要是患的是過敏性鼻炎,鼻子就會變成一個漏水的水龍頭,不停往下流鼻涕。躺下睡覺時,為了避免鼻涕蔓延,還得将枕頭上堆滿紙巾,然後用嘴大口呼氣勉強睡一覺。
要是皮膚過敏,身上會癢得仿佛千萬隻螞蟻在身上,恨不得把身上的皮膚撓穿,還會伴随着紅斑、皮疹等。
要是患的是過敏性結膜炎,眼睛會癢得想挖出來洗洗,還會不停落淚,睜都睜不太開。
圖檔來源:giphy (我隻是結膜炎,沒有什麼傷心事!)
花粉過敏嚴重起來,還可能引起喉頭水腫、嚴重哮喘等危及生命。
甚至有一些人,因為實在無法忍受四月的飛絮,選擇換個城市。
飛絮的一小撮毛,讓人感受到了什麼叫「各有各的不幸」。
漫天飛絮給人類的啟示
講真,飛絮雖然令人嫌棄,但它們在一些奇怪的領域或許還真不是一無是處。
很多人為了防護飛絮,會全副武裝走在路上,在疫情還未結束前,或許也算是一種督促大家戴口罩的好方法。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還有人,在做科研的時候或許實在看不慣這些飛絮,把它們都收集起來放到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去通電,飛絮導電效果嘛可能不一定是最好,但好歹人家靠飛絮還發了一篇文章。
圖檔來源:文獻 2
還有一些科學家,竟然認真分析和複刻了飛絮的結構,研究出了更新的抗菌材料。當然,也發了文章。
圖檔來源:文獻 3
當然,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講,飛絮帶來的啟示是:
「呸呸呸!」
(此處不是髒話,隻是在吐毛毛)
不過,今年的飛絮有點不同。
對于一些人來說,它不再是煩惱,而是甜蜜和幸福。因為當一團飛絮飄到臉上,它可能意味着:
「我終于解封了。」
本文合作專家
本文稽核專家
參考文獻
[1] Wu, Yan, et al.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plar catkin fibers evaluat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and nanoindentation." Forests 10.11 (2019): 938.
[2] Li, Dongdong, et al. "Fabrication of conductive silver microtubes using natural catkin as a template." ACS omega 2.4 (2017): 1738-1745.
[3] Ye, Jing, et al. "Cicada and catkin inspired dual biomimetic antibacterial structure for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implant material." Biomaterials science 7.7 (2019): 2826-2832.
[4] 王成。“城市森林建設中的植源性污染。”生态學雜志22.3(2003):32-37.
[5] 嚴麗萍,等。“應對楊柳淺健康教育影響為切入健康政策對将所有的了解。”33 ( 2019).
[6] Wan, Xiaoming, et al. "Bioaccessibility of metals/metalloids in willow catkins collected in urban parks of Beijing and their health risks to human being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17 (2020): 137240.
[7] http://yllhj.beijing.gov.cn/ztxx/zlylfxgcyjhj/ylfxqy/201510/t20151013_119732.shtml
策劃制作
策劃:阿官 | 責編:Feidi
排版:小蝸 | 封面圖來源:自己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