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月一縣市·鶴慶】“非遺之花”綻放傳承新魅力

據大理文旅:

編者按: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遊傳播影響力,展現大理文化旅遊形象,大理文旅融媒體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導下,深入大理州各縣市文旅部門、文旅企業和相關場所,推出“一月一縣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報道,旨在描繪好風光、講述好故事、傳播好聲音、展示新亮點,依托大理文旅、文旅頭條全媒體傳播管道,通過圖、文、視訊、直播等傳播方式,全面宣傳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帶你一起發掘“六個大理”新魅力!

當小錘的敲擊聲響起,被稱作“銀都水鄉”的鶴慶在晨光中蘇醒,非遺傳承人們忙碌的一天,再次拉開序幕。

在鶴慶,非物質文化遺産始終不曾遠離人們的生活,在吃、穿、用等多方面都可見其身影,形成了以鶴慶銀飾鍛制技藝最為閃耀,鶴慶白族服飾(鶴慶甸南白族刺繡)、鶴慶白族手工白棉紙等非遺項目衆星拱月的傳承現狀,書寫了鶴慶非遺的獨特篇章。

(王澤航 攝)

薪火相傳 傳承人才不斷代

鶴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豐富,傳承人才百花齊放,截至2022年4月,共有各類非遺項目26項,代表性傳承人242人。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即“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2人;省級項目4項,省級傳承人10人;州級項目9項,州級傳承人18人;縣級項目12項,縣級傳承人212人。

國家級項目“銀飾鍛制技藝”尤為突出,目前共有從事銀器加工1500多戶,直接從業人員9000多人,鶴慶的銀器名揚四海,吸引了無數鍛造工藝愛好者前來了解和學習。

(寸煜堅 供圖)

1993年生的王志材,是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的傳承人,雖不滿30歲,但已和父親一同帶出了500多個學生。這些學生多來源于清華美院、中國美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四川美院、雲南藝術學院等專業院校的金屬工藝系,他們千裡迢迢來到鶴慶,隻為和王志材學習名為“木紋金”的金屬鍛造技藝。

(王志材 供圖)

而身為“00後”的施達,則靠着自己的熱愛與努力,在鶴慶白族服飾的刺繡技藝上綻放出了獨屬于自己的風采。施達從小受奶奶的影響,對精美鮮豔的刺繡産生了極大的興趣,開始自學刺繡。但身為男生,整天與繡花針為伍,讓施達遭受了很多否定和嘲諷,但施達用事實打敗了這些聲音:他參加不同的教育訓練班,并拜省級鶴慶白族服飾傳承人楊文煥為師,還登上了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如今還未畢業的施達,在學校中成立了剪紙刺繡協會,不分年齡,不分男女,給愛好刺繡的“學生”們教授剪紙和刺繡技巧。

(鶴慶縣文化館 供圖)

持續煥新 管道産品再突破

被稱作“中國銀都”的新華村,每年都要消耗約500噸銀、2噸黃金,這些銀和黃金在小錘的敲擊之下變成一件件精美的銀器,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如此巨大的銷量,得益于消費者對鶴慶銀器的肯定,以及銀器制造者對非遺變現道路的不斷探索與更新。在網際網路時代,鶴慶銀器的線上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的占比也越來越高。

(王志材 供圖)

銀器鍛制技藝的傳承人們,也在不斷尋求突破自身技藝水準的極限。在做壞了7把壺後,王志材終于制作出了一把讓自己滿意的“木紋金”壺。銀飾鍛制技藝中的“木紋金”,又被稱作“疊金”,需要将銅、銀、紅銅等多種金屬片疊加鍛打後,用鋼鑿或鑽頭在表面切割出木紋狀花樣,最後用鐵錘捶打出所需的鍛造形狀。而這次打造的這一把名為《雀》的“木紋金”壺,采用純銀、四分之一銀、赤銅、黑味銅、紫銅等5種金屬,疊合20餘層後,高溫鍛打粘合為疊金闆材後,再依靠高超的鍛打技巧一體成型,全壺沒有任何一個焊接點,壺身呈流暢靈動的雀鳥狀,壺上的“山水木紋”層次豐富,金屬光澤活潑流動,具備很高的審美價值。

(王志材 供圖)

而身為雲南省省級傳承人的楊文煥,運用自己多年研究鶴慶白族服飾制作技巧的經驗,複原出了甸南新娘裝上最為繁複美麗的“雲肩”。這塊“雲肩”由兩層荷花瓣狀的繡片圍成圈,固定在一個圓形波浪邊的繡花衣領上,每一片花瓣上都繡滿了寓意吉祥美好的圖案,再以桂花辮紋樣鑲邊,針腳精緻細膩。将這樣一件雲肩穿上身,更顯得甸南的白族新娘雍容華貴,莊重大方。

(楊文煥 供圖)

目前,和楊文煥下訂單購買甸南新娘裝的多為本地準備結婚的新人,也有外地收藏家慕名而來,但因甸南新娘裝為純手工制作,其服飾上的刺繡較多,耗時約需1-3個月,故而難以批量大規模生産,成為小衆化的需求品。

(楊文煥 供圖)

非遺+旅遊 文旅融合新篇章

鶴慶新華村制作銀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世代相傳,延續至今,因其天然的手工藝曆史文化積澱,2019年9月,鶴慶着力打造的新華銀器小鎮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評為“雲南省特色小鎮”,成為“非遺+旅遊”的代表性項目。

在新華銀器小鎮中,遊客可參觀非遺中心,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鶴慶銀飾鍛制技藝,打卡“中國第一銀匠村”銀牌坊,實地感受手工銀器加工制作流程;在非遺一條街上,還能近距離觀看或體驗鶴慶釀酒、手工造紙、刺繡、瓦貓等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感受鶴慶非遺的獨特魅力。

(寸煜堅 供圖)

假期的某個清晨,一群來自廣州的小朋友踏入銀器小鎮,來到寸銀匠金工工藝傳習館,開啟了他們為期兩天的銀器鍛造體驗之旅。“小朋友們在這裡能夠參觀寸銀匠金工工藝傳習館的各個工作室,了解一件銀器從原料到成品所需的過程,我父親會親自為小朋友們介紹鶴慶銀飾鍛制技藝在新華村的發展曆史,分享他三十多年的鍛造經曆。”寸銀匠金工工藝傳習館的負責人寸煜堅介紹,“接下來,他們還能自己體驗整個銀器鍛造過程,從作品的構思‘打銀’圖紙的設計開始,到捶揲器形、反複淬火、敲打修形,再到繪制錾刻圖案和在銀器上錾刻,直到作品成型。”

(寸煜堅 供圖)

由李鋼經營的鶴慶白族手工白棉紙傳承體驗中心,也承擔着為遊客講解介紹手工白棉紙的制作曆史和制作流程的職責,并提供手工白棉紙制作過程中撈紙和貼紙兩個步驟的體驗項目。而李鋼還獨具匠心地找來了一些枝葉形态優美的植物提供給遊客,讓他們可以在撈紙的過程中放入紙張,等貼紙晾幹之後,就能形成一幅天然的畫作。

(李鋼 供圖)

“白棉紙很柔軟,摸着綿綿的,紙的紋路機理很突出,放入植物後能清晰看出植物纖維,有立體感。不像A4紙厚實。”李鋼說,“來體驗的人都很喜歡,覺得很新奇,親手做出來的紙也會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李鋼 供圖)

“百花齊放春滿園”,鶴慶的“非遺之花”在鶴慶文旅局系統性措施保護,以及各級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與文化和旅遊融合性發展,不斷催生新創意、迸發新活力,在大理這片高原沃土上盡情綻放。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羅曼玉 文

責編 王楚雲

稽核 邱忠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