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作者:一諾農旅規劃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去年,四川的新津和青白江區、邛崃市、簡陽市一同被農業農村部等13個部委辦公廳列為“全國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試驗區”。

全國共11個縣(市、區)承擔此任務,其中四川省4個,那他們到底存在哪些優勢呢?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新津的8種發展模式,其中的一些成熟案例,已經小有名氣。

01

股份合作委托經營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依托産業功能區和頭部企業,整合集體土地等資源要素,作價入股、合作發展産業。

新津區興義鎮張河村利用閑置集體建設用地,打造了集趣·共享農莊,采用“保底+分紅”的方式配置設定收益,每年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保底收益31.5萬元。

同時,“共享農莊”激活“空心村”模式,入選了中央黨校扶貧攻堅典型案例,并在全國17個省市推廣。

02

資源合作聯合發展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依托生态資源、農耕文化等元素,與市場主體聯合經營,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

安西鎮月花村利用境内林盤、嶽祠堂、農耕文化等生态文化資源,與當代教育公司合作,建成擁有自然探索、動植物科普、紅色傳承等多個主題的勞動研學旅行實踐營地,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3-5倍。

03

支農項目有償使用

将财政支農項目固定投入形成村集體資産,作價入股農業經營主體,實作分紅增收。

興義鎮波爾村通過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将2019年市級财政特色鎮專項資金,固定投入形成村集體資産,并與藍城城鄉公司合作入股,建設農旅互動項目—藍城·沐春風,項目運作期間,村集體每年可獲得5萬元以上分紅。合作期滿後,資産仍屬于村集體。

04

開發盤活閑置資産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探索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盤活村級建制調整後閑置的資産,發展産業。

寶墩鎮玉龍村是由原玉龍村和大明村合并而來,村集體将原大明村老村委會租給返鄉青年創業,打造新鄉村消費場景—“鹿野秘境”餐廳。采取“租金+營收分成”的方式,增加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鹿野秘境”主理人周曼出生在玉龍村,2008年到雙流區做餐飲,2015年回新津創辦了甜品店,廣受當地人歡迎。下午茶時間愛去發呆,生日和紀念日愛吃她家蛋糕,也是小有名氣。

當得知她有意回村創業,玉龍村黨委給予了極大的歡迎。去年,8月,雙方多次溝通後,周曼憑借“打造鄉村新消費場景”的方案,打動了村黨委班子和村民代表,這處公共資産交由周曼經營。

建設改造和周邊環境打造投資由主理人出資。另外,頭年給村上交租金1萬元,第二年、第三年,每年(租金)2萬;以後利潤按二八比例分成,村上占20%。

05

整合資源自主開發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整合村集體自有資金和上級資金,利用閑置建設用地,自主開發農貿市場、商鋪等物業項目,獲得租賃收入。

五津街道文武社群集體經濟組織整合村集體存量資金,以及上級老舊市場改造專項資金,建成龍王渡農貿市場,擁有商鋪31間,村集體年租金收入達130餘萬元。

06

提供土地流轉服務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村集體根據産業發展需求,通過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幫助業主流轉農用地發展項目,收取項目業主服務費。

安西鎮新漕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管理公司,向稻田種養業主提供土地流轉、技術資訊、糾紛調解等服務。按照每年30元/畝的标準向業主收取服務費,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07

多方協作共同發展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村集體充分利用自身産業優勢,與合作聯社、市場主體合作組建公司,共同發展産業。

興義鎮岷江社群引導岷江蔬菜合作社、勞務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組建合作聯社,組織職業經理人、銷售能手、種養能手等鄉村能人組建管理公司。

村集體、合作聯社、管理公司三方共建果蔬銷售公司,其中村集體(占股9%)提供協調、組織、政策申報等服務,合作聯社(占股40%)實施蔬菜、猕猴桃等農産品生産,管理公司(占股51%)負責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搭建“集體經濟+聯社+公司+農戶”的利益連結平台,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08

創新股權設定方式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村集體創新設定生态環境股、集體資産股、農戶資金股等,組建市場主體,經營發展産業。

寶墩鎮龍馬村創新股權設定方式,以集體資産(占股70%)和生态環境(占股20%)作價,與農戶自籌資金(占股10%)入股成立旅遊公司,形成了“集體資産股+生态環境股+農戶資金股”的“共投共營”利益連結機制。

其中,集體資産股包括閑置房屋、道路等,生态環境股包括林盤資源、大地景觀等。村集體牽手凡樸集團,以現代農業生産場景和古蜀寶墩農耕文化為特色,發展研學旅遊。雙方按照4:6比例配置設定旅遊收入(旅遊公司占40%),截至目前村集體已實作收入5萬餘元。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如何與農村集體經濟互利共生?這8種模式值得借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