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陶身體劇場的作品《4》,就是幾個人在舞台上像豆腐塊一樣翻來翻去,可是跳出來卻那麼好看,陶冶那麼年輕,就能編出這麼好的作品,你說氣人不氣人!

2013年7月國家大劇院第二屆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編舞組的開幕式上,評委會主席、台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用戲谑的語言把陶身體介紹給在場的每一位評委和觀衆。

那是陶身體劇場第一次與國家大劇院結緣,作為那一屆編舞比賽開幕式的開場舞蹈,四位帶着面具的舞者在舞台上閃轉騰挪,展現着“身體”的概念。此後,陶身體成了大劇院的常客,數位系列的諸多作品也在這裡上演甚至是完成了全球首演。

即将到來的4月29日至5月4日,陶身體劇場将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的舞台,并首次将“數位系列”的全部11部作品集中上演,在6天的時間内,依照創作次序,分别以《重3》《2》、《4》《5》、《6》《7》、《8》《9》、《12》《10》、《11》的順序呈現展演,以這樣一場馬拉松式的演出,總結過往,展望未來。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陶身體數位系列

Tao Dance Theater

“數位系列”作品想要表達什麼?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特定的主題,甚至連作品的題目都是最簡單的數字,舞台上有多少位舞者便用哪個數字命名,這一切隻為了将創作與觀衆都拉回到舞蹈最初的本質——身體。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作品《7》

去除了一切外在的修飾,陶身體劇場專注于身體本身,不同于任何一套已有的現代舞技法,陶冶秉承東方審美與哲學,順應中國人的身體與運動特點,身體力行的踐行着對于“圓運動體系”的開發,将身體視作自然屬性,在不斷的探索中面對身體的重心、重量以及在動作過程當中的空間慣性,以一種幾乎實體的視角,摒除一切表達的欲望,探尋最純粹的身體自然律動。

1

為什麼要進行“數位系列全演”?

Tao Dance Theater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全演計劃的想法源于2018年巴黎城市劇院藝術總監的一次提議,陶冶對此反複思索:集中展示“數位系列”的意義何在?疫情的反複、藝術的不在場,令他意識到重振現場藝術的必要性,“現場藝術與每個人産生關聯。内容會産生新的解讀、新的關系,又會提出新的問題。現場讓過去、現在及未來連接配接在一起,而陶身體則是發起連接配接的通道。”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連接配接過去的思考、當下的瞬間、未來的道路,彼此照見,連接配接身體與意識,内外達觀,連接配接舞台上嚴肅的身體與日常中松弛的身體,連接配接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他者身體、聲音、心靈的回應中加強思考,啟迪新知。

02

本次“數位系列全演”與以往有何不同?

Tao Dance Theater

本次即将在台湖舞美藝術中心亮相的“數位系列全演”中,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和段妮将重登舞台演出早年作品《2》,這距離他們上一次演出該作已經時隔7年之久,而這次登台也将成為兩位創團藝術家該作品的“封箱”演出。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同時,本次全演計劃将舞蹈的概念從舞台本身延展到了更廣闊的空間,以“身體藝術節”的概念發起劇場與戶外的多元交流。全部6場演出均安排在下午14:30進行,演出結束後劇場以外,還為觀衆們準備了豐富的内容,包含音樂與影像的關聯現場、工作坊、講座、快閃行動、圓運動展演,邀請并引導觀衆參與即興等,戶外的公共藝術與劇場内嚴肅的身體形成開合關系,相容着聚焦與釋放。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陶身體演出劇照

對陶冶而言,“數位系列全演”與身體藝術節,是對陶身體劇場過往十四年的全貌一次毫無保留的呈現:當觀者踏入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循裝置展覽的線索引導走進劇場,看完演出,又被戶外舞台、對談講座牽引至戶外,整個體驗過程亦如他所創立的“圓運動體系”,歸于一個圓的循環。這個圓,也形成了陶身體與每個人的連接配接通道。

TAIHU

“數位系列全演”節目介紹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向下滑動檢視節目詳情)

4月29日

《重3》

首演于2009年9月5日 中國北京

陶身體劇場創團第一部數位系列作品,由此而來的信念即是“越限制越有可能性”。三段舞蹈分别以移動、推拉、抛物的極緻動律來探讨身體運動中由簡至繁的無限廣義性。作品“重”的含義一字雙意,即是重量、也是重複。重量意指的是身體運動的重心、重力與控制,重複意味着身體内在的循環、消耗與追尋。

《2》

首演于2011年5月13日 瑞典M.A.D.E藝術節

陶冶與段妮創編的首個雙人舞作品,他們認為雙人舞是最讓人熟知的一種舞蹈互動關系,也是以成為了創作中最具挑戰的編舞形式。在長達50分鐘極緻的身體對話中,二人在純粹的能量消耗與精神守恒中繁衍出一種超越現場的時空張力,并結合了首次與音樂家小河合作的電子噪音實驗音樂,呈現出一種身心冥想與靈性抵達的超凡體驗。

4月30日

《4》

首演于2012年7月17日 波蘭格但斯克藝術節

舞台上4位舞者在共同的外在空間與各自獨立的内在空間之間以菱形方陣回旋遊走,創造出一個在有序中不斷變幻流動的視覺畫面。舞者彼此互相不接觸,通過圓的律動進行整齊有序的重心轉換運動,内外之間的默契配合展現出的一緻性像是充滿磁力般而凝聚成一股強大氣場,不斷推演着關于能量守恒與消逝本質的極限過程。

《5》

首演于2013年7月3日 荷蘭阿姆斯特丹七月舞蹈節

5位舞者自始至終互相保持連接配接,從不分開而渾然一體,以連綿不斷的支撐運動進行無盡的形變與行進。身體整體的交纏與堆疊又如同活動的建築,無限展開關于空間建構與限制的不同可能。音樂家小河根據作品将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融入創作,從宇宙音到密咒,從巴洛克到新古典,如同視覺的交響樂,進行着變與不變的完美對照。

5月1日

《6》

首演于2014年2月1日 瑞典默奧

作品将脊椎作為人原動力“動”的回歸,通過旋扭、折疊脊柱來拓展空間的多元層次,更通過脊柱的運動傳遞每個由内至外延伸的過程末梢,在删減掉手舞足蹈的正常肢體語彙中而凝練出身體成為軀幹運動,自始至終的整體意義。作品的燈光設計由瑞典視覺藝術家Ellen Ruge創作,流動交錯的光線而貫穿整場,引發了光影之間動态般的奇幻奇妙之境。

《7》

首演于2014年9月19日 澳洲阿德萊德 澳亞藝術節

陶冶經自己多年對“聲形”訓練的研磨,專注于身體力行的态度,在思索二進制性的過程中大膽的剔除了所謂舞蹈的“配樂”,通過身體運動真實的現場人聲編創出運動時的聲形與吐納、内外與虛實。

5月2日

《8》

首演于2015年10月23日 上海國際藝術節

所有的舞者将延續并排限定中通過呼吸一緻,展現消耗和過程的積累。在形式上,舞者由站立變成了仰卧,肢體被進一步限制在地面上,然而在這種限制下,舞者的身體能力也被挖掘釋放。從觀衆的正面視角出發,這部舞蹈删減掉了舞者從頭到腳的肢體全貌,而隻留給觀衆身體軀幹的聚焦。

《9》

首演于2017年11月3日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

一聲梵音,九位舞者傾瀉而出,瞬間的爆發,生命駛向了流轉。《9》是編舞陶冶對于生命的發問,生命從何而來?從何而去?仰望星空,衆生皆苦,俯看腳底,生命微塵。舞蹈過程中,舞者身體的每一寸都在生筆畫圓。一個動作出去,它一定會回來,每一次轉動即是提問,下一秒回旋便是回應,舞者以身體的百轉千回尋尋覓覓,何為源頭?或是原有?

5月3日

《12》

首演于2019年10月11日 中國台灣高雄

2019年陶身體劇場與雲門舞集進行的合作,靈感源自陶冶瑞典巡演途中所看到的漫天雲朵,來來往往的雲朵在時間流逝中,有一種空靈、蓬勃的美,每個瞬間呈現出萬千姿态,如萬物的萌發,如生命的永恒。陶冶期待在它呈現的現場,給予我們一些觸動與共想,在時間變 與不變的對照裡,留存一份内心的美好。

《10》

首演于2020年8月22日 廣州大劇院

編舞陶冶在2020疫情期間有感而發的生命領悟,這是一部祈願的舞蹈,祈盼借此作品願疫情早日消散,大家再次走進劇場,以舞相聚。作品通過舞者們聚散離合的圓形舞蹈勾勒出一篇人類原始的篝火寓言,如世世代代人與人強聯結的情感 共性裡,期盼生命循環,生生不息。

5月4日

《11》

首演于2021年8月24日 國家大劇院

這部作品裡舞者們被設定了一個限制與開放的規則:下身限定,上身即興。每一位舞者在各自獨立的路徑裡左右往返,他們胯骨轉 動的空間、膝蓋朝向的方位、腳下行進的每一步都是既定的,而上身的肩肘腕、軀幹脊柱與頭部都自由伸展,随機舞動。在變與不變的重複中,11位舞者打開身體,如同萬花筒般缤紛,在各自的不同中展開了大同之路。

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作品首次全本亮相,陶冶、段妮奉上“封箱”演出

4月29日—5月4日

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

和陶身體劇場一起,共賞“數位系列”

感受美好春日,感受身體律動的美與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