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國産優質電視劇出現了,豆瓣評分8.1分。
沒錯,正是這部由秦昊、任素汐主演的《親愛的小孩》,改編自王小帥的電影《左右》。
打開彈幕你會發現,很多人的評價都是這樣的:“真實得不能再真實了”、“這就是我過的日子”、“跟我坐月子時一模一樣”。
可是,正是這樣一部被觀衆認為真實的電視劇,卻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用一篇《現實題材作品“販賣焦慮”要适可而止》,指責該劇在特意放大焦慮忽視美好。

但是,《親愛的小孩》真的是在販賣焦慮嗎?
我一口氣追了13集,卻并不覺得該劇在故意販賣焦慮,隻不過是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焦慮表現出來。
如果你認為這部劇讓人感到焦慮的話,那是因為生活中本就充滿了焦慮。即使我們選擇忽視,可問題依然存在。
國産劇很少有人能夠把坐月子期間的雞零狗碎,表現得如此全面而極盡真實。
孩子誕生之前的焦慮
本劇的第一幕是孕晚期的方一諾下班回到家,卸妝的時候,注意到了臉上的妊娠斑。
随後她脫掉外套看着鏡中的大肚子,她的身材已經走樣,腹部還有一道明顯的黑線。
懷孕之後會面臨一系列的身體變化,對任何一位愛美的女孩子來說,這種變化都是難以接受的。
一方面是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欣喜,但是另一方面還有着對“美麗消失”的無奈和自卑。
秦昊飾演的新手爸爸肖路,表現出的焦慮更甚。
從簡單的一碗面就能看出來。
他給妻子打包了一份拉面,可是在回家之前,他已經吃過一份放辣椒的拉面。
回家後還要裝作沒吃的樣子,陪着方一諾再吃一份不放辣椒的面。
我想到了我妻子懷孕的時候,我偶爾會偷偷在外面吃一支冰激淩,就是為了不勾起她的饞蟲。
一家人小心翼翼,都隻是為了讓新生命能夠平安誕生。
在醫院時的焦慮
最受罪的生育方式是順産,更加受罪的方式是剖腹産,尤為受罪的方式是順轉剖。
很多人提前就想好了選擇哪一種生育方式,可是最後不得不臨時改變主意。
我妻子本來是想順産,可是因為自身疼痛敏感,開了兩指之後,不得不轉成剖腹産。
對于剖腹産來說,孩子生出來之後并不是疼痛的結束,而是更加疼痛的開始。
需要用重物壓在小腹的刀口上,還要多次用力按壓小腹排出惡露,甚至産後第一次下床、第一次排便等等,無一不在考驗着人類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最令産婦焦慮的,不隻有身體上的疼痛,還有精神上的疼痛。
《親愛的小孩》已經在這個方面有所展示,孩子出生之後,新手媽媽需要别人協助處理一些難以啟齒的穢物。
對于任何一個“小仙女”來說,對自己的夫妻展示這一面,都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丈夫此時任何細微的嫌棄,都會給她留下難以抹去的傷害。
月嫂選擇的焦慮
為什麼如今月子中心和月嫂如此盛行?
因為他們可以幫助産婦安穩地坐月子,對新生兒的照顧更加科學專業,給産婦的餐食也會營養均衡。
最重要的一點,可以避免新手父母和老一輩之間因理念不同而産生沖突。
可是月子中心太過昂貴,動辄數萬的開銷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并不是個小數目。
是以,更多普通家庭會選擇雇傭月嫂,方一諾也是這個選擇。
月嫂市場龐大,可是月嫂品質卻良莠不齊,遇到好的月嫂隻能靠運氣。
一般要提前兩三個月預定,對于一些口碑極佳的月嫂,至少要提前半年預定。
方一諾找的月嫂缙姐也是經過了重重篩選,最後仍然不靠譜,甚至一走了之。
婆媳關系的焦慮
我相信任何一個完整的家庭,都不會認為婆媳關系是簡單的。
如何避免婆媳沖突?最優解便是分開住。
但是,對于普通的上班族來說,月嫂離開之後,誰來照顧孩子?新手媽媽自己肯定無法勝任,那麼可選的答案就少之又少了。
男方父母,或者女方父母。
絕大多數會選擇男方父母,這就造成了不得不面對、協調婆媳關系的局面。
用尿不濕還是用尿布?嬰兒的衣服能不能和大人的衣服一起洗?
看似是婆婆和兒媳婦兩個人的沖突,其實是兩輩人觀念的碰撞。
方一諾要求婆婆嚴格記錄孩子喝水、排便的時間,很多觀衆都吐槽“太過分了”、“這也太焦慮了吧”。
可他們不知道,現實中的新手媽媽,甚至會把孩子的每一次便便都扒開并做記錄,判斷是否有消化問題。
《親愛的小孩》并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真實地表現焦慮。
讓那些以為生個孩子是個輕松事的年輕父母,慎重考慮自己的身心是否已經做好迎接新生命的準備。
不管到了什麼時候,優生優育都應該是我們堅持不變的準則。
把現實生活揉碎了,把幸福或殘酷的真相擺出來,而不是藏起來,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讓那些沒有準備好的夫妻在懷孕前打退堂鼓,總好過孩子生出來之後不願撫養。
《親愛的小孩》的每一處細節都源于生活,真正做到了不偏激、不誇張、不過分。
這也是它能夠引發全民共鳴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