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雨丨龔會:讓閱讀與寫作慢下來

夜雨丨龔會:讓閱讀與寫作慢下來

讓閱讀與寫作慢下來

龔會

這樣的人間四月天,諸多困苦艱難在世界一個又一個地方此起彼伏。眼見得滿屏疫情苦,卻幫不上哪怕是遞一棵菜送一杯水的小忙。做點讀書人本分的事,安靜地隐于角落,老老實實讀點書。偶有所思所得,随手記錄。若将來有閱讀者能從中獲益,有助于文明的傳遞,便是不負苟活于世的歲月。

今日讀到《南齊書·文學傳論》上這幾句:“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無窮。俱五聲之音響,而出言異句;等萬物之情狀,而下筆殊形。”便對當下網絡世界“速文”甚為憂慮,某些自媒體已經将文學變成了随意堆砌的文字,将生活中雞毛雜碎全部搬上某号某圈某音。甚至,無底線地賣弄個人癖好,在虛拟的空間裡強占人們的視聽感官。泛濫的網文失去限制,缺乏審美,或不辨是非,泥沙俱下。内容空洞,形式流俗,沒有思想。老祖宗們惜字如金的教誨刻印在泛黃的文獻上,堆放在圖書館陳列架上,藏書家的櫃櫥中。與超速的網絡世界拉開遙遠的距離,世間真的已經沒有多少人在故紙堆裡挖掘珍寶了。古人著文,需凝神靜思,需意在筆先。著文之後,需撚須苦吟,需字斟句酌,反複推敲。耗心血凝深思的文字,一個個鮮活上千年。而今滿屏文案天天公号,手指一動,鍵盤一響,東拼西湊有之,篡取他人之文有之。一天數千言上百首,“唰”一下群發,鋪天蓋地刷屏幾秒,又被下一個“唰”頂翻,了無蹤迹。分鐘幾百條資訊量,幾人能記?誰家有詩?何人著真文?

著文之道,冥思苦想,感召無象,變化無窮。古人說:“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為文之思,是多麼浩蕩遼闊。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創作出來的詩詞文章,才會跨越時間空間,才能曆久彌新。凝神靜思需要慢下來,再慢下來。而身處連數鈔票都嫌慢的時代,人心浮躁,怎麼慢?速成的不僅是食材藥材建材更有專家學者詩人作家,滿地都是,比秋天的落葉都多,怎麼慢?

從前我也很勤奮寫作,認真生活。而今我還是在寫作,在認真生活。但是文章生成如十月懷胎之緩慢,生活又是文章孕育的土壤。當生活被敲擊成一地碎片,劃破身軀,割傷靈魂,我卻依然在涼薄之中尋找深情的縫隙,并訴諸文字。隻不過腳步慢下來了,心也慢下來了。在荒無人煙的荒野,在堆積礫石與苦寒烈風的高原,夜深人靜之時,仰望滿天星鬥,追逐流星滑落,聆聽雪域高原上清冽而純淨得一片空靈的潺潺流水,俯拾一片月光灑落大地的聖潔。大地如此深厚,天空如此遼闊。擁擠的隻有風,隻有礫石,連草木都遠離了這樣的空曠,連鳥雀都飛不過那些雪峰。我就躺在空曠和遼闊裡,把自己變成了一枚曆經萬古風雪的礫石,也還原了一個人本真的渺小。“道法自然”是多麼深刻而神秘的谮言!回到人群與文字之中,我的眼裡不再忙碌雜亂,不再聲嚣塵上。無論多高的頭銜都隻不過是一段别人經曆的路途,它們會被時間或者時勢送到一個路口,頭銜會被别人戴上。光秃秃的頭頂不再有光環時,或許能咂摸出冷暖炎涼,看清本相與人性。但依然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追逐虛幻的光環,在虛幻的光環中迷失自己。當下沉迷虛像的網絡各平台寫手如過江之鲫,一潮湧起,一潮跌落,且将“文與筆”糟蹋為名與利。哪兒還有“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那樣的作品?

寫作者心不靜,神不甯,何來文之妙,理之趣?

不由得想起了字庫塔,頓生敬畏。因行走于古道老街鄉野荒原之間,僻遠的古村街口處、古老的寨堡寺廟旁、驿站古道邊,偶能尋見青灰色石壘或磚砌的六柱體八柱體。即使殘破,遺存的形體也古拙肅穆,與道旁場邊村口供奉土地公婆的神龛有所不同,鄉老曰“字庫塔”。也有雲“惜字爐”或“焚字塔”者。問詢村夫老妪,都能說出一段傳奇來。大緻說法: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并禍及子孫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且要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

由此可見,書籍文字在老祖宗的心目中是多麼神聖!

滄海桑田,保留在民間的敬畏已經随着鄉村的枯萎而枯萎,随着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而堵塞。當一棟棟沖天的高樓大廈拓展着城市的規模時,人心被擠進了一間又一間物質的方盒。在瞬息萬變的時光帶上被傳輸,變形、變色、變味······

靜坐蝸居,屏蔽電子聲響,翻開泛黃的書頁。再讀一遍“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無窮。俱五聲之音響,而出言異句;等萬物之情狀,而下筆殊形。”

神與物遊後,雜記之。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

夜雨丨龔會:讓閱讀與寫作慢下來

版面欣賞

夜雨丨龔會:讓閱讀與寫作慢下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