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文物局今天全文釋出《“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今天(4月22日),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制的《“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全文釋出。

《規劃》共分四章。前兩章主要闡述發展形勢、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标,第三章明确重要任務,第四章提出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其中,重要任務包括7個方面,即深化重大考古研究、切實做好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推動考古科技創新更新、加快考古成果轉化利用、促進中外考古交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并設定了18個重點任務專欄,作為落實《規劃》目标的主要抓手。

重點任務1.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聚焦中國文化起源(距今10000至5000年前後)、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距今5000年前後至先秦時期)等曆史階段,深化考古研究,闡明中華文明要素形成、中華文明起源及文化共同體形成等重大問題,推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國際合作。

國家文物局今天全文釋出《“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3号坑)

以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及西遼河流域地區的石峁、陶寺、二裡頭、殷墟、三星堆、良渚、牛河梁等核心遺址為工作重心,深入研究重點遺址所在流域及區域在文明演進中的形成過程、基本态勢和發展流變的時空架構、區域差異、文明演進道路差異的表現與動因。

重點任務2.“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加強考古學基礎、前沿理論研究,完善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圍繞中國境内現代人起源、史前區域文化的發展演變、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問題,加強考古學與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科技、醫學等領域合作,集中優勢力量解決重大曆史問題,培育跨區域、多學科合作項目,形成“考古中國”基礎項目庫。

繼續實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海岱地區、河套地區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化程序研究、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等項目,以考古學研究成果推動建構和完善中華文明發展時空架構。

國家文物局今天全文釋出《“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積極培育北方旱作農業起源、形成與發展,長江中下遊稻作農業和社會的形成,和西北、東北、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區域性、專題性重大項目;深入開展石窟寺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建構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體系;持續推進城市考古、手工業考古、古代交通和貿易體系等方向研究;圍繞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隋唐長安城、洛陽城、遼上京等大型城址培育重大項目,厘清大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發展脈絡。

以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考古、中外石窟寺藝術比較研究、海洋文明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為重點,推動古代文明比較研究,加強從全球視野來審視中華文明的曆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多元度闡釋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重點任務3.東亞人類起源與演化

國家文物局今天全文釋出《“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現場

圍繞中國-東亞古人類起源與演化、早期現代人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問題,以泥河灣盆地、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為切入點,開展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和重點遺址的發掘、研究,夯實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時空架構和發展譜系;分析東亞古人群的生存适應模式、技術文化特點,以及對極端環境的文化和生理适應過程與機制。探讨東西方古人群遷徙、擴散、交流與族群融合的過程及動因。建構舊大陸古人類體質形态與遺傳過程資料庫的基礎架構,建立考古學、體質人類學、分子生物學和環境考古學等多學科交叉協作的研究範式。

重點任務4.水下考古

國家文物局今天全文釋出《“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

△威海定遠艦水下考古發掘

以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為主線,以海岸線變遷與人地關系研究、近現代沉艦與明清海防研究為兩翼,不斷加強海洋文明研究。持續開展大陸沿海海域水下考古區域調查,逐漸摸清大陸沿海海域水下文化遺産狀況,搭建全國水下文化遺産數字化資訊平台。推動将水下文化遺産資源管理納入海洋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水利專項,公布一批文物保護機關或水下文物保護區,探索建立涉海、湖、江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制度。實施長江口二号沉船考古保護項目、甲午海戰沉艦考古調查研究、聖杯嶼沉船考古發掘、南海一号沉船和華光礁一号沉船整體保護等重點項目,出版華光礁一号、南澳一号、南海一号、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報告。

重點任務5.“先考古、後出讓”制度

落實自然資源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加強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的指導意見》,實行“先考古、後出讓”制度。統籌劃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地方文物主管部門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協商機制,及時将基本建設考古項目資訊通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先考古、後出讓”政策和配套措施。

重點任務6.基本建設考古勘探管理

強化基本建設考古勘探管理,修訂《考古勘探工作規程》,保證考古勘探品質和文物安全。落實省級文物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組織實施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管理政策,明确基本建設考古勘探項目管理流程。發展壯大考古勘探專業隊伍,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建立健全購買服務監管、項目品質控制、從業人員和機關監督機制。

重點任務7.考古科學實驗室建設

依托高等院校和考古科研機構,加快整合資源和人才優勢,推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的考古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支援陝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地建設8—10個區域考古科學實驗室,為行業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創新驅動平台。

重點任務8.考古科學關鍵技術研發與綜合應用

加強新技術研發和裝置改進更新,組織開展航空遙感考古和地球實體探測、淺埋藏水下文化遺存探測、痕量殘留物識别等關鍵技術專項研發,制備陶瓷、玻璃、金屬等無機質文物檢測分析的标準物質,以最新科技手段有效拓展考古研究廣度與深度。依托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等重大項目,開展年代學、古環境複原、人地關系、農業起源與發展、手工業生産與流通體系等綜合應用研究。

重點任務9.考古技術裝備提升

提聯考古技術裝備标準化水準,加強便攜式分析檢測、考古物探、考古測繪和數字化等專業裝置應用與疊代更新,推廣考古專用內建工具包(箱)正常配備,鼓勵在重要考古工地配備移動考古實驗室、文物移動醫院,提升考古工作現場的檢測分析能力和搶救保護能力。建設全國考古工作資訊資料平台,實作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納入統一的資訊化管理系統,探索基本建設考古項目資料納入途徑。在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中推廣最新裝備設施,加快推動空間技術、資訊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的資訊化水準。提高資料采集、存儲和分析能力,試點考古資源資訊行業共享共用。

重點任務10.考古報告出版工程

實施20世紀田野考古檔案搶救性整理與保護項目,加快考古報告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推進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考古報告出版;編輯出版良渚、石峁、二裡頭、偃師商城、殷墟、三星堆、琉璃河、漢魏洛陽城、海昏侯墓、西漢帝陵、唐代帝陵、圓明園遺址等20—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推動三峽庫區報告集出版;加快重要考古發現和“考古中國”考古報告集出版。

重點任務11.中國考古讀本編寫工程

組織考古、曆史、教育、文化等領域專家共同編寫權威性、科普性的中國考古讀本,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統闡述大陸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加強與教育部門溝通協作,及時将已被廣泛認可的考古最新成果納入中國小曆史課本、讀本,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鼓勵編寫面向不同讀者的考古類科普讀物,加強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的社會傳播。

重點任務12.“考古+融媒體”傳播計劃

鼓勵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參與考古成果轉化利用,積極引入新興傳播方式和業态,創新數字文化産品和服務,形成豐富多樣、科學準确的考古成果傳播體系。積極培育高品質考古類文化産品,打造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考古成果傳播品牌,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考古學講座系列活動。引導、規範考古類網絡資訊平台和公衆号建設,向社會公衆普及正确的文物保護理念和科學的考古學知識。

重點任務1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推介

健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釋出機制,通過國家文物局及時釋出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支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建設“考古中國”成果網絡資訊平台,采用文字、圖檔、紀錄片、短視訊等多種形式,策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雲展覽”,線上展現中國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并實作多語種對外傳播推介,全方位展示中華文明風采。

重點任務14.中外聯合考古行動

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積極引導國内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赴周邊地區和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開展合作考古研究,加強水下考古等專門領域合作。綜合開展考古學、曆史學、人類學的國際比較研究,支援圍繞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石窟寺考古等國際性課題開展合作研究,推進實施一批中外聯合考古項目,促進中外考古學理論、技術、方法互鑒互動。推動甲骨文、絲織品、青銅器、陶瓷、玉器等學術研究國際化,培育文物、考古領域的世界性學術課題,清晰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推動建立中國語境的世界文明史觀。依托考古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設若幹世界考古科研基地,支援建設2—3處境外考古工作基地,培育5—10個中外聯合考古示範項目。支援西北大學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重點任務15.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

支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機構、高等院校,多管道搜集、采集能夠反映中華文明基因的典型性考古标本和資料資源,建設集資料存儲、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複、成果展示于一體的中華文明文物基因庫,搭建文理交叉、協同創新的新型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平台。

重點任務16.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标本庫房建設

推動考古标本庫房和标準化建設,支援山東、河南、四川、西藏、陝西、青海、新疆等省份有考古發掘資質的機關在遺址遺迹豐富、考古任務較重地區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标本庫房。

重點任務17.世界一流考古機建構設

支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國家級考古機構,以及陝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省級考古機建構立10—15個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帶動和示範作用,增強國際學術對話和競争能力。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考古機構的建立和考核标準,引導行業整體高品質發展。

重點任務18.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

創新行業優秀人才培養模式,以拔尖人才、特需人才為重點,培養選拔100名考古領軍人才、100名考古青年英才、500名考古科研骨幹,通過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擴大高校考古專業設定和招生規模、加快考古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等方式,逐漸穩定、壯大人才隊伍,力争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國考古人員總數超過10000人,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年齡梯隊和知識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考古人才隊伍。

到2035年,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基本建成。若幹重大曆史問題的考古研究取得關鍵成果,中國特色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更加成熟。科技創新驅動明顯,學科交叉融合成果突出。考古成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考古成為國際文化遺産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

來源:央視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