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銅山縣”浮出水面

劉春梅

“因維修堡坎,本周廣福玉江石刻迎來最佳觀賞時機,歡迎各地朋友前來遊覽!”

2022年4月13日,一條微信消息刷爆了德陽本土文化圈,幾幅石刻碑文的清晰照片被大量轉發。那些終日被淹沒在水下、難窺真容和全貌的玉江石刻群,全部浮出水面,普通人得以近距離觀摩這些有着上千年曆史的珍貴遺迹。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玉江石刻群

其中,一塊刻有高兩尺左右、筆力蒼勁的“銅山縣”3個篆體大字的巨石尤為引人矚目。雖然表面已滿覆青苔和淤泥,但卻難掩那份耀眼的光芒。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南宋篆書石刻“銅山縣”

廣福鎮,曆史上的銅山縣治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自唐代設縣以來,逐漸形成了厚重的銅山文化,不僅有彪炳史冊的“銅山三蘇”,還有幾經興廢、斷續綿延了1200餘年之久的銅山書院,杜甫曾在這裡寫下《光祿坂行》,書法名帖《石亭記·千秋亭記》亦誕生于此。遺憾的是,許多史書上有明确記載的文物古迹已湮沒于曆史的煙塵中,隻有這些長年位于水面以下的玉江石刻群,還在悄然訴說着一座古城的滄桑變遷。

3個大字鑿刻于800多年前

廣福鎮位于中江縣中南部,距縣城40多公裡,群山環繞,蒼松疊翠,秀麗的玉江河宛若碧帶靜靜流淌,千百年來哺育着兩岸兒女,生生不息。

1997年被列為德陽市級文物保護機關的玉江石刻群,就分布在廣福鎮銅山村與松樹村之間的玉江河岸。由于上遊修電站和下遊關閘,近年來,玉江河水位升高,很多石刻碑文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被淹沒在水下,或僅有局部露于水面上,常人難以靠近。特别是“銅山縣”石刻,由于位置很低,更是難以得見。是以,得知這3個大字浮出水面後,不少人專程趕到廣福,原本甯靜的玉江河畔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玉江河畔的佛龛造像

“對比着看,才發現‘銅山縣’好大!”從中江縣城趕來的一位網友感歎道。的确,與周邊幾塊石刻碑文以小楷字型為主不同,“銅山縣”是篆書大字,每個字高約兩尺。因為長期在水中浸泡,石壁的顔色有些烏黑,但一筆一劃仍清晰可見,圓潤厚實的篆書特點展露無遺。大字左右兩邊分别有幾行小字,個别已無法辨識。

據資料記載,前注應為“朝散大夫權發遣利州路轉判官兼提舉學事章驲書”,後注則為“慶元五年正月十八日從政郎潼川府銅山縣令主管勸農公事王忠厚建”。“慶元”是南宋時期甯宗的第一個年号,慶元五年即公元1199年。

也就是說,這塊碑從開鑿到現在,已在玉江河畔守望了800多年。

最早的石刻可以追溯至唐朝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銅山縣?

曆史上的廣福因境内多山且産銅,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建置銅監署,設鑄錢官。唐調露元年(679年)廢署置銅山縣,轄今中江龍台、廣福、馮店等地。其間幾經戰亂,幾度興衰,縣城毀于宋末元初兵燹,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中江縣。銅山縣曆經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前後共604年。明朝萬曆年間改名廣福沿用至今,但明清時期的文人仍稱其為“銅山”。

在“銅山縣”石刻附近的玉江兩岸,集中了雕刻于唐、宋、明、清各代的碑文,以南宋居多。左岸刻于石壁及水中6塊大石上,右岸刻于3塊大石上,均為方形沙石硬質陰刻,共20多塊碑文。内容涉及銅山縣的曆史、風物、宗教、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題寫者多為當地或周邊地區名人及官宦。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這20多塊碑文中,年代最久遠的要數‘放生池’,可追溯到唐朝。”鄧高輝,廣福鎮黨委書記,也是銅山文化愛好者和推廣者,那條火爆朋友圈的消息就是他發的。他告訴筆者,“放生池”為楷書,緊鄰“銅山縣”大字,鑿刻于同一塊石壁之上。據記載,唐朝中和初年(約881年),銅山縣令李義方鑿池刻石,大書“放生池”3字,字大徑尺,後被毀。宋紹熙壬子年(1192年)冬,李的十世孫李玺從金水遷居銅山,取家藏墨本重刻于此。

依稀可見的 “銅山八景”

千年之後的今天,李義方所書“放生池”的地方,池子仍在。池畔的大石一側,刻有南宋李大正楷書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平時一半浮于水面,一半沒于水中,此次也得以盡收眼底。放生池與菩薩名都與宗教信仰有關,反映出唐宋時期地方官員對老百姓的道德教化。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當陽石上題寫着“當陽勝處”

從放生池望向玉江對岸,還有一石名為“當陽石”,上書南宋銅山縣令于1277年題寫的“當陽勝處”4個大字。因長年風化侵蝕,字迹已模糊。當陽勝處為古銅山八景之一。另有一處刻于當陽洞口、通篇為隸書的巨幅摩崖石刻,相傳為北宋司馬光親書的《風火家人卦》,部分文字已剝落。南宋銅山縣令趙夷夫有詩贊曰:“當陽勝處好溪山,翠滴溫公寶墨斑。線溜一泓涼意足,須臾膚寸遍人間。”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當陽洞壁處趙夷夫的詩歌

這首《當陽勝處》,就刻在《風火家人卦》下面的當陽洞壁處,從落款可知同為1277年題寫,而詩中的“溫公”即指司馬光。據附近村民劉大爺回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玉江河水較淺,常有人到當陽洞玩耍,捉魚蝦、戲水、看碑文。

當陽石附近,還有同為銅山八景的飛來泉、飛來石。放生池石頂立有一支形似毛筆的石筆,名曰“蘇公筆”,為當地老百姓紀念銅山先賢、宋代詩人蘇舜欽為民請命而立。玉江河畔的這些古迹傳說,都是廣福人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

“流杯暢飲”記錄宋代文人的雅趣

此次浮出水面的,還有刻于清鹹豐年間的“旱為霖”。從跋文可知,鹹豐五年(1855年),當地大旱,于奇石上進行了一場祈雨儀式,3天後果然天降大雨,是以特書“旱為霖”以記之。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如果說,“旱為霖”讓今天的我們感受到了古人生活艱辛的一面,那麼,站在另外兩幅石刻前細細端詳揣摩,則完全是不同的感覺,可能很多人都會會心一笑。其中一幅是馮運之的“流杯暢飲”,另一幅則是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石刻。

“流杯暢飲”記錄的是南宋時期銅山文人的一次雅集。宋淳熙年間,銅山縣尉馮丙之之兄馮運之官淩雲道經過銅山,在此與馮丙之、王用叔、蘇長卿、袁國老以曲水流觞的方式飲酒賦詩,并刻石記事。所謂“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的一種遊戲,夏曆三月上巳日舉行祓禊儀式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王羲之就曾有詩雲“羽觞随波泛”。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流杯暢飲”石刻

如今能看到的這幅石壁崖刻大書“流杯暢飲”,由馮運之題。現有11行,上半部分尚明。據史書記載,銅山玉江有流杯池,是昔日銅山縣尉馮丙之與文友泛觞的場所。

“第一次能夠近距離地看得這麼清楚,很難得。不難想象,宋人真的太有趣了!”鄧高輝感慨不已。而其他遊人在了解了“流杯暢飲”的意義後,也紛紛表示要效仿銅山先賢,邀約三五好友,在玉江河畔來一場“曲水流觞”式的聚會。

玉江石刻背後是燦爛的銅山文化

北宋初年的“太平興國三年”石刻在飛來石下側,上刻“數家水硙俱盡(?),夜至三更雨到明”,筆劃形似書蟲噬書之洞,甚是奇特。中江縣書畫院院長林長龍認為,這件石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你看它‘水’字很小,但‘盡’字又拉得很長,看上去不是很協調,但實際上醜書不醜,這是書法家自我個性的展示,流露出天真可愛的一面。”林長龍從成都請來了專業的拓片人員,以便對這幅作品作進一步研究。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太平興國三年”石刻

除了以上這些,現存的玉江石刻群還包括《銅陵紀勝碣》《銅山鄉賢祠記》《銅山鄉十賢祠記》《銅山鄉賢祠後記》《材村筆約》《豎筆記》《寶峰書院碑》等明清時期銅山文人留下的大量碑文石刻,另有造像龛窟3處,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2022年初,林長龍與同仁們又在玉江西岸的崖壁上發現了一尊圓雕素佛和新的石刻,年代初步判斷為宋。

不該被遺忘的 “銅山三蘇”

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在如此集中的一片區域,留下如此數量衆多和内容豐富的石刻碑文,不僅是德陽地區的唯一,在全省範圍内也是十分罕見的。玉江石刻群背後,是有着“文化名城”美譽的古銅山縣的厚重曆史積澱。

銅山縣曆代名賢輩出,從唐代到明清,史書有記載的進士以上的名人就有23位。銅山名人中,僅蘇門文人就有13人之多。由于蘇門文人崛起,興銅山一代文風,加之北宋初年即已享有盛名的銅山書院,化一方之風俗,古銅山縣文人蔚起,文風甚濃。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而在銅山衆多名人中,尤以“三蘇”最為著名,有“銅山三蘇”之稱,他們就是四川宋代首位狀元蘇易簡、書法家蘇舜元、詩人蘇舜欽祖孫3人。其中,蘇舜欽與詩人梅堯臣并稱“蘇梅”,與歐陽修關系要好,在文學史上地位頗高。如今,在中江縣城塑有“銅山三蘇”像,廣福鎮立有“狀元故裡”的牌坊,還有一座始建于北宋時期的狀元橋。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很多人隻知道蘇洵、蘇轼、蘇轍這‘眉山三蘇’,卻不知道比他們成名更早的‘銅山三蘇’,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鄧高輝表示。

千年人文瑰寶期待發揚光大

據史書記載,古銅山縣還有衆多石刻,如今都已消逝。最珍貴的有刻于唐開元年間、書法藝術價值極高的《石亭記·千秋亭記》,毀于20世紀70年代,僅存清版拓片;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曾在玉江石壁上留字,後來因修建發電站被毀;安史之亂中,杜甫經過銅山光祿坂時寫下《光祿坂行》,成詩的位址和刻石已不知所蹤……至于原鄉賢祠處大石所刻的“美女曬秋圖”“千人下跪”,則隻存在于當地老人的口口相傳中了。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

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公布的書法名帖《石亭記·千秋亭記》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目前,當地正在組織維修堡坎,目的是對飛來石區域的這一片玉江石刻群加強保護。鄧高輝表示,一些碑文受到自然風化及周圍雜亂環境影響,不時有剝落現象,讓人非常痛心,現在已組織人員進行清理和維修。下一步,他們還計劃設定古迹辨別牌、修建觀覽走廊等。

另一個好消息是,2022年4月14日,“銅山三蘇”文化研究挖掘利用工作座談會在中江召開,衆多文史專家就“銅山三蘇”文化資源如何活化、利用等問題各抒己見,比如創辦三蘇研究會、建設三蘇紀念館、修建三蘇文化主題公園、打造三蘇文化節等等,讓“銅山三蘇”的曆史文化底蘊“厚”起來、名片“亮”起來、資源“活”起來。

世間已無銅山縣。

但玉江河畔的這些曆史印迹、千年瑰寶銅山文化,應該有發揚光大的那一天!

來源:2022年4月20日《德陽日報》第5版“縱目文化周刊”

作者:劉春梅(德陽日報記者)

供圖:鄧高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曆史文化】“銅山縣”浮出水面‖劉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