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價值研究所

4月20日下午,一場耗時短短30分鐘的華為新品釋出會,資訊量并不小。除了推出一系列新産品之外,集團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餘承東還在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華為消費者業務将正式更名為華為終端業務,并全面進軍商用領域。

上一财年,華為實作銷售收入6368億,同比下滑28.6%——這個數目和2017年營收相當,“華為一夜回到五年前”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分割榮耀之後,華為的C端消費電子業務頹勢愈發明顯,整個集團的營收結構也都較此前幾年發生了一定變化——B端商用市場,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華為推向舞台中心。

從客觀的市場環境來看,在智能制造業,B端的規模不輸C端,潛力甚至要更大,消費電子、智能家電等幾條細分賽道尤為明顯。在智能家電這條賽道上,TCL、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廠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對華為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從推出的這一系列新品可以看出,華為進軍B端的第一階段,打算押寶電子硬體而不是智能家電業務。

而在這塊戰場,也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等待着它們——聯想。

發力B端,華為終端業務亟需提升造血能力

4月20日下午,華為召開終端商用辦公新品釋出會。

這場耗時短短30分鐘的釋出會,資訊量并不小。除了推出一系列新産品之外,集團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餘承東還在會上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華為消費者業務将正式更名為華為終端業務,并全面進軍商用領域。

“今天華為消費者業務正式更名,以後我們除了為消費者打造消費産品之外,還将戰略性、長期投入商用領域,為征服及企業客戶打造商用産品。”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華為向B端尋求增長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上一财年營收顯著下滑,消費電子業務的萎縮和智能汽車業務的高投入,加上C端消費市場進入無可避免的衰退期,種種不利因素都在逼迫華為作出改變。

從财報來看,華為過去一年營收、利潤等多項資料的表現都令人擔憂。資料顯示,華為2021年全年實作銷售收入6368億,同比下滑28.6%。利潤方面,華為2021年全年淨利錄得1137億,同比增長75.9%。

當然,華為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其積極自救行動在年底起到了一定效果,營收降幅在收窄。

一方面,根據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去年12月31日新年緻辭上透露的資料,華為去年四季度營收為1782億,同比分别下滑19%,低于全年平均水準。另一方面,根據華為CFO孟晚舟在财報釋出會上的說法,華為現金流擷取能力有所增強,2021年資産負債率降低至57.8%,經營現金流則達到597億。

“我們整體的财務結構韌性和彈性都在加強,公司應對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然而,營收6340億這個營收數字,對于華為來說仍然相當紮心——這個數目和2017年營收相當,“華為一夜回到五年前”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此外,華為淨利潤的同比增加和資産負債率降低,和集團規模縮小、人力等成本下降有很大關系——換句話說,這些成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分拆榮耀。

按照官方資訊,2020年11月17日,華為和榮耀的财務交割才算徹底完成,但由于兩者在供應鍊、研發平台、業務人員上一直呈深度捆綁、融合狀态,是以在業務層面上的分割可能比财務層面更加複雜,更晚完成。

據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的消息人士爆料,分割之後至少有6000名華為員工徹底“出走”榮耀,其中絕大多數是研發、産品端的高品質人才。

一直以來,華為的營運成本,尤其是龐大人力支出在業務都處于較高水準。和榮耀進行業務、财務剝離之後,前者的支出降低、利潤上升也完全可以了解。

但不能忽視的是,分割榮耀之後,華為的C端消費電子業務頹勢更加明顯。

根據IDC統計的資料,華為智能手機國内市場出貨量在去年三季度掉出前五,此後便再未上榜。榮耀則在剝離華為後趁勢追擊,截止四季度,市占率達到17%,全年平均占有率為11.7%,比2020年微幅增長。

郭平也曾向公衆承認,過去一年華為C端業務的确受到了很大影響,整個集團的營收結構也都較此前幾年發生了一定變化。

B端商用市場,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華為推向舞台中心。

财報資料顯示,華為2021财年營運商業務、消費者業務營收分别份2814億和2434億,雖然仍是主要現金牛,但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後者對比2020年的4829億接近腰斬。

在各大闆塊中,唯一實作逆市增長的正是企業業務。資料顯示,上一财年華為企業業務營收錄得1024億,2020年為1003億。

從這個角度講,将消費業務改名,加碼B端業務這一步棋,華為走得合情合理。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市場前景廣闊,B端是消費電子的新希望

華為發力B端的政策能否成功?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市場大環境以及華為自身的競争力。

從客觀的市場環境來看,在智能制造業,B端的規模不輸C端,潛力甚至要更大,消費電子、智能家電等幾條細分賽道尤為明顯。

翻看各大巨頭的财報就可以發現,自從2020年以來,C端消費電子市場的萎縮之勢就無法逆轉,衰退的不止華為。

2021年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出貨量同比微增4.7%,環比也僅僅增長1.4%,增速已經明顯放緩。更令人擔憂的是,小米四季度經營利潤僅錄得44.15億,較2020年同期的96.02億驟降54%。

在智能手機之外,可穿戴裝置、VR/AR等娛樂裝置以及PC的C端市場同樣走到了下坡路,亞馬遜的Kindle等紅極一時的電子産品大潰敗,就是最好的證據。

健康界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智能可穿戴裝置市場在2019年告别高速發展期,随即進入深度調整階段,直到現在都沒有緩過氣來。根據IDC提供的資料,2020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裝置出貨量增長率斷崖式下跌至32%,此前一年為89%,預計到2025年前後才能恢複元氣。

甚至在潛力最大、使用者規模也最大的國内市場,智能可穿戴裝置2021-2025年期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也僅為20%,遠低于2016-2020年間的37.8%。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既然C端的衰退無可避免,B端自然就成為消費電子巨頭的新希望。更何況,在智能家電這條賽道上,TCL、美的、格力、海爾等頭部廠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對華為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以商用中央空調賽道為例,美的、海爾、格力三大巨頭的競争就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展現了市場的廣闊增長前景。

目前,城市大型商業購物中心、寫字樓的中央空調需求處于低迷時期,這和商業地産市場的衰退有一定關系。但在“交通強國”基建計劃的推動下,各省市紛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也釋放了大量需求。

根據RT軌道交通統計的資料,截止2020年美的、海爾、格力三大巨頭在軌道交通系統中央空調市場占比相當,都在22%-23%左右。

但将對比範圍放大到更多品類和垂直賽道的話,我們還是可以隐約看到美的在這一場B端大戰中的領跑地位。

财報顯示,2021年美的來自B端業務的收入占比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将上升至35%-40%,且B端業務過去幾年的增速一直高于C端。

而B端業務對美的的作用貢獻,還不止展現在營收資料上。Wind統計的資料顯示,過去2年美的集團估值中樞突破10倍左右的上升瓶頸,在去年三季度一度達到15倍的高位。拉動美的估值上升、鼓舞資本信心的,正是其在B端業務上取得的成績。

華為終端奔赴B端,摸着聯想過河?

(圖檔來自中信建投證券)

上述資料表明,B端家電市場的潛力毋庸置疑。至于華為的競争力,就得結合市場競争格局、其他競争對手的表現來綜合分析。

将目光放回文章開頭提到的華為新品釋出會。這釋出會上,餘承東一口氣向外界推介了華為七個系列的商用産品:筆記本MateBook B系列、桌上型電腦MateStation B系列、顯示器B系列、平闆C系列、列印機PixLab B系列、智慧屏B系列和穿戴Watch B系列。

雖然華為在智能家居、家電市場也有深厚的技術實力和龐大的産品矩陣,但從推出的這一系列新品可以看出,華為進軍B端的第一階段,打算押寶電子硬體而不是智能家電業務。

而在這塊戰場,也有一個強勁的對手等待着它們——聯想。

對标聯想,華為有優勢也有不足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在華為召開釋出會、宣布進軍B端商用市場的同一天,聯想也召開了ThinkFamily 2022春季新品釋出會。

在釋出會上,ThinkPad X1 Carbon 2022、ThinkPad X1 Nano 2022、ThinkPad X1 Yoga 2022等多款全新商務旗艦産品正式上市。其中,備受外界期待、主打高性能計算的ThinkPad neo 14筆記本和ThinkCentre neo P780/P600台式也正式亮相。

聯想Think首席産品官周秋昊對于這一系列新産品的性能、商業前景顯得非常有信心:

“在探索科技創新的路上,Think系列産品不斷完成一件事,就是打破極限、創造極緻。”

往前追溯,在2018年的第四屆Tech World大會上,聯想首次透露出向B端滲透的野心。楊元慶在大會上直言:

“在以前,像Tech World這樣的重要活動,我們都是把To B和To C兩部分内容混在一起讨論,使得我們的To B形象不夠突出。是以從今年起,我們決定把這兩部分内容分開讨論。”

時任聯想執行副總裁劉軍也在這一屆Tech World上透露,聯想未來的規劃是,在國内C端和B端業務收入呈四六開,“在全球市場,B端的占比還要更高一些”。

不過從财報資料來看,聯想距離楊元慶當初定下的目标還有一定距離。截止2021财年,聯想營收占比最高的仍是PC業務,資料中心和移動業務營收占比相加也無法達到40%。

但好消息是,聯想在辦公、教育、娛樂、先進制造等商用場景的業務都取得了一定進步,滲透率正穩步提升。

其中,受雲服務IT基建需求爆發的提振,聯想ISG在上一财年實作收入63.31億美元,達到曆史巅峰。根據聯想官方提供的資料樣本,目前該集團ISG伺服器業務已經覆寫全球雲計算、人工智能行業的大量大中企業,并在逐漸向中小型企業市場滲透。

經過這四年的努力轉型,聯想俨然成為國内消費電子、智能終端B端市場的頭部玩家。如今,華為主動入局,兩大巨頭之間的競争必然會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要是對标聯想的話,華為B端業務優勢、不足都非常明顯,前者還有很多值得華為學習的地方。

華為的優勢主要有兩個:強大的開發者生态(相對聯想而言)和在業界首屈一指的技術實力。

在釋出會上重點推介的MateBook B系列主打安全牌,且搭載了獨立的TPM2.0安全晶片。根據餘承東在釋出會上透露的資料,華為國際專利申請人排名已經連續五年蟬聯榜首,去年總計申請6952件專利——這一數字,是第二名的1.8倍。

此外,釋出會上推出的所有商用産品全都能依托華為鴻蒙系統,為企業使用者提供終端裝置的定制服務,且給客戶留下了自主開發的空間。

客觀地說,華為雖然入局時間晚,但其硬體生态并不比聯想差,而且華為各條業務線也在積極配合B端業務的發展,為後者提供助力。

作為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在B端市場還有大量業務布局。正如官網上的宣言一樣:華為的願景與使命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築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裡面提到的這個“組織”,瞄準的正是B端市場。

在去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公布了一組資料:截止三季度,華為一共為面向政府/事業機關、金融、交通、能源和制造五大行業的客戶釋出了11個場景解決方案,計劃在未來五年助力800家以上企業客戶實作數字化更新。

長期深耕ICT B端市場,華為積累了深厚的人脈、管道資源,也積累了豐富的B端營運經驗,這些對于終端業務未來的發展都是寶貴的财富。

在硬體之外,華為的軟體實力也非常突出。不久前獨立上線的華為支付,就率先應用在B端場景,為政府機構、中小企業客戶提供定制化全場景支付解決方案,提供的全套服務包括支付、清算、資金管理、賬戶管理等。

然而,華為的問題在于早已喪失先發時機,聯想使用者黏性并不低,想蠶食後者的市場佔有率并不容易。

類似的劇情,在PC市場已經上演過一次。

去年四季度,華為曾一口氣釋出10餘款PC終端産品,涵蓋平闆、筆記本、桌上型電腦等,試圖對聯想再發起一輪總攻。然而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根據Canalys的統計,聯想在國内PC市場的出貨量占比依然位居第一,市場佔有率超過40%,緊随其後的是戴爾、惠普和華碩等老牌PC廠商。

當然,市場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和全年相比,華為的鴻蒙生态更加強大、商用終端産品的性能也一直在更新,實力和野心都毋庸置疑。

在C端市場未能打倒聯想的華為,這一次能成功嗎?

寫在最後

對于華為大張旗鼓進軍B端市場這件事,部分業内人士并不感到驚訝。

在上月底對第二批十個軍團組建成立大會上,任正非曾說過要“積極調整隊形,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被外界廣泛解讀為華為調轉船頭、開發新業務的信号。

而此次被華為寄予厚望的,又是任正非近年來極為信任的餘承東,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對于崇尚狼性文化、高壓管理的任正非來說,餘承東宛如一個“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讓人既愛又恨。一方面,餘承東個性張揚、作風進取、拼勁十足,但另一方面又口不擇言、四處挑起輿論戰。在2011年接管消費者BG之後,餘承東曾放出“三年超蘋果、五年滅三星”的豪言,逼得任正非下達“禁言令”。

但轉過頭來,當華為需要人在前面沖鋒陷陣時,餘承東依然一次次挺身而出。

這一次,消費業務改名進軍B端市場,對華為來說同樣是一場硬仗,難度不比當年挑戰三星、蘋果低。

據多家媒體報道,一年多以前,華為雲提出追趕阿裡雲的目标,但一直進步緩慢。直到餘承東來到華為雲與計算BG的時候,該業務部員工士氣大漲,足可見其人氣和聲望之高。

過往的成功經驗和在華為内部一呼百應的号召力,都是餘承東的優勢。想打赢終端To B這場硬仗,餘承東也是華為最為依仗的“核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