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梭在書店
流動的讀者人群中
遇見好書和癡迷好書的讀者
遇見書店隐藏的打開方式
遇見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
在充滿随機和偶然的相遇中
CCTV-9紀錄片
《書店,遇見你》
将帶你完成一次
特别的
“陌生人社交”體驗
《書店,遇見你》預告片
這趟旅程從北京開始
将走進5座城市的6家書店
你會發現
電子書和網購很友善
但是逛實體書店自有樂趣
......
遇見:
性格像晴雯的“紅迷”
遇見這位“紅迷”,是一個下雨的周日午後,武漢百草園書店閉店一周前。
這位母親打着傘,帶着9歲的女兒一路小跑來書店,邊跑、邊跟女兒大聲介紹:“這就是傳說中的百草園書店。”
書架前,她找書的樣子火急火燎,生怕好書被别人搶走。
挑了一堆書,結完賬。在書店外,她給雨中玩耍的女兒講起“無根之水”的故事......
她說,年輕時,覺得自己像《紅樓夢》裡的晴雯,率性而為。
十多年過去,重讀紅樓,她卻寫下不一樣的感悟,“我也羨慕‘95後’那種‘老闆不聽話,我就離職’的膽量,但顯然,人到中年又‘缺礦’的我們,隻有生活下去,成為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任是無情也動人’......”
不斷重返書中的世界,不斷走進自己的内心——這也許是我們不斷打開同一本書的理由吧。
遇見:備戰第三次
司法考試的“拼命三郎”
遇見他,是在深圳書城的24小時書吧。桌子上擺着一杯咖啡,已經喝完,還有一罐紅牛。地上,擺着三大瓶礦泉水。他不停地喝水。
攝制組一群人在書吧裡走來走去,他卻非常專注。
幾年前,他察覺到自己所在的金融行業不景氣,于是決定轉行幹律師。之前,他已經參加過兩輪司法考試,今年是第三次。
為了備考,他辭掉工作,花十萬報了教育訓練班。白天去深圳大學的授課點上課,晚上來24小時書吧熬夜複習。他給自己規定,每天睡覺時間累計不得超過4個小時。
“眼看慢慢接近35歲了,我其實很慌的,出來工作也這麼多年,然後想着路子已經越來越窄了......”
在他備考的這段時間,在保險公司工作的夫妻承擔着家裡大部分經濟和生活壓力。
這讓他心裡有些内疚,“我的計劃是今年一定要把證拿了,讓她休息一段兒。我去好好跑錢。”
深夜的書店,藏着多少人的疲憊和夢想。
遇見:
愛看書的農村留守老人
遇見他,在河南渑池新華書店。這座30萬人口的中原小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仰韶文化最早被發現的地方。
老人74歲,是書店常客。特别愛看紅色經典小說。上次來書店,本打算買《紅岩》,結賬時,意外發現一本《青春之歌》,結果把《青春之歌》買回家了。
這次來,他決定在書店裡把《紅岩》看完,就不買了,因為覺得書貴。
老人住在鄉下,距縣城30多裡地,每次進城,坐公共汽車往返。往返車票一次要10塊錢,政府每個月給老年乘車卡裡打30塊錢。于是,每個月,他就來縣城3次。
老伴兒20年前就去世了,女兒嫁到了外村,兒子在上海打工,兒媳帶着孫子住在縣城。如今,偌大的院子裡,隻剩他一個人生活。
老人說自己經常感覺無聊,無聊的時候就在家裡看書。有時候想孫子了,就坐車進城,順便到新華書店看書。
他說,城裡人多,熱鬧,書店店員對他也挺好,他很喜歡進城。
遇見:喜歡待在出租屋裡
研究世界軍事政治史的“95後”
他叫轶然,95後,在國外讀完大學,回國工作。
轶然喜歡舊書,主要原因是,他想看看前人的批注。“比如《君主論》,你知道《君主論》有個版本,叫‘拿破侖批注版’。拿破侖看了四次,做了四次批注,每次都不一樣,就相當于,你可以跟四個時期的拿破侖進行交流。”
他說想要真正看懂有深度的書其實算是一種挑戰。他喜歡挑戰高難度——就像他平時鍛煉一樣,也喜歡挑戰高強度——每天晚上,腿上綁6公斤沙袋,繞着東湖跑大圈。一般人受不了。
可是,現在他也做不到了。因為前不久,他确診了一種叫“脊髓空洞症”的罕見病,最近這段時間,肌肉萎縮非常嚴重。這個病很緩慢,病程很長,會讓他感到力量在一點點消散。
但是他告訴攝制組:“我一點都不覺得房子裡面悶。房子裡面,有列甯、有普列漢諾夫......他們都陪着我呢。你覺得外面熱鬧, 我告訴你,我房間裡面才熱鬧呢。”他目光灼灼地說。
書店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可能人們在潛意識裡認為
我們走進了同一家書店
或者看過同樣的書
就是“同路人”
短暫交會的片刻
通過閱讀這件小事兒
不經意間
就咀嚼出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