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梭在书店
流动的读者人群中
遇见好书和痴迷好书的读者
遇见书店隐藏的打开方式
遇见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
在充满随机和偶然的相遇中
CCTV-9纪录片
《书店,遇见你》
将带你完成一次
特别的
“陌生人社交”体验
《书店,遇见你》预告片
这趟旅程从北京开始
将走进5座城市的6家书店
你会发现
电子书和网购很方便
但是逛实体书店自有乐趣
......
遇见:
性格像晴雯的“红迷”
遇见这位“红迷”,是一个下雨的周日午后,武汉百草园书店闭店一周前。
这位母亲打着伞,带着9岁的女儿一路小跑来书店,边跑、边跟女儿大声介绍:“这就是传说中的百草园书店。”
书架前,她找书的样子火急火燎,生怕好书被别人抢走。
挑了一堆书,结完账。在书店外,她给雨中玩耍的女儿讲起“无根之水”的故事......
她说,年轻时,觉得自己像《红楼梦》里的晴雯,率性而为。
十多年过去,重读红楼,她却写下不一样的感悟,“我也羡慕‘95后’那种‘老板不听话,我就离职’的胆量,但显然,人到中年又‘缺矿’的我们,只有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断重返书中的世界,不断走进自己的内心——这也许是我们不断打开同一本书的理由吧。
遇见:备战第三次
司法考试的“拼命三郎”
遇见他,是在深圳书城的24小时书吧。桌子上摆着一杯咖啡,已经喝完,还有一罐红牛。地上,摆着三大瓶矿泉水。他不停地喝水。
摄制组一群人在书吧里走来走去,他却非常专注。
几年前,他察觉到自己所在的金融行业不景气,于是决定转行干律师。之前,他已经参加过两轮司法考试,今年是第三次。
为了备考,他辞掉工作,花十万报了培训班。白天去深圳大学的授课点上课,晚上来24小时书吧熬夜复习。他给自己规定,每天睡觉时间累计不得超过4个小时。
“眼看慢慢接近35岁了,我其实很慌的,出来工作也这么多年,然后想着路子已经越来越窄了......”
在他备考的这段时间,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爱人承担着家里大部分经济和生活压力。
这让他心里有些内疚,“我的计划是今年一定要把证拿了,让她休息一段儿。我去好好跑钱。”
深夜的书店,藏着多少人的疲惫和梦想。
遇见:
爱看书的农村留守老人
遇见他,在河南渑池新华书店。这座30万人口的中原小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最早被发现的地方。
老人74岁,是书店常客。特别爱看红色经典小说。上次来书店,本打算买《红岩》,结账时,意外发现一本《青春之歌》,结果把《青春之歌》买回家了。
这次来,他决定在书店里把《红岩》看完,就不买了,因为觉得书贵。
老人住在乡下,距县城30多里地,每次进城,坐公交车往返。往返车票一次要10块钱,政府每个月给老年乘车卡里打30块钱。于是,每个月,他就来县城3次。
老伴儿20年前就去世了,女儿嫁到了外村,儿子在上海打工,儿媳带着孙子住在县城。如今,偌大的院子里,只剩他一个人生活。
老人说自己经常感觉无聊,无聊的时候就在家里看书。有时候想孙子了,就坐车进城,顺便到新华书店看书。
他说,城里人多,热闹,书店店员对他也挺好,他很喜欢进城。
遇见:喜欢待在出租屋里
研究世界军事政治史的“95后”
他叫轶然,95后,在国外读完大学,回国工作。
轶然喜欢旧书,主要原因是,他想看看前人的批注。“比如《君主论》,你知道《君主论》有个版本,叫‘拿破仑批注版’。拿破仑看了四次,做了四次批注,每次都不一样,就相当于,你可以跟四个时期的拿破仑进行交流。”
他说想要真正看懂有深度的书其实算是一种挑战。他喜欢挑战高难度——就像他平时锻炼一样,也喜欢挑战高强度——每天晚上,腿上绑6公斤沙袋,绕着东湖跑大圈。一般人受不了。
可是,现在他也做不到了。因为前不久,他确诊了一种叫“脊髓空洞症”的罕见病,最近这段时间,肌肉萎缩非常严重。这个病很缓慢,病程很长,会让他感到力量在一点点消散。
但是他告诉摄制组:“我一点都不觉得房子里面闷。房子里面,有列宁、有普列汉诺夫......他们都陪着我呢。你觉得外面热闹, 我告诉你,我房间里面才热闹呢。”他目光灼灼地说。
书店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
可能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
我们走进了同一家书店
或者看过同样的书
就是“同路人”
短暂交会的片刻
通过阅读这件小事儿
不经意间
就咀嚼出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