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可以教他們說話,走路,還會給他們講許多人生道理。

原生家庭是否幸福其實并不需要父母雙方有多高的學曆或是有多麼雄厚的經濟基礎,隻要父母關系融洽,情緒穩定,孩子便能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應有的愛和幸福。

那麼如何才能判斷出一個女人過得好不好呢?方法非常簡單,隻需要看看她的孩子就知道了。

在一個家庭之中,親子的相處模式可以側面的反映出家庭成員的關系以及彼此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如果孩子在面對母親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尊重的态度,并且把母親看的極其重要,那就說明母親一定給足了孩子關懷與愛,在孩子的心中,母親一定擁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

母子關系決定了依戀模式

兒童心理學家提出,人會在幼兒時期出現幼兒依戀,她指的是嬰幼兒與照顧自己的人之間所産生的特殊的情感聯系,其中多為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與共生關系。

母親和孩子最直接的聯系就是血緣,可是在二者之間,她們所擁有的不僅僅是基因上的相似,更包含着無限的愛和溫暖。

由于母親對嬰幼兒付出了關懷與愛護,是以母親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孩子的第一任依戀對象。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母親對孩子的作用究竟有多麼重要呢?首先,母親要十月懷胎,給予孩子出生的機會,這個過程極為難熬,生孩子的時候更是要承受10級的痛苦。

孩子出生了以後,母親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給予其足夠的陪伴。等到孩子逐漸長大,母親還要講述人生的道理,成為他的榜樣,為他指引前進的道路。

隻有當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不錯的性格,并且真正獨立了以後,母親才能放心大膽的讓孩子自己去闖蕩一番。

當孩子産生依戀行為的時候,被依戀的作用極其重要,在此階段内,母親的行為模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性格塑造。

随着時間的不斷推進,孩子的年齡一點點增長,慢慢的他們會逐漸脫離父母,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時的孩子将面臨重大的人生難題——分離焦慮症。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由于孩子此前習慣了,隻和父母以及親人交流,是以當他們面對陌生人以及陌生環境的時候,内心會下意識的産生分離所帶來的恐懼。

就比如剛上幼稚園的孩子會因為太想媽媽而哇哇大哭,可與此同時,還有些孩子十分淡定,他們坦然的接受了與父母分别的場景,甚至能開心的和小朋友們玩耍起來。

這二者的差別就在于母親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内心豐盈且信任父母,那他們就很難被分離焦慮症所影響,也能更好地适應社會。

良好的依戀關系屬于安全依戀,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就算與母親分離,他們也能迅速調整情緒,回歸到安靜的狀态。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孩子小的時候好多由奶奶或外婆帶大,由于他們和母親的關系較為疏遠,是以和母親分離也不會産生太大的心理波動。

總而言之,觀察一個孩子和母親分開的态度,就能對他們的相處模式略知一二。

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的家庭地位

如果家庭和睦溫馨,父母恩愛包容,那孩子就會在這種氛圍下為自己的美滿家庭而感到自豪,另外,他們還會從中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

由于孩子在成年之前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是以他們的一言一行會深受其父母的影響。有些家長經常說髒話,孩子在這種氛圍下自然也會髒話不離口。

如果父親經常打媽媽,孩子也有可能形成毆打母親的行為。

心理學: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反映了母親真實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有些家庭隻看重孩子而不顧母親,母親的家庭地位非常低,慢慢的孩子也會逐漸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而有些家庭尊重母親,孩子也教育得特别好,那就說明他們家的氛圍十分和諧。

總而言之,若你想判斷一個女人過得好不好,隻需要看看孩子對母親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了,孩子越是尊重母親,母親在這個家就越是幸福。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