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的漲價隻是一場寂寞

疫情的烏雲還未消散,居家成為了很多人的狀态,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邊是漲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邊是居家防控、市場停滞,兩者交織在一起,家電經銷商卻出乎意料的淡定。

市場下滑預料之中

這個春天疫情反撲,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再度顯現。一季度家電銷售資料已經充分說明問題,奧維雲網《2022Q1中國家電市場複盤》資料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家電零售額約1430億元,同比下降11.1%,尤其是線上市場下降7.5%極為罕見。疫情嚴重抑制需求釋放是造成該局面的重要原因。

疫情下的漲價隻是一場寂寞
疫情下的漲價隻是一場寂寞
疫情下的漲價隻是一場寂寞

春節過後,由于疫情多點散發,國内多地消費活動停滞、消費意願疲軟。更為重要的是,物流受阻,發貨、配送等受影響嚴重。3月份國内物流業景氣指數于一度下探至50%以下,上一次驟降還是在2020年初,即新冠疫情初次蔓延之時。對于我們個人而言,直覺的感受就是快遞不再快了,是以終端使用者都會謹慎下單。相反,線下現貨更靠譜,使用者更願意選擇消費。

江蘇常州家電人李總對物流方面很是擔憂:“今年很可能會斷貨,一方面是生産企業零配件供應跟不上,整體産能受限,另一方面,物流也很難,萬一哪裡有疫情,貨就不一定能過來。現在發貨就很成問題,本來兩天就能過來,現在估計半個月都到不了貨。”

而正處于疫情中心的上海家電人王總,對于疫情下配送的影響感受更加深切。“居家封控之前,我們冷櫃、大容量冰箱賣得比較好,大家都在為居家做準備,但是空調還沒進入銷售季節,3-4月的天氣并不會催生空調需求,就算是新居安裝也由于裝修進度難以推進而需求不足。到了上海浦東剛封控那段時間,一部分是線上銷外地,一部分銷本土,但整體銷量隻有平時的50%。浦西封控後,銷量就下來更多了,因為已經是處于全上海封控的狀态了。上海的銷售我們是自主配送,沒法進行了,外地的是京東物流,但是物流速度整體放緩,出于防控需求,京東物流也有很多地方到不了。”

無論是貨運還是配送,都成為了當下家電人煩惱的問題。物流運輸受困,與之相連接配接的企業端、銷售端、用戶端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商家由于“進貨難、發貨慢”而導緻訂單明顯下降、也由于封控無法正常營業,消費者由于遲遲收不到貨而取消訂單,甚至不下單。更客觀的原因是,在疫情防控面前,最迫切的需求是日常生活物資并非家電,消費者關注重點在安排生活物資。

沒有銷售下的漲價是寂寞

目前,家電行業的考驗不僅是疫情,更有新一輪漲價潮。3月以來,多數空調企業分别釋出漲價函,直至4月初,行業已經多輪漲價。主要原因還是由于銅、鋁、ABS塑膠、鋼材等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成本壓力難以抵消。另一方面由于市場低迷,為提振市場、提高利潤空間,中高端産品成為企業主推,拉高了空調整體價格。

隻是,在疫情頻發的境況,這波漲價接下來最終能否落地還為未可知。

“3月以來,我這空調均價上漲了20%,基本所有的空調都漲價了。”常州家電人李總說到,“我趕在漲價前備了一部分貨。”由于漲價函的催促,李總提前備貨,而他也表示,經銷商備貨都比較積極。

但是随即由于3月中旬常州疫情爆發,市場處于停滞狀态,家電終端陷入冷清。“疫情期間銷售總是受影響的,是以漲價還沒能在終端展現,而且我們不能出去,安裝服務也不行。”李總對于居家時的市場記憶深刻,尤其他對眼下的漲價定義為:“假漲價,沒有銷售的情況下都是喊喊而已。”

相比于封控一周就複工的李總而言,上海的王總的境遇就顯得更加窘迫,他對疫情之下漲價更為看淡。“家電目前是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态,大家都有大量庫存,我們一般不會比庫存更早提價。現在銷售又往下降,這個情況下漲價的可能性不大。在家電過剩狀态下,商家互相之間競争都是要想辦法比對方賣得更多。當然過去一年原材料漲價效應會顯現,但不是現在,現在的漲價主要還是針對代理商,催促讓我們備貨。整個市場供應足的話,終端不會馬上跟風漲價,除非他的庫存全部消化完,再要進貨,他的成本上升,那麼這個時候才會提價。而且還要看今年旺季市場啟動得怎麼樣,因為必須有市場需求,才能提價,整個社會的庫存起碼消耗得見底的情況下,才可能漲價。”

從經銷商回報來看,當市場停滞,漲價也就沒有了支撐。他們都盼望着疫情早日結束,生産物流銷售恢複正常。就像家電人李總在常州解封後,立馬進入了忙碌狀态,“前陣子積壓的事情要消化掉”。而上海的王總也在居家辦公,相比2020年疫情期間公司ERP系統、運作體系更成熟,狀态更好,數字化的應用使得居家并不是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