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春時節,風光正好。廣袤沃野上,各種農機往來穿梭、忙碌作業;學校裡,讀書聲朗朗,師生合力共同追夢;在偏遠的農村牧區,市裡來的醫生讓看病更近更便捷……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三服務一促進”活動要求,市委人才工作上司小組紮實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組織市農牧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等機關通過組建百人服務團隊、博士挂職服務、優秀教師團隊結對共建等多種形式,推動高層次人才向基層一線集聚,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帶着更多農民挑起“金扁擔”
推進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手段,同時也是用地養地、推進農民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措施。
今年,我市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目标任務37萬畝。市農牧局抽調栽培、種子、土肥、植保、農機等方面的技術骨幹,成立百人服務團隊駐村駐點開展技術服務。目前,這100多名農技人員正在山南山北幫助種植戶選購種子、肥料,組織協調配套播種機,確定按時播種。
“這個複合肥料裡加入了多種菌群,能夠達到防病抗病豐産的效果。”“今年都用專業的播種機,把播種品質提上來。”
在固陽縣金山鎮二社村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裡,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吳玉峰、特色作物研究推廣中心主任郭峰以及團隊成員正在與當地種植大戶交流種植經驗,為春播做準備。
“不僅現場指導,還送來了技術手冊和挂圖,想學啥一目了然。特别是給我們發了好幾期種植技術的小視訊,我們随時随地都能學。標頭市潤植豐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俊說。高俊去年試種了600畝,在玉米不減産的基礎上,大豆畝産達到150斤。今年高俊決定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以玉米基本不減産、純收大豆為核心的種植模式,也是提升産業層次,助推農業高品質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和高俊一樣決定繼續擴大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規模的還有位于土右旗溝門鎮威俊村的旺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光。趙光告訴記者,冬閑時,市裡的技術專家對他們開展了好幾輪技術教育訓練,圍繞技術模式、品種選擇、配套農機等内容進行了詳細講解。加上去年農忙時技術專家在播種、施肥、澆水、除草、打藥、控旺等關鍵環節不缺位的指導幫扶,讓他沒有太多技術上的顧慮,今年他計劃擴種到三萬畝。
“山南山北地區小氣候不一樣,種植技術上有差異。目前我們已經建構起了‘首席專家+科技骨幹+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農戶’的科技服務格局,確定實作一對一指導幫扶。”市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高振江說,接下來将通過加強技術內建,做好示範推廣,加快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本土化、熟化程序,確定大豆玉米雙豐收。
除了種植業,在養殖業方面,技術專家通過結對幫扶、挂職服務等方式,助力畜牧品種改良、增加農牧民養殖收益。
固陽縣農牧局副局長、高層次人才挂職幹部張良斌去年10月開始在固陽縣農牧局進行挂職服務。在半年多時間裡,他主抓和參與了全縣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整改、畜禽遺傳資源普查、中小牧場更新改造項目、布病防控等工作。通過實地考察種羊場、詢問牧戶以及與專家探讨,為固陽農牧業技術争取到《標頭市優質多羔肉羊良種繁殖基地建設》、《肉羊新品種選育提高與推廣應用》等三個即将實施的科研項目,将通過示範推廣提升固陽縣肉羊品質和養殖水準,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鄉村産業振興。
在位于固陽縣銀号鎮劉發溝村的村民李美存家裡,張良斌已經開始通過養殖大戶帶動散戶的方式進行優質種公羊引進和肉羊鮮精儲存技術的示範應用。“市裡面的專家給我們帶來了好品種、好技術,收入也能跟着翻番。”李美存笑呵呵地說。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為精準支援山北地區發展,充分調動發揮全市高層次人才支援服務基層作用,市委組織部出台了《支援固陽縣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舉措》,并于2021年10月選派衛健、教育、農牧領域5名高層次人才到固陽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挂職服務活動。
固陽縣人民醫院挂職副院長李娜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謝謝,太感謝你們了。”
剛到固陽縣人民醫院不久,李娜就收到了一位産婦家屬送來的錦旗。這位之前一直往返于市區醫院産檢的準媽媽,在臨近預産期來縣醫院産檢時,正好遇到李娜。
“市裡的專家就在跟前,還辛苦地往市裡跑啥,就在這兒生吧。”面對産婦及家屬的信任,李娜帶領婦産科全體醫護人員,克服産婦體重嚴重超标,手術及麻醉難度倍增的困難,幫助産婦順利分娩,産下8斤5兩“胖寶寶”,母子平安。
“李娜博士來了以後,每周二給我們安排一次大教育訓練,然後通過每天的日常工作,就病曆書寫、下醫囑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與患者的溝通等方面,給我們細心指導,極大提高了大家的業務能力和工作積極性。” 固陽縣人民醫院婦産科護士長李潔說。
此外,李娜帶領科室人員積極開拓新業務,新開展了宮腔鏡、腹腔鏡下各種微創手術、利普刀、臀位助娩、特殊剖宮産等,團隊成員正在以日益提高的專業技術和服務能力,就近為産婦及縣域内女性健康提供高品質的醫療診治。
“希望自己以及其他專家們,能通過手把手傳幫帶,以‘造血’方式為當地打造一支技術過硬且帶不走、留得下的醫療隊伍,讓先進技術服務基層。”李娜說。
同樣,在達茂草原腹地,來自標頭市第四醫院的兒科專家團隊也在為草原上的孩子打造身邊的兒科、兒保醫生隊伍,提高基層兒童健康服務能力。
“標頭市第四醫院來我們這裡結對幫扶的醫生,替我出了三個月門診,讓我得以在四醫院完完整整地交流學習了三個月,這樣的經曆對于我來說太重要了。”達茂旗蒙醫醫院兒科醫生任超敏說。
標頭市第四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甯立華介紹說,除了經常性地開展專科知識講座、3個月一期的“送醫下鄉”外,他們還定期到達茂旗蒙醫醫院開展兒科質控指導以及義診活動,并為達茂旗各中國小校學生開展健康體檢,通過多種方式的交流、學習和幫扶,使當地兒童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得到及時合理的診治。
“標頭市第四醫院全力派出兒科、骨科、大内科、大外科等科室的中堅力量,通過教育訓練帶教,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生的業務水準。”達茂旗蒙醫醫院院長滿都拉說。
充分發揮三級醫院醫療衛生資源優勢,我市通過“對口幫扶”“送醫下鄉”等方式,加強對各受援醫療機構進行人才、技術、重點專科建設,使基層醫院更好承擔起了旗縣域内居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危急重症的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的任務,正在使農牧民群衆越來越友善地獲得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
讓農村孩子享受城市教育
同樣優質的教育資源力量也在專家人才團隊的下沉中加速集聚。
在達茂旗百靈廟中學,來自包鋼五中的優秀教師團隊通過高品質的結對共建行動,為鄉村教育注入“強勁動能”。
達茂旗百靈廟中學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的母校,服務着周圍140公裡範圍内的農牧民。達茂旗百靈廟中學校長張祿介紹說,學校與其他縣域中學一樣,面臨的發展不均衡、教師結構性短缺、年輕骨幹教師流失等問題十分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市區優質學校、優秀教師長期穩定的送教活動,尤其是送教教師‘住’在學校,通過示範課以及教研活動把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實實在在落在教學正常裡的送教形式,對于基層教師的成長和學生來說十分受益。”張祿說。
從去年9月新學期開始就在達茂旗百靈廟中學服務的包鋼五中教務主任、高三化學教師尹彩霞告訴記者,根據百靈廟中學的具體學情,他們提出小步穩走,“五清加一無”的教學政策,通過點點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知識點在課堂上全部消化,然後通過晚課、夜課、夜自習這“三節課”,把作業以及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消滅掉。“這樣就彌補了農牧區家庭‘管理’與‘教育’的短闆,保證了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和效率。”尹彩霞說。
“通過教育領域專家服務基層活動,百靈廟中學高中各年級出現學生從市區轉回或招生報名到百靈廟中學的回流現象,提振了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信心。”包鋼五中副校長、百靈廟中學教學副校長李良說。
為充分發揮名優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去年以來,市教育局組建“專家服務基層”團隊,通過結對共建、挂職服務、全職支教等多種形式,深入農牧區學校,開展專題講座、講課、聽課、研讨等活動,進行教學管理、教研方面的指導和服務,全面帶動和提高薄弱學校教師的教學水準和業務能力,推動農村牧區學校提高辦學品質。
固陽一中副校長、高層次人才挂職幹部耿亞全,固陽二中副校長、高層次人才挂職幹部白民強均于去年10月赴固陽縣進行挂職服務。他們不僅深度參與到教學任務中,還通過指導班主任隊伍建設,嚴格考勤、總務管理等,促進學校在理念更新和管理水準上提升進步,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教研水準接續發展。
去年9月,一批骨幹教師作為全職支教教師,分赴全市民族學校、鄉村學校及外五旗縣區部分薄弱學校支教。
“通過教學示範、案例分析、承擔班主任及具體教學工作等,指導培養支教學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每周課時量要達到支教學校教師平均課時量。支教期間每學期需完成聽課評課20節以上,主講公開課(示範課)或專題講座5次以上。”
帶着這些任務,東河區回民國小教師沙文靜來到了土右旗美岱召旁,群山掩映中的美岱召中學國小部,擔任國小六年級班主任。
從孩子們無法完整回答一個問題到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從由于基礎薄弱切不進6年級的内容到可以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沙文靜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使全班21名學生都生發出了屬于自己的小改變,一些學困生也提起了學習興趣和動力,全班合力還取得了學校文藝彙演第一名。
“我們喜歡沙老師,她讓我們知道國文該怎麼學,學好了能看見更大的世界。”美岱召中學國小部6年級學生郭旭說。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動力源。通過多線推動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拓展教育訓練深度廣度等措施,市委人才工作上司小組精準選派能力素質強、專業水準高的專家人才,讓優質服務在田間地頭、學校醫院、生産第一線彙聚,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來源于群衆,服務于群衆。“沉下去”的專家人才與人民群衆共同投入到火熱的鄉村振興實踐中,一起向着美好未來奔跑前進。
(標頭日報社記者:張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