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學的權力意志

文學的權力意志

麥必文(1981~),男,漢族,文學家,籍貫廣東省雲浮市。曾服役于中國陸軍部隊,求學于鵬城。著有《百合花》《玫瑰花》《罂粟花》《最後一個研究所學生》《最後一個大學生》《最後一個國小生》等系列長篇小說,《文學的權力意志》等雜文集,以及《小燕子》《大中華複興簡明綱要》等詩文。系 “翰章杯”詩歌大賽評委會主席,《詩中國》雜志總編,中國燕京協會五大詩歌學會院士,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會員、國際簽約作家、國際藝術家,《心路天燈——中國當代詩人作品選》主編,《新世紀民間文學名篇概覽》《當代詩壇領袖代表作品錄》《中國最美愛情詩選》《新世紀新詩典》副主編,作品散見于《神州》《詩中國》《中國文藝家》等刊物,入選《詩詞樓閣》《世界名人錄》《當代詩人文選》《當代作家文選》《新中國文學記憶》《中國當代詩歌大辭典》《中華民族文學百年傳承精品彙編》等作品集。

文學的權力意志

(自序)

“我們皆是夢中人物,我們渺小的一生都是在夢中完成的。”

文學無可代替。無論是抒發情感還是日常工作生活,文學不可或缺。她召喚朦胧思維,勾起戚戚之思,激發慷概之感,淨化心靈,給我們帶來至真至純的審美享受。當然,她也可以是投槍,是匕首,是毒藥,一招一式一劑足以緻命;更可以是核彈,造成沖擊波毀壞和放射性污染。

文學談之不盡。文學到底是什麼,她如何發生,她的領地有哪些,她的邊界該延展到哪裡,她的功能作用是什麼,見仁見智,沒人說得清。

我更願意用“大文學”的概念看待文學,不但包含先秦“文史哲”,也包括後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基礎部分;包含天文地理,也包括外來宗教;包含神學、中醫學、民俗學,也包含現代科技的文字成分。文學是“萬學之學”,是一切學問的根基。

“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文學——不是文學又是什麼呢?文學是道。有了道以後,一門門學科誕生、繁衍,然後分拆出去。文學本應是一個開放的、日益繁盛的生态系統,而不是一個封閉的、越揭越小的俄羅斯套娃。各學科在專業領域越走越遠,逐漸忘記了自身譜系。這時,仍然被稱為“文學”的學科,如果不注意适時豐富和在更高層面的綜合統一,就會被邊緣化。今天,我們看到相當多的尴尬:在教學實踐上,文學被擠壓;在社交場合中,文學被漠視;在就業和生存壓力下,文學被束之高閣。文學變得可有可無。文學自身也不争氣,在吹捧、謾罵、争論或“純文學創作”誤區耗散精元,在商業化浪潮中被湮沒。文學本應是主宰者,今天卻淪為各行各業的附庸,從業者需“跨界”接受救濟和施舍。

這種尴尬的根源在于文學的自我矮化和弱化,“職能定位”不清晰。文學應該是,也必須是“萬學之學”。當她與政務活動聯姻,她就是政治;當她與利益訴求捆綁,她就是經濟;當她與行為動機勾兌,她就是心理分析;當她與生産經營結合,她就是企業管理。文學是強而有力的!

本人受德國哲學和現代科學影響甚深,以“文學方程”的形式诠釋了“文學的權力意志”:“文學的權力意志如此之傲慢,故可以号令天下;文學的權力意志如此之固執,故可以抗衡時空。”

文學是主觀創作轉化過來的客觀體。她自身就是一個星系,對作者、作品、讀者、評論家具有限制力和影響力,起決定性作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像太陽,你無論身處何方,願意不願意,都不可避免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接受太陽的光和熱。

文學可以号令天下、抗衡時空。我希望所有文字工作者都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幸福,锲而不舍,光複文學。文學不是無用、少用,而是非常有用、用得太多。比如“全球買、全球賣”,就是以精妙用語表達了一種境界開闊的商業思想,展現了運籌者的思維高度。這種精妙、開闊、高度與“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是一脈相承的,而不是互不相幹的。不是每個文學家都能成為企業家,但顯然,每個企業家都有良好的文學素養——我們通常稱之為“人文素養”。

雖然,我把“文學的權力意志”放在了“太陽”的 位置,極盡美化。但是,我們不需把捧出太陽的自身看得太重要。正如開頭語所言,我們的一生是渺小的,更何況這種渺小還是在夢中完成的。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自己卑微如塵,是一個卑微的過客。

《文學的權力意志》系列寫于2000年~2010年,經曆了讀大學、服兵役(大學期間)、就業三個階段。期間作品呈陽剛之氣,開啟了一個色彩斑斓、波瀾壯闊的文學世界。到現在,我仍然極喜歡、極珍愛這個時期的作品。

今天撿拾“斷章殘句”編成這本小冊子。小冊子中,最出色當屬“文學的權力意志”兩篇文摘,寫于2006年,時年25歲。

感謝我的父親,向我的父親緻敬,相信今天他仍在另一時空默默關注着他的兒女,“文學的權力意志”其實是他的意志,他是那麼的傲慢和固執!感謝我的母親,她含辛茹苦養育我們。感謝我的姐妹兄弟。

感謝溫女士和溫先生。

感謝田先生和潘女士。

感謝過去與未來遇到的每一個人,感謝有緣神交的每一個人。

麥必文

2020年2月8日于燕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