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她們默默護航——記搜救團隊的女性工作者

4月16日這天,從夜色尚濃,到朝陽初升,從軌返分離、飛船進入大氣層、出黑障區……全國人民守在電視直播前,密切注視着神舟十三号“回家”的每一步,緊張又滿懷期待。

此時,在觀衆看不到的幕後,東風着陸場廣袤的戈壁灘上,她們懷揣同樣心情在忙碌着:

操作定向儀的搜救隊員朱曉琳正在緊張而有序地捕捉着傳回艙的具體位置;搜救隊伍女排程指揮員張穎正在地面指揮所上傳下達,協調搜救任務;航天員醫療救護隊隊員王玉珠正在橙色的1号醫監醫救車裡,車輛朝着傳回艙的着陸點疾馳……

上午9時56分,神舟十三号平安到家。着陸場升騰起煙雲,她們眼裡也終于湧起輕快和欣喜。

幾個月來,她們一直嚴陣以待。神舟十三号飛天入地,搜救力量始終在默默保駕護航。傳回任務完成後,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第一時間對話了3位搜救團隊的女性工作者。她們的擔當與付出,共同造就了神舟十三号回家的“宇宙級”溫暖。

十年磨一劍,隻為這一刻

“東風,01報告,搜救A分隊已到達待命點位,報告完畢。”

“東風,01報告,已将預報落點通報至聯合搜救分隊,報告完畢。”

這些令人踏實的消息是從東風着陸場地面指揮所發出的,報告的發出者01,就是搜救排程指揮員張穎的代号。

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她們默默護航——記搜救團隊的女性工作者

張穎(左二)在指揮所工作。張國亭/攝

張穎是東風着陸場搜救隊伍的首位女排程員,她所排程的5支搜救分隊在此次神舟十三号的傳回任務中擔任備份力量,随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不過,在載人航天的搜救體系裡,張穎的角色遠不止神舟十三号傳回當天的地面指揮員,而是一個身經十餘年曆練、身兼數職的搜救“女将”。她告訴記者,“傳回當天我的崗位在指揮所,但是前期搜救行動計劃的制定,技術文書的撰寫,演練科目設定,包括緊急狀況的預案,我全程都有參與。”

與張穎交談中,記者感到,在她清晰溫和的言語之下,有股藏不住的倔強。

2009年,研究所學生畢業的張穎加入了搜救隊伍。這是個倔強的決定。當時身邊不少人都勸她說,搜救任務強度大、風險高,女同志還是留在後方機關裡清閑安全。但是張穎内心并不服氣,她想,“學了這麼多年,總得去一線做點事情。”她依然留在搜救隊伍中,積極參與了殘骸落點預報方法研究課題。執行神舟八号任務時,她主動遞交請戰書,作為課題組試驗驗證人員的身份參試。

“搜救演練要上飛機,飛機噪音很大,油味也特别重。是以一旦有演練行動,我就會提前餓一天肚子,保證自己上去之後不會暈不會吐,有個好狀态。”講起這些張穎感慨道,“搜救很艱苦,但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努力,用技術手段讓它不那麼苦,我覺得便很有價值,是以也就慢慢‘鑽’進去了。”

就這樣,張穎在搜救隊伍中倔強地“鑽”了十幾年。在以往的載人任務中,東風着陸場都是作為副場擔任備份作用,直到神舟十二号任務時才成為主着陸場。張穎也終于等來了參與載人搜救的機會,光榮地成為神舟十二号任務空中搜救分隊“雄鷹”的排程指揮,全程承擔了飛機的加改裝、新研裝置的接收調試、實戰應用演習等任務。不巧的是,就在神舟十二号傳回前,張穎臨時接到另一項重要任務,沒能出現在傳回當天的飛機上。

“去年的工作有點兒小遺憾,是以今年我又來了。”張穎笑着說。看到去年自己做的一系列開拓性工作,為神舟十三号的搜救打下了良好基礎,她感到很快慰:“對比以前的搜救工作,能明顯地感到國家實力在增強。是以這兩年的各種辛苦都挺值得的,我以後還會繼續幹這行,這些經曆都是财富。”

如同“鷹眼”,隻為“艙落機臨”

4月16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待命機場時,朱曉琳和其他搜救隊員在機場已整裝待命。

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她們默默護航——記搜救團隊的女性工作者

朱曉琳在高原執行任務。李鑫/攝

朱曉琳是2019年加入搜救隊伍的。她告訴記者,“這是我第一次上飛機,挺緊張、挺忐忑的,但想到我的任務非常重要,就默默告訴自己,淡定下來,一定不能出錯,要把它完成好。”

的确,她的角色至關重要。神舟飛船傳回地面時,搜救成功的關鍵是及時發現降落中的傳回艙。而朱曉琳操作的定向儀就是發現神舟十三号傳回艙的“鷹眼”,無論黑夜白天都能精準捕獲傳回艙位置,并迅速傳給搜救隊員們。

中原標準時間8點10分,指揮員一聲令下,搜救隊員朱曉琳就位了。她迅速打開機載北鬥、定向儀裝置,熟練地輸入指令登入操作軟體,行雲流水地檢查着本機位址、序列号以及服務頻度等。

中原標準時間8點50分,排程裡傳來預報落點的位置,朱曉琳也開啟她的“鷹眼模式”,在螢幕上熟練地操作着機載北鬥、定向儀,耐心等待着傳回艙穿破黑障。

突然,螢幕上出現了閃動的紅色目标,朱曉琳迅速定位,“鷹眼”捕捉到了傳回艙的身影!她立刻把精準資料報告給指揮員:“指揮員,我已發現目标,傳回艙在……”

随後,搜尋機迅速飛到指定位置,地面搜救隊員也迅速集結到該預報落點,随着傳回艙直立着陸,地面各小組在傳回艙四周集結。空中搜救隊員們從天而降,空地協同展開操作,僅用了不到半小時。

“艙落機臨”的承諾兌現了。朱曉琳舒展開了笑顔,回憶整個任務執行的過程,她告訴記者,看到降落傘打開與傳回艙安全着陸的兩個瞬間最為激動,也很有成就感。“‘艙落機臨’并不容易,這是祖國航天科技不斷發展的展現。能作為‘鷹眼’幫助實作這個承諾,我很自豪。”

事無巨細,隻為航天員舒适

在迎接太空出差3人組回家的地面隊伍裡,3輛橙色的醫監醫救車裡舒适的環境,以及喜氣洋洋的對聯,讓全國觀衆贊不絕口。

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她們默默護航——記搜救團隊的女性工作者

王玉珠在醫監醫救車中。汪江波/攝

航天員醫療救護隊隊員王玉珠也很開心:“看到我們想到了、準備好的東西,他們也用到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原來,3輛醫監醫救車的設施裝置、布置陳設,就是由王玉珠和她的同僚們精心準備的。

王玉珠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醫院的一名護士。2012年入職以來,她已經在戈壁灘的醫院度過了10個年頭,而這是她第一次近距離地參與醫監醫救工作。

王玉珠對記者說,“飛船傳回當天特别興奮,我們團隊計劃早晨五點多出發,我不到四點就睡不着了。”

這一天的興奮雀躍,是對一個多月來辛苦工作的最好驗收。據介紹,神舟十三号飛船發射時,醫監醫救車承擔的是地面醫療救護職能,車裡配備的多為醫療器械,可以說是一個移動的ICU。

從今年3月開始,為了迎接航天員“回家”,醫監醫救車要增添生活保障功能,航天員醫療救護團隊便開始不斷細化方案、實施方案以及實戰演練。航天員傳回後有什麼需求,怎樣才能最舒适?王玉珠和同僚們既要從專業角度絞盡腦汁,也要從生活角度感同身受。

“為了航天員回來能吃上一頓熱飯,我們購置了微波爐,燒水壺。考慮到戈壁灘室外溫度低,醫療救護階段設定的液體恒溫箱,現在可以當成小冰箱使用。”王玉珠告訴記者,車内裝置此次都很好地利用了起來,“為航天員準備的水果前一天到位後放在恒溫箱裡,他們傳回時就吃到了新鮮、溫度适宜的水果。”

生活保障的細化反複推敲,沒有止境,細節處全是功夫。王玉珠說,在采購中國結、小燈籠時,她特别注意這些物件的尺寸,“要保證這些挂件的穗子絕對不會影響航天員和醫監醫護人員的活動。”針對女航天員的特殊需要,王玉珠和同僚們也下足了功夫:“王亞平留着長發,洗澡時需要用吹風機,是以她乘坐的2号車,總的電器功率我們需要特别明确,以保證用電安全。”

如王玉珠所說,“裝置的到位與能用好用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為了確定醫監醫救車的舒适便利,王玉珠參加了多次實地演習。每次長達9~12小時之久的演習中,雖然身處醫監醫救車裡,但王玉珠為了不使用航天員的專用衛生間,一整天不喝一口水。

3位航天員離開了戈壁灘,傳回北京。王玉珠的工作也圓滿結束了。她滿心歡喜地告訴記者,做了多年外圍保障,這次,她終于實作了與傳回艙合影的願望。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範語晨

編輯/陶寅生

審簽/喬虹

監制/席淑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