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半年保持低調的便利蜂,因為近日流傳關于其“閉店”的傳言,再次來到風口浪尖。
對關店一事,便利蜂方面回應稱,因為疫情隔離,商品運輸受到影響,不得不暫時關閉少部分門店。
黑天鵝事件對線下零售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而像便利蜂這種,以較重的自營實體門店為支點,且以高速擴張,進而跑出規模優勢作為發展政策的公司,自然受影響最為明顯。線下門店時而閉店,客流量驟降且不穩定;原定每月開200家新店的腳步停滞,直接将便利蜂原先所定的“萬店”計劃打亂。
無論講給資本的故事中“算法”、“科技”占多大比值,究其根本,便利蜂依然是一家連鎖零售企業,最終還是要回歸便利店的選址、功能、人效等門店基本模型中。
對于便利蜂來說,此時的戰略性閉店,是為了在與門店模型進一步優化的賽跑中,能夠取得最終勝利。
閉店規模到底有多大?
便利蜂此次的閉店規模究竟有多大?起初據自媒體爆料稱,便利蜂全國關閉700家門店,對此便利蜂回應稱該數字不屬實。
各地區店員對便利蜂此次閉店所接到的通知并不相同。一名合肥便利蜂店員對36氪-未來消費透露,據他所知,要關閉全國範圍内的300家店,其中合肥門店将陸續全部關閉。
通過便利蜂APP查詢合肥市的門店資料,可看到顯示的15家門店中,僅有3家還在營業,其餘門店均顯示休息中。
而便利蜂珠海的一名店員對36氪-未來消費稱,門店閉店是由于裝修更新,未來或将重新開業。珠海是便利蜂2022年1月新進軍的城市,目前APP顯示4家門店,其中2家閉店。
再以便利蜂過去兩年重點布局的青島、鄭州為例,二城市均為近年來便利店發展的各品牌必争之地。青島市,便利蜂APP上顯示的30家店中,5家仍在正常營業,25家“休息中”,鄭州市顯示的30家店中,11家正常營業,19家“休息中”。
此外,便利蜂2018年前便進入的幾個較成熟市場中,如南京、天津、廊坊等城市,閉店情況較鄭州稍好,但也出現十家以上的閉店數量。而北京作為便利蜂的大學營,閉店數占比較低。
上述通過便利蜂APP擷取的資訊,可以從側面展現便利蜂此次的閉店規模。據便利蜂回應稱,部分點位并未退租,并非完全關店,隻是暫時性的閉店,後續或将重新開業。
放在便利店行業中看,雖然賽道本身在2021年增速放緩,但無論是日資便利店,還是本土的區域性便利店,都依舊保持了一定的新開店數量。
從便利蜂APP中顯示資料看,目前便利蜂已進入38個城市,但門店數量自2020年底的2000家後,并沒有公開披露過。據第三方平台“店店通”顯示,便利蜂今年初共有2789家門店。
以與便利蜂有相似擴張目标的羅森為例,截止2021年11月,羅森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接近4100家,每月新增約100家。此前,羅森中國區總裁三宅示修曾提出,要在2025年達成10000家店。
為什麼關店?
便利蜂此時的戰略性閉店,背後可能基于多方考慮,基于算法,此時暫閉部分業績不佳的門店,可以節省人力與運力成本,将虧損降到最低。
但某種程度也反映了,便利蜂目前在算法指導下的營運模式中,存在的一定的短闆。首先是由于“極緻精簡”的人員不足,所導緻便利蜂在突發事件的應對情況上,難以靈活變通。
有便利蜂員工在脈脈爆料稱,公司取消了2021年的年終獎,原因在于“由于疫情,公司業績未達預期”。但事實上,便利店線上下管道中是受疫情影響最小的的行業,據貝恩報告顯示,2021年各個線下管道銷售額均呈下跌之勢,隻有便利店保持原有水準。
這是因為,在居家期間,便利店和小區之間的距離夠近,可成為有效的物資供應站點。在過去幾個城市的封控期間,便利店都在保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河北的36524便利,在2020年初的石家莊封城期間,為消費者提供日常物資及蔬菜供應。再往近看,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山西太原封城期間,唐久便利也成為被封在小區内居民的購物管道首選。
而上述二便利店能夠做到防控期間反而取得不錯的訂單量,原因正是在于店員的機動性。以唐久便利為例,封城期間,門店店長自發在微信群裡發起團購訂單接龍,并為消費者免費配送到小區門口,從關閉的大門中将物資遞進去。
雖然配送到家這一功能,外賣平台、門店APP、小程式中都可以提供,但通過微信團購這一簡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社交裂變,讓群内消費者知道這一管道在封控期間仍可以買到商品;另一方面,在群裡發起團購可自然而然地湊夠一定訂單後集中配送,降低了人力配送成本,甚至降低了溝通成本。
是以,一些傳統便利店反而借着封控期間培養起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增加長尾價值。這兩點,是目前崇尚自動化、标準化的便利蜂難以做到的。
其次,便利蜂目前在除去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中,品牌勢能依舊不足。一方面在于便利蜂的确仍屬于新興玩家,比起711羅森等老牌玩家,認知度相比較低;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便利蜂的拓店政策。
單2021年至今,便利蜂進入的城市從20座直接增至38座,覆寫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可以說是“四面開花”。
從便利蜂的拓城曆史來看,便利蜂首先占據具有消費引導力的代表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在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城市輻射,如 北京周邊的石家莊、南京周邊的江蘇各城市、廣東地區的中山市等等,這一方式是便利店區域擴張的常用手段。
但回看2021年便利蜂的滲透方式,顯得“全而不透”。
具體來看,根據便利蜂在社交媒體上官方釋出的新進地區,不但涉及廣東、江蘇、福建等省份,還包括山東、河北、河南等内陸省份。與之相比,新開店數量相似的羅森,在2021年持續聚焦華中和華南二大市場,這使得羅森在下沉的過程中得以逐一滲透低線城市。
而便利蜂在2021年幾個新進城市中,根據APP顯示,門店數量多為個位數。這導緻本身在當地知名度就不高的品牌影響力,又難以通過密集鎖定打出聲量,更難在某一區域形成規模效應,相應的,在門店密度較低的地區,抵禦突發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薄弱。
便利蜂自救
事實上,去年一年間,便利蜂也曾試圖跳出系統,對目前的營運模型做出跨步式的優化。
首先是繼續精簡門店成本。此前,便利蜂曾在2018年推出自營外賣業務,自此,便利蜂的主要配送模式為自建配送團隊。
這種全自營,将全鍊路資料緊緊抓在自己手中的模式,雖然很重,但有利于便利蜂算法模型的優化。依托自營配送團隊,便利蜂早期還在隔日達的電商等方面進行試水。
但在去年下半年,有消費者發現,便利蜂開始大量使用蜂鳥、美團衆包等第三方騎手作為配送員。不僅如此,店員招聘上也大量通過外包公司簽約,這些舉措旨在給本已很重的模式盡量“減負”。
其次是做營收增量。便利蜂在去年,全面接入了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台。在此之前,便利蜂的外賣系統主要在APP與小程式上,接入第三方平台後,門店的線上曝光或将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便利蜂的流量來源。
品類上,便利蜂推出精品咖啡品牌“不眠海”,補齊消費場景的缺失。從上線之初動辄一折的補貼力度來看,便利蜂最初對不眠海投入力度是很大的。據便利蜂此前表示,計劃将不眠海變為所有門店的标配。
但與出生時的高調宣傳不同,如今不眠海低調許多。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觀察,目前不眠海與便利蜂直接的協同,依然不夠流暢。
以外賣系統為例,目前不眠海既作為獨立店鋪在平台上存在,又被嵌進便利蜂的店鋪當中,但二者的系統是獨立運轉不互通的。這意味着,消費者在美團或餓了麼等平台從便利蜂店鋪中下單購買不眠海飲品,不眠海無法聯系到消費者,若有售後、缺貨等問題難以解決。
可見,便利蜂的資料體系與門店模型,未來仍需進一步的打磨與優化。
對便利蜂利好的是,莊辰超與他背後的斑馬資本,在短期内還能為便利蜂持續輸血。4月16日,據天眼查顯示,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發生工商更變,公司注冊資本從9億美元增加至12.1億美元。
但便利蜂也需要加快步伐。去年6月,據36氪報道,便利蜂計劃于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赴美上市,但如今來看該計劃因為種種原因被擱置。
在外界資本愈發難尋的大環境下,便利蜂需要“節衣縮食”,通過其推崇的“算法”,迎來整體盈利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