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事事如意。每個人的人生軌迹或多或少都會有坎坷、曲折。

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曆挫折與困境,有的人到了晚年以悲涼、凄慘結局,而有的人,卻從呱呱墜地來到這世間開始,便要遭遇數不盡的緻命打擊。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當醫院下達了5次病危通知書的“腦癱患兒”與“北大驕子”、“哈佛男孩子”聯系在一起時,我們都難以置信:這怎麼可能?

事實上,這樣的“奇迹”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主人公丁ding丁zhengg出生時,由于在子宮内時間太久而窒息,進而引起顱内出血嚴重,被确診為重度癱瘓兒。

即便被醫院下了5次病危通知書,并且斷言孩子非傻即癱,理智客觀的爸爸決定放棄,但媽媽執意要留下,從此以後母子倆在康複的路上風雨無阻。

丁丁參加聯考那年,以660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後來又被保送北大碩博連讀。在博士畢業工作1年後,他又被哈佛法學院錄取。

如今的他已經34歲,哈佛法學碩士畢業後,在廣州一家公司擔任法務,并得到老闆賞識與器重。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每個奇迹并不是憑空發生,而是經曆了九九八十一磨難,像唐僧西天取經一般不抛棄不放棄,最終取得成功。

每個成功孩子背後,都是父母奮力托舉的結果。而丁丁的今天,全靠單親媽媽撐起了頭頂一片天。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與所有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一樣,丁丁的媽媽心中的喜悅溢于言表,在懷胎十月期間,她給肚子裡的寶寶唱歌、讀詩、講故事。

寶寶一出生就被推到急救室,醫院一晚上連下5份“病危通知書”:沒救了,這個孩子重度腦癱,就算孩子長大了,也是非傻即癱。爸爸聽後打了退堂鼓,但媽媽無比堅決: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這個孩子!

媽媽給寶寶取名叫丁丁(前ding後zheng),取意《詩經.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寓意就是希望寶福打破“魔咒”創造奇迹,響響亮亮地活一回!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有時候做決定容易,但要把夢想變為現實,就要付出許許多多努力。更何況養育一個這樣的孩子,媽媽獨自一個人的辛苦、艱難,不是一般的女子能承受。

為了鍛煉丁丁的大腦,媽媽每天都會抱着孩子說很久很久的話。在他3個多月大的時候,為了教育他辨認顔色,在屋裡放滿五顔六色的氣球。

一個偶然,媽媽驚奇地發現兒子能聽懂自己的話,就是能明确地找出媽媽訓示的氣球顔色。

這一次的發現給了媽媽莫大的動力,她抱着兒子喜極而泣,因為兒子在智商方面還是很樂觀的。

在丁丁8個月時,媽媽帶着他去做了智力測試,結果是智力完全正常!

這樣的消息,相比“非癱即傻”,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就像中了彩票一般,令媽媽欣喜若狂。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她想起醫生說過的話,對腦癱患兒來說,如果傷到大腦就影響智力發育;如果傷到小腦就會癱瘓。

如今丁丁的智力正常,也就意味着傷到了小腦,運動神經會受影響。其實從丁丁表現出來的行為已有點苗頭,比如:流口水、四肢無力、不能坐、不會爬。

1歲的丁丁不會爬,不會站,連一張紙都抓不住。媽媽從拿紙開始訓練他,一個簡單的動作,對健康孩子來說輕而易舉,而他卻練了幾個月。

2歲的丁丁不會走路,隻會蹲;3歲的丁丁會拖着左半邊走路。經診斷,他屬于是左偏癱。

從此以後,媽媽帶着丁丁風雨兼程地走在腦癱康複的這條漫長的路上,每兩天按摩治療一次,從沒有中斷過。

哪怕媽媽發燒到40度,自己都迷迷糊糊的,仍然強打精神搖搖晃晃地把丁丁送到醫院做康複。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有一次,媽媽下班回到家正下着瓢潑大雨,但她仍毫不猶豫地用自行車推着丁丁去醫院。

連醫生看了都無不為之動容:這樣的天你居然也來呀?

媽媽堅定地說:為了兒子,哪怕下刀子,我也會帶着他來!

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

康複訓練不是普通的按摩,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有治療效果,那個疼法,實在讓人受不了。

每當丁丁在裡面痛得撕心裂肺哭時,在門外的媽媽也心疼得淚流滿面,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怎麼能不痛?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日子再苦再難,媽媽都能咬牙堅持,因為希望孩子能夠好轉,有希望就有努力的方向。

可現實卻無情地給了形單影隻的媽媽澆了一盆冷水,堅持了一年的康複訓練,在兒子身上并沒有明顯的效果,4歲多連路都走不穩。

盡管深受打擊,但媽媽并沒有打算放棄,她始終認為:隻要有1%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

每次康複訓練費5元,一個月下來就要花掉媽媽的大部分工資,還有别的治療費用。

眼看着入不敷出的狀況,本來就忙得像陀螺的媽媽身兼數職,每天都是奔跑在路上,不是工作就是照顧孩子、做家務。

或許是母子倆的付出感動了上天,也許是功夫不負苦心人!堅持了3年的丁丁,終于能慢慢邁步走路了。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7歲的丁丁能生活自理,并且開始獨立上學放學。就這樣,他的成績一路高歌,從農村國小順利考入市裡的重點中學。

進入高中後,他的成績更是一路開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聯考以660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大學畢業時,又被保送北大碩博連讀。

在丁丁還小時,媽媽就幫他把聯考目标定為北大。别人笑她癡人說夢,但她卻堅持認為:夢想還是要有,連想都不敢去想,怎麼可能創造奇迹?

任何失敗都有原因,同樣的,一切成功都有方向。媽媽能成功地将腦癱兒培養成高材生,并且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她的成功教育經驗,值得家長學習和借鑒。

媽媽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去試試吧,不試試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把腦癱兒培養成北大博士,看似天方夜譚,有一種母愛創造了奇迹

隻要有1%的希望,不僅不放棄,反而要盡100%的努力。态度決定一切,愛拼才會赢。

還有,媽媽對丁丁的教育在乎的是過程,至于結果,倒是順其自然。她要告訴兒子:隻要你喜歡的,就大膽去嘗試,輸和赢又有什麼關系?

很多家長卻注重結果,而剝奪了孩子很多親身體驗的機會,他們不允許在嘗試中錯失機會,不允許在摸索中慢步前行浪費時間,不允許孩子脫離已設定好的人生軌迹。

其實,任何成長都有其特有的規律。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斷嘗試,才能總結出經驗,進而形成能力。犯錯也是成長,家長不妨淡定些,把眼光放長遠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