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王傳福說,新能源汽車對燃油汽車的替代,隻會快,不會慢。随後,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宣布停産燃油車整車的企業。

從某種程度上說,比亞迪開啟了一個時代,從深圳的一個工廠中的房間起步,掀起了一場中國汽車行業綠色變革風暴。當下,比亞迪秦、漢、唐、宋、元以華夏紀元命名的新能源汽車正馳騁在華夏的大地上。

從無到優,比亞迪的綠色轉型是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比亞迪等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經曆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華麗蛻變,如今正迎來創造奇迹的新時代,譜寫中國汽車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瑰麗篇章。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圖為比亞迪工廠工廠中的房間

蹒跚起步:公共領域加速普及電動化

在比亞迪位于深圳坪山總部的禮賓樓裡,一輛退役的K9公共汽車安靜陳列,無言講述着當年服務于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及在深圳202路公交線路上來來往往的忙碌往事。

那一年,始發站和終點站都是“大運新城交通場站”的比亞迪K9公共汽車,與熱鬧的深圳大運會一起走紅,深圳成為全球新能源公共汽車數量最多的城市。

将時針撥回到K9走紅前的2009年,新能源汽車“小荷才露尖尖角”,深圳作為首批示範推廣試點城市蹒跚起步。2010年1月,比亞迪e6獲得批量生産及上市資格,之後紅白相間的純電動計程車開始在深圳街頭往來穿梭;同時,比亞迪K9研制成功,比亞迪完成雙模電動車、純電動轎車和純電動大巴的産品布局。2010年,比亞迪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電動化”戰略,通過推廣純電動大巴和純電動計程車,在公共領域加速普及電動化。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圖為比亞迪禮賓樓廣場

在比亞迪的助力下,深圳在新能源汽車商用領域取得了亮眼成就。在公共領域,深圳是全球首個公共汽車全面電動化城市,是全球純電動計程車營運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率先實作純電動重卡商業化規模化營運的城市。

深圳的批量營運給了比亞迪開疆拓土的信心,長沙成為推廣純電動公共汽車的下一站。但與深圳的順風順水不同,比亞迪在長沙可是吃了不少苦頭。

比亞迪商用車品牌公關總監王瑷珲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由于産業鍊配套不完善,比亞迪不僅要賣車,還要負責“壘磚砌瓦”,在長沙建立起一套電動汽車生态系統。“公交公司沒有充電場站,比亞迪去協調土地;沒有電,比亞迪去找國家電網拉電、安充電樁,然後協調定價;還要自己協調營運商。”王瑷珲對記者提起此事,仍感慨不已。

困境也推動比亞迪研發出了世界唯一批量運用的交流充電技術。王瑷珲回憶道,由于直流充電設施的成本很高,長沙企業都不願投入。在此情況下,比亞迪基于輪邊電機配置,創造性地研發出了交流大功率充電裝置。“當時一套直流充電裝置的價格是8~10萬元,我們的交流沖電隻需1~2萬元。”王瑷珲對記者說。

從深圳駛向長沙,再進入太原、南京、上海等城市,如今,比亞迪電動公共汽車已在全國多個城市“生根發芽”。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純電動公共汽車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城區滲透率非常高,郊區多采用插電式混動公共汽車。不少地方政府在采購電動公共汽車時,會優先考慮比亞迪電動公共汽車。

攻堅克難:私家車市場全面推廣純電動

2013年,霧霾天氣的頻發讓新能源汽車更新為戰略高度,全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已是大勢所趨。當時,大陸在商用電動車領域已有所成就,但基于使用者裡程焦慮等考量,在私家車市場全面推廣電動汽車卻不是一件易事。

“如何在中國打造一款既符合消費者需求,又讓消費者買得起的新能源汽車?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比亞迪方面對《中國電子報》記者坦言。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圖為漢DM-i

這個問題很快有了答案。2013年12月17日,比亞迪在北京正式上市搭載“雙擎雙模”科技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比亞迪秦。“秦”剛一上市,就迅速占領了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在當時的上海,比亞迪4S店銷售員拿着“秦”的畫冊,每天都可以賣出30輛車。2015年—2016年期間,比亞迪又陸續推出唐、宋、元等王朝系列,汽車銷量不斷攀升。

乘用電動車的熱銷給了比亞迪很大信心,也讓正處于推廣初期的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過渡方案——私家車雙模化。目前,中國有60%多家庭仍然是無車家庭,插電混動可實作短途用電、長途用油,讓家庭第一部車可油可電。

早在2004年,比亞迪就啟動了插電混動技術研發。四年後,比亞迪推出全球首款量産插電式雙模電動車F3DM,拉開了新能源汽車變革的序幕。2021年,比亞迪推出DM-i超級混動技術,它是基于超級電混系統,以電為主的混動技術。如近日最新釋出的漢DM-i,綜合續航可達1300公裡。在插電混動領域,長安汽車、上汽榮威、奇瑞汽車和廣汽傳祺均推出了混動車型,共同推動國内插電混動技術飛速發展。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資料來源: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

2021年,大陸插電混動車型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為18%;根據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預測,今年這一市場的占比将提升至25%。比亞迪方面向記者表示,如果說純電動汽車重點滿足了家庭的增購需求,那麼插電混動汽車則有效滿足了更多家庭的首購和換購需求,擁有龐大存量的燃油車市場具有明顯替代效應。同時,插電混動模式也是實作雙碳目标的重要路徑,變革相對溫和,有助于産業鍊供應鍊穩定,實作從燃油車到純電動車的平穩過渡。

準确把握消費者需求、不斷進行技術積累,這是比亞迪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功秘訣,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傲立全球市場的通關秘籍。張翔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國内新能源汽車廠商若要做大做強,要加大研發投入,以掌握核心技術,在專利上做布局。另外,還要充分了解市場,根據客戶需求選擇正确的技術路線。

展翅飛翔:從整合産業鍊走向開放創新

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60萬台,同比增長近220%,連續9年中國第一。2021年聯考,比亞迪以“甲企業”的身份驚現在全國乙卷文綜第38題中。試卷是這樣描述的:“甲企業是大陸知名民族品牌汽車制造商……”

試卷中的“甲企業”比亞迪,如今已成為一家業務範圍覆寫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電子四大産業,技術人員超過4萬人,全球累計申請專利約3.5萬項的科技公司。目前,比亞迪平均每天能拿出11項發明專利。

比亞迪在2008年推出全球第一款量産插電式混合動力車F3DM的時候,規模很小,電動車也不被人看好,産業缺乏配套,沒有人敢一起“冒險”,零部件供應商要麼不合作,要麼報天價,找尋合作夥伴的過程中,試錯的成本足以拖垮産業。比亞迪隻能自力更生,垂直整合,所有的零部件,除了輪胎和玻璃,比亞迪什麼都能做。

但後來,新能源汽車的産業鍊、供應鍊逐漸完善并精細化,具備了開放的市場條件與基礎。2018年,比亞迪釋出了成熟的e平台并與全球同行共享,打造智能網聯DiLink系統,同時将汽車的341個傳感器和66項控制權限向開發者開放。

追求開放創新的過程需要攻堅克難的銳意進取,刀片電池的研發就是例證之一。刀片電池的誕生其實是源于一個空間使用率的難題。由于電動汽車内部的空間非常寶貴,設計師會盡可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車内空間,以提升舒适度。但是,這也壓縮了動力電池的空間。這個問題困擾着工程師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内布置更多的電池,以提高車輛的能量密度和續航裡程?通過大膽假設與大膽求證,比亞迪的工程師意識到,革新空間使用率正是其中的關竅所在。

沿着“去掉模組和梁,以革新空間使用率”的思路,比亞迪的工程師們又創新性地想到,電芯本身能否既作為發電能量體,又作為承重結構件?于是,刀片形狀電芯的想法誕生了!

2020年3月29日,比亞迪刀片電池正式“出鞘”,并首次對外公布了刀片電池順利通過“針刺試驗”的完整測試視訊。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公關總監羅昊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針刺穿透測試”是行業内公認的對電池電芯安全性最為嚴苛的檢測手段,可以模拟電池貫穿極度危險情況下的整車安全。比亞迪刀片電池通過最嚴苛“針刺穿透測試”的動力電池,捍衛了安全底線。

懷揣“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比亞迪在整車、動力電池、功率晶片等領域實作了全産業鍊貫通發展,推動了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變革與崛起。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連續7年領跑全球。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從2013年的1萬餘台銷量,到2021年的352.1萬輛,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穩步上升。同時,大陸還湧現出了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産業不斷蓬勃發展。

從無到優:新能源汽車駛入新時代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許海東表示,在多家新能源頭部企業的帶領下,大陸電池、電機、電控等企業,都随着整車市場的擴大逐漸實作規模化發展。同時,相關産品的品質變得越來越好,産品成本逐漸下降,新能源汽車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産業生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