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作者:大河報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王玮皓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4月16日零點,中超國際轉會視窗正式關閉,2022賽季中超雖然曆史性的擴軍為18支球隊,但受到國内足壇大環境低迷的影響,外援的數量和品質降至新低,僅有9支球隊買了23名外援。中超繼續呈現“量價齊跌”趨勢。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傳統豪強穩定,3隊各自隻買1人

2022年的冬季轉會視窗,内援的截至時間延長到了4月29日,但外援的引進在16日零點已經截止。從今年的引援人數來看,隻有9支球隊出手,購買了23名外援。

山東泰山、上海海港作為上賽季的冠亞軍,隊中的外援品質很高且都有合同,主力架構非常穩定,是以新賽季隻是選擇性的補強。山東泰山隊簽下巴西外援克雷桑,上海海港隊則簽下塞内加爾中鋒恩迪亞耶,兩隊變化不大。

另外,作為上賽季第四名的長春亞泰,陣容也非常穩定,隻簽下了一名此前浙江隊的前鋒外援迪諾 ,加上原有的儒尼奧爾、奧科雷、埃裡克、塞爾吉尼奧,長春隊擁有5外援的配置。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外援大換血,京津兩隊換了8名外援,隻為降成本

作為傳統豪門,北京國安對外援進行了大洗牌,由于經營困難,國安放走了巴坎布、奧古斯托、比埃拉、金玟哉和費爾南多這5名大牌外援,工資支出将大幅下降。國安新賽季引進阿德本羅、姜祥佑、達布羅和梅米舍維奇4名外援。這些來自瑞典、南韓、克羅地亞的外援,并沒有名氣,以成本效益著稱,總花費還不到500萬歐元,放在以前,還不及一個大牌外援的零頭。

天津津門虎也是引援大戶,新賽季簽下安杜哈爾、羅薩、貝裡奇和拉多尼奇4名外援,加上留隊的維基諾維奇,天津隊在新賽季湊齊5外援。由于近幾個賽季天津一直掙紮在保級線上,他們能夠在有限的預算下買來這麼多外援實屬不易。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升班馬“救市”,4隊買了12名外援,誕生冬窗标王

新賽季,中超引援動作最大的都來自于“升班馬”。杭州隊、梅州客家、成都蓉城、武漢三鎮4支中超新軍全部擁有5外援配置。看得出來,他們都想在大幹一番,不希望“中超一年遊”。

梅州客家引進了羅德裡戈·恩裡克、杜加利奇、科索維奇、卡諾維奇了4名新外援,加上留隊的外援吉森;杭州隊引入了曾效力于葡超波爾蒂芒人的後衛盧卡斯·波西諾洛,此前球隊還簽下了上賽季效力于黑龍江冰城的喀麥隆籍前鋒多諾萬·埃沃洛,再加上留隊的穆謝奎、馬修斯、弗蘭克。

成都蓉城的引援堪稱大手筆,外援羅慕洛和費利佩留隊,前K聯賽金靴喬納森、南韓人金敃友、奧地利中衛溫德比西勒加盟,整體實力有了飛躍;武漢三鎮的引援花費是最高,他們先後引進了戴維森·佩雷拉、尼古萊·斯坦丘、華萊士·佛圖那3名外援,每人的轉會費都在百萬歐元以上,其中羅馬尼亞國腳尼古萊·斯坦丘更是以400萬歐轉會費成為了這個冬窗期的标王。加上馬爾康、埃德米爾森兩名留隊外援,外援配置堪稱豪華,可見武漢三鎮新賽季野心不小。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财務危機影響,9支球隊按兵不動,一名外援沒買

在中超俱樂部普遍陷入生存危機的當下,大量俱樂部選擇了“躺平”,包括廣州隊、廣州城、河北隊、重慶隊、武漢隊、上海申花、河南嵩山龍門隊、滄州雄獅、深圳隊共9家俱樂部選擇了按兵不動,整個冬窗沒有買外援。

不過,這些沒有引援的俱樂部情況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部分些俱樂部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财務狀況堪憂,這些長期欠薪的球隊根本沒錢買人。如廣州隊、上海申花隊、河北隊和重慶隊,球隊的外援基本都離開了球隊,隻能用全華班打中超。

但營運穩定的河南嵩山龍門是個特例,球隊中已經有4名外援,沒有引援隻是沒有找到合适的人選,而且河南隊還可以尋找上賽季在中國聯賽踢球的外援,這樣可以通過國内轉會窗來運作,還有10多天的時間,據傳河南隊已經相中了上賽季在重慶效力的中場球員阿德裡安。

中超國際轉會窗“量價齊跌”,僅有一半球隊出手買外援

■中超金元時代一去不複返

新賽季,中超引進新外援人數之少、花費之低,都創造了近年來的紀錄。生存危機之下,大牌外援絕迹,各隊都看中成本效益。

2018年的冬窗,中超引援花費為1.4198億歐元。2019年冬窗,中超引援花費達到了2.137億歐元。從2020年,中超在引援方面花費4111萬歐元,開始大幅跳水。2021賽季,這一數字繼續下降至3490萬歐元,16支球隊合計簽下31名外援。值得一提的是,中超冬窗花費的頂峰出現在2017年,高達4.03億歐元!

同樣遇冷的還有每年的“标王”,4500萬歐元的馬丁内斯,5000萬歐元的特謝拉,5600萬歐元的胡爾克,6000萬歐元的奧斯卡,那些天價外援已經成為了曆史。今年的“标王”轉會價格僅僅是400萬歐元。短短幾年,中超迅速降溫,其中是政策原因,更是大環境所趨。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王鳳華